宁波怎么去前童古镇前童古镇在哪里
前童古镇在宁波当地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古镇,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古镇并没有被过多的商业化,保留了很多之前的景致,正因为如此才会这么受欢迎,但是去前童古镇的交通是怎么样的呢?从宁波怎么到达前童古镇呢?
前童古镇在哪里
前童古镇位于宁波市宁海县前童镇镇中心
宁波怎么去前童古镇自助游:
1、从宁波火车站(车票28元,车程1.5小时或宁波汽车南站(票价为每人16元,行程约70分钟坐宁波到宁海的汽车。乘中巴到宁海总站后,乘102路公交车到西站或南站,转乘面包车可达,4:52-17:45每10分钟一班,车票4.5元,车程25分钟
2、从宁海总站打车到西站,6元可到,再转乘到前童的中巴,车票4.5元,需30分钟。
从宁波直接去前童,到宁海以后,再乘出租车或公共汽车到宁海汽车西站,转乘前往前童的中巴车。宁海到前童行程约半小时,票价为每人4.5元。
自驾车:
宁波—前童古镇:
1、甬台温高速至宁海南出口下-34省道-抵达前童古镇景区
2、34省道往台州温州方向-前童古镇景区
上海到前童古镇自驾车路线:
沪杭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绕城-甬台温高速至宁海南出口下-34省道-抵达前童古镇景区
杭州—前童古镇
1、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至宁海南出口下-34省道-抵达前童古镇景区
前童古镇美景
前童古镇没有很多商业化的痕迹,仍然有很多居民在这里生活。整个古镇静谧祥和,经常会有老奶奶在家门口的溪边洗衣服等等,生活感很强,节奏很慢。适合安静的逛一逛。
小镇很安静,麦饼好吃,豆腐,香干,手工制作,质量不错,小河水很清,8卦水系,鹿山上放风筝不错。很安逸的地方,江南古镇,感觉比过度开发的乌镇同里好。直都记得石子路两旁的小溪流,但是人真的太多,这样的古镇很适合放慢脚步细品,一品再品,而不是在人潮中被迫前进。
古镇很小,门票要60元,感觉有点小贵,但是里面的商业气息不是很浓,走走逛逛还是不错的,吃的东西也超级便宜的!
前童古镇景点介绍
前童古镇景点介绍
前童镇,地处浙江省宁海县西南,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下面我分享了前童古镇景点,一起来看看吧!
五福临门
建于嘉庆年间。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就职位越高,势力越大。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门墙上一对瓷盆中各饰有五只飞舞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大祠堂
建于明洪武18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占地1.2亩,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门口竖有2对长方形花岗石桓杆夹。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挡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是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六区(宁波)专署的所在地。大祠堂已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明星村屯
鹿山村因鹿山而得名。鹿山不高,因为形象像一头卧着的鹿而得名,10多分钟就到山顶。登鹿山顶,可以俯瞰古镇的全貌。极目远眺,青砖墨瓦,连绵的明清古建筑尽收眼底。
走在古镇的卵石小径上,路边是幽碧的流水,身旁是青砖墨瓦,那种古朴的.味道越来越浓,让人不由沉静下来。鹿山村始建于宋朝末年,760多年来,童姓子孙合族聚居于此。青藤白墙黑瓦,石头镂花窗户,雕梁画栋门楼,苍凉中显现出曾经的繁华。古镇的明清建筑中,属于鹿山村的就有1300余间,其中著名的有“明经堂”、“群峰簪笏”、“职思其居”等。这些古建筑能经受住岁月的侵蚀而完整保存,与鹿山村民的集体保护是分不开的。一是村内很早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组织,坚持把古村落保护工作列入村三委会、村民代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村级文保室,成立了义务文保队伍、义务消防队和夜巡队等,使古镇得到有效的保护;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古村落保护宣传,使村民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发动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的保护。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卵石小径构成了古镇的神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自始至终,鹿山村民都一直开展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这一神韵不失。他们对小溪按期清淤、修缮,不向溪中倾倒垃圾、污物,保持水流的清洁。2006年,有关部门在溪流里放养了红锦鲤、鲤鱼等,村民没有一个去抓捕的,反而自发地放养一些鱼类,鱼儿成群畅游的溪流也成了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给游客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村里积极消灭露天粪坑、迁养家畜,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建立环卫保洁制度,成立卫生保洁队伍,全面实施垃圾袋装化管理等。同时,投入10余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改造建设,并发动村民在植树节到鹿山公园进行义务植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鹿山村人与人的和谐也成为工作重点。多年来,鹿山村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采取多种措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例如该村将原来的操场改造成露天舞场,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教村民跳秧歌舞。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步改掉了村民打麻将等陋习,为村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梁皇寺
梁皇寺在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的梁皇山。到梁皇山旅游首先看到的就是梁皇山南麓的梁皇寺。
梁皇寺原为葛洪炼丹的道教胜地,后来改为佛教寺院。南北朝梁时天下大乱,梁宣帝还在当小王(岳阳王)时避难来到今名为“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传说,小王夫妇原有“根基”,又虔诚拜佛,于是感动上天,赠给一部天书,贴梁皇山岩壁上。小王住梁皇寺,每天上梁皇簪看望爱妃,经过天书岩脚,去时读一遍,回时读一遍,很快读得滚瓜烂熟,会顺背,也会倒背。有一天,平日暗淡的梁岩突然发出亮光,照见山前几十个村庄,寂静的金钟岩突然响起宏亮的“当!当!当!”声,在山谷中回荡不止,在梁皇簪前的岩岗突然发生地裂,开出一个门状的缺口。生性聪颖的小王马上意识到是“出山”的兆头,于是告别和尚、爱妃和旧臣们回京城,后来作了梁宣帝。
稍场佛寺因梁宣帝避难有出头之日,遂俗名“梁皇寺”。说到梁皇寺拜佛必有好报,人们纷纷去烧香、拜《梁皇忏》,因此香火旺盛,和尚迅速增加到“九十九个”。“梁皇寺和尚喝一顿粥,吓死阿弥岭一班鹿。”但稍场占地仅三十来亩。哪里能住得这么多和尚及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唐武德(618—626)年间来了个江西风水先生,说隔坑山形像把太师椅,背高靠山好,侧低当扶手,中有“伏狮”,名曰“两龙戏狮”,地面开阔,朝向东南,前有鹿山、马鞍山,是块宝地。于是开始向坑东搬迁建大刹。成为宁海(包括今三门县)古时“金银铜铁”四大寺之一。
清同治十一年(1872)梁皇寺改为“拱台书院”,出了童伯吹等一大批民主革命志士。抗日时(1941)做过宁波专署监狱。解放战争时住过“三五支队”。
古老的梁皇寺,只剩下三间小屋。现在由元中和尚当首建造了一个高大的大雄宝殿和其他寺院用屋。
梁皇山
梁皇山在宁海县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镇北部边境,属于南干山。西接大门山,东连岵岫岭、封山,南为大红山,东、北与黄坛毗连。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
梁皇山原名桐柏山。传说,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是吃素的创始人,被尊奉为“饿佛”。他的长子昭明的第三个儿子萧察,有文才,精佛法,深得武帝钟爱,封为岳阳王,任东扬州刺史、会稽郡太守,家有宾客数千。梁太清末年(549),东魏降将侯景引兵渡江,攻破南朝梁的都城,萧衍饥病而死。岳阳王携王妃、太尉、将军多人,到桐柏山避难隐居,在“稍场”的佛寺中,随同和尚念经拜佛,同时习文练武。叛兵赶到,警卫将军战死,太尉被捕杀于寺前驿站十字路口,王妃遁入深山尼庵带发修行,岳阳王在和尚护送下躲进双大门的岩洞中脱险。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回到京城,做了梁宣帝。民间有句顺口溜:“梁岩亮,金钟响,岩门开,王子出山做宣帝”。此后,驿站改为梁皇街,稍场佛寺命名为梁皇寺,桐柏山更名为梁皇山。
梁皇寺前原有古桥一座,名为“过远桥”。北宋罗适曾有《过远桥》一诗:“长忆西桥避暑时,天风六月袭人肌。水随地脉来五尽,云过山头去不知。拂面稚松应偃盖,当年游子已庞面。共师欲动溪边石,留与东归题好诗。”现在,梁皇山前已有公路,桥已圮。寺后有宋代的上马岩。
从梁皇寺东首的山路上去有一座小庵,这里就是王妃带发修行的地方,叫梁王簪。小庵前有方竹和紫竹。
梁王簪有很多石景,最具气势的是岩门,又称“东天门”,与天台赤城山、黄岩羽山洞、章安八仙岩合称为古台州“四大胜景”。此外还有上山龟、下海蛙、仙人塔、拜经台、亮岩、观音台等。这些石景,连徐霞客都说“峰荣水连,木秀石奇”。
从梁皇寺的西首上去是一条通向八鸟山的公路,公路经过外辽村和里辽村。梁宣帝词曰:“跨长岫而上寮斗”就是这里。公路经过的第一座桥是架在飞龙沟上的,当地又叫双大门。过马路桥就可看到伏龙洞,水大如蛟龙出海,天旱象潜龙在洞,现有蝙蝠出没,故又称蝙蝠洞。民间传说,此洞通新昌县境,但无人识其项背。
沿左边溪旁上去有宝石连珠、蝴蝶泉、九天瀑布、龙湫瀑布、天门瀑布、官财潭、观之潭等十多个瀑布和龙潭。以及试箭石、桃花谷等景点。到溪顶经过外辽村庄,从里辽村往北下去就是现在的野鹤湫风景区。沿村前的鹅卵石上山去是天竺峰,能看到千丈岩、十二连峰等景观。向西下山是一条古老的卵石路,沿溪而下,能看到梁源潭、洗脚潭、金龟探水、一线天、五指峰、彩石滩、乱石瀑、万峰山、隐子石等景点。
徐霞客曾至梁皇山,梁皇山是《徐霞客游记》记载的第一座山。
民俗博物馆
原为童保暄叔父之宅,解放后改为粮仓,现在是第一个村级自筹资金建立的省级民俗博物馆。馆内布置了家具、服饰、灯具系列和陶罐、打火石、烟灯等日常用具500多件,展现了这一地区从古老向近现代发展的农村文明史。
另外还有前童老街、惠民寺、石镜精舍、孝女湖、石镜山等多处风景名胜区。
;前童古镇属于哪里
前童古镇属于宁波古镇村落的著名风景区。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近年来,前童又以其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而声誉鹊起。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在这里,人口学、教育学、建筑学、工艺美术学、环境保护学乃至全部人文科学,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信息含量和有机联系,因而引起媒体和专家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南朝梁宣帝隐居外,《徐霞客游记》第一站,太平天国古战场都横卧在村前村后。
前童交通便捷,位居宁波和台州的中点,34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相信您的观光能乘兴而来尽情而归。
童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前童村的始祖是童潢,此公是位官居迪功郎的士大夫。南宋绍定(公元1228年),童氏游历兹土,见"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他们由台州迁入塔山山麓,居住在惠民寺前,建"寺前童村",俗称前童。770年来落籍生根,历代繁衍,终于成为万人大村。
前童村所在地前童镇的主要地貌特点为:西北与东南群山环列。北部梁皇山盘桓,东南有高背山、杨家山、岩下山。中部为平洋,占全镇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前童村的巷陌大多近一杆之宽,旁边还可能有潺潺水溪流过,路面是用白溪特有的溪石铺就而成,只有在大车门这样重要的地段才使用青石路面,无水的街巷常使人感到是行走的场所,而非令人驻足的地方。但有水的街巷常伴随几丈大小的空地,成为人们最乐意闲适的地方。
村内布局着黛青瓦粉白墙的道地(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独具浙东风格。最兴隆的时候有亭3座,庵3处,书院12处,祠堂31座,庙13座,节孝坊表2座,旗干架2对,3百年以上古木15株。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显示了"五匠之乡"的独特风采。高大粗壮的庭柱、独一无二的海马鸿梁、保留众多的宗谱、寿屏、皇帝圣旨、匾额、对联、祖像、古籍等,门窗匾额的一首首诗词,一篇篇家训和祈盼吉祥的话语无不反映了浙东民居深空邃的文化韵味和昔日的繁华大粗族群落。
前童村经历了760余年的发展,留下一批明清时期完整的古建筑群。这批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构成。其中童氏大宗祠,建造于明年初洪武18年,占地1.2亩,檐头四注,两廊发阁,南高戏台,北存祀室。其它环村而筑的"俨思祠"、"永言祠"、"崇本祠"等数十座小祠,分别建于明天启,清顺治、乾嘉年间、至今轮廓依旧。古祠周围是黛瓦粉墙的道地(四合院),"群峰簪笏"、"职思其居"、"欣所寄"等40余间民居,几乎完整无损地保留着清代乾嘉年间的风貌。
通过三年多的旅游开发,村民的旅游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旅游事业十分关注。现前童镇已成立了旅游办、旅游开发公司,配有导游6人,随时可带领游客游览,服务周到。
著名人物:
(1)、方孝孺--在前童村770年的历史中当大书一笔的重要人物是硕儒方孝儒,此公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洪武年间蜀献王聘他为世子的老师,因其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方正学",时曾任翰林院编修。明洪武18年童伯礼筑"石镜精舍"于南岙,请方孝孺来讲学,当时方29岁,正值思想成熟期。他的《逊志斋集》中极具思想性的《杂论》部分多数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童门三代全部拜学在方孝儒门下,连年长方21岁的童伯礼也不例外。这使方大为感动,萌生在此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想法。由于方孝儒鄞于教学,名声大振,一时间各地名家子弟均慕名而来,聚集在石镜精舍下。方孝儒的出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前童族人的文化水准,而且他帮助前童编写的施规更是历经数代影响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当说没有方孝儒,就难有前童知书达理、敦睦向上后人。
1402年燕王,即后开永乐年号的明成祖朱棣兵入京师(今南京),夺取了皇位,杀戮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诏示天下,命方孝儒起草即帝位的诏书,方孝儒忠于先帝,绝食拒诏,抗旨不遵,身着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难来抗议朱棣篡位,这便是《明史》所载方孝儒草诏被戮案。此案在明清以降株连九族的文字血案中,亦可谓空前绝后,死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者竟达八百七十余人,余棣因方孝儒宁死不屈而发明了"瓜蔓抄"、灭十族的刑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株连十族的文字狱。除此之外方孝儒被诛杀外,第十族--学生了遭到迫害,被流放充军的甚多。俞樾写诗纪念:"碧雪河山沉十族,白衣涕泪恸孤臣";"石镜山高境绝尘,当年逊志此传薪。风凄月冷先生去一脉读书留种子。"鲁迅先生称赞方孝儒为"台州式的硬气"。作为大明帝国的江南士子,他的方正品格,他的铮铮铁骨,他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撼动了中国几代鸿儒学士,方先生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童潢--字天水,童氏游历兹土,见前童"山之灵,水之秀,遂生迁居之意,因此他为宁海塔山童氏始迁祖。明考古学家、中都国子监典薄、余姚人赵挥谦为之作《宋迪工郎童天水先生传赞》。
(3)、童思立--字伯礼,号谨节,塔山童氏大房派祖。其人目秀身长,能读书,任侠有气质。就是他明洪武18年筑"石镜精舍"于南岙,礼聘硕儒方孝孺前来讲学。他本身不顾年高体弱,同年青弟子一产虚心聆听讲座,认真求教。这一精神不仅鼓舞了前童人,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前童尊师重教的先风,为日后古村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童濠--字继乐。明正德四年间(公元间1510年),率领族众在原扬柳洪溪筑砩坝,引白溪水通过村内,沿途分入沟渠,灌溉稼禾,这就产著名?quot;扬柳洪砩"。童濠完成了前童最早、最完整,也是受益至今的一项水利工程,日后为纪念这一壮举前童形成了元宵抬鼓亭行会的习俗。童濠因此数百年来名垂青史。
(5)、童桂林--字芳五、又字有享,号燕山。这清举人,读书异常努力,又非常孝道,晚年德高望重,曾为多位祖先写宗谱,并留有多首赞美前童的诗词。
(6)、童保暄--在辛亥革命中,前童光复会员童保暄(伯吹)响应武昌起义,25岁就任北伐战争中杭州代总司令,指挥光复杭州之役;在护国运动中,童保暄又以浙江护国军军长之职率部反袁,被誉?quot;浙江蔡锷",死后镒为陆军上将。现在村中留有童保暄故居。
(7)、童先林--又名林雄、先森。中共党员。他有前童教书其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动动。后任宁海西区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二县的工作。1949年解放后任宁海县第一任县长。从事革命工作五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深得重望。现在村中留有童先林住宅。
(8)、鉴真大师--前童地处甬台临界点,背靠三门湾,面朝天台山,是南北朝佛的必经之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曾夜宿离前童不远的白泉寺,第二天去天台山。第四此东渡日本时,特意从三门湾登路,去前童村北的福泉寺进香。然后经过前童去天台,再去开封。福泉寺内留有"此路通东京"石碑一方,至今依稀可辨。
(9)、徐霞客--在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明代管理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旅行家。他考察了大半个中国的地理山水,留下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最大细致考察评述的神州山水是巍峨神奇的天台山和始丰溪。列在徐霞客游记第一篇的压卷之作,亦是《游天台日记》。徐霞客对天台山的考察,有几个不同于一般的特点,一是多次身入天台,反复细致考察。徐霞客游记中开卷第一篇描述的山川景物便是天台山,27载又故地重游。二是全方位的立体考察,对天台山下高低和以始丰大溪为主的天台水系全面考察。这是这位大地理学家绝无仅有的情系天台的杰作,三是越出地理学范畴,注目天台山的风物文化古迹,亦是霞客的破格之举。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梁皇子的隐居地。前童因此和徐霞客具有了亲爱的关系。
(10)、方国珍--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他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方国珍极为孝顺,相传前童人正月十四闹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均与方母逢十五吃素,为了便天老母与民同乐而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