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要怎么写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俗称对子。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由对仗的诗句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对联是人们对新年寄语、美好祈愿、修身勉励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副好的对联,可以看出主人的志向修养、文采格局,以及抱负理想等。
写对联记住以下几基本点,就可以上手写一副好对联:
一、对仗:
对仗的要求有几个特点:
首先字数相等,无论是几个字还是几百个字,都要求上、下联的字数一样;
其次,词性相同,即上、下联对应的字词性要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最后,节奏对称,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
二、声律:
对联要求音调和谐、平仄相对,这样才能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对联声律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代对平仄的要求较复杂,今天你只需按照普通话声调记住:平声是指阴平和阳平(第1声和第2声),仄声是指上、去两声(第3声和第4声)。
对联的平仄要求和写古体诗一样。
当然,若得妙语,也可不必太拘泥,只要保持大体相对即可。我个人觉得中间可以稍微自由发挥,但末尾一定要平仄相对,才能有韵味。
如何写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怎么写对联
写对联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
扩展资料:
春节对联
1、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2、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3、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4、佳节迎春春生笑脸,丰收报喜喜上眉梢。横批:喜笑颜开
5、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6、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横批:欢度春节
7、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