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是

七月网447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是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1.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2.飞鸽传书:用候鸟,特别是鸽子,大雁等作传输工具。

3.快马传书:由驿差乘马传递书信的通信方式。

4.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5.急脚递:跑步传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6.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7.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传递信息。

8.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漂流瓶等。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代也有新闻传播?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由专人扛着“牌报”或“露布”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而令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则是“飞鸽传书”……

声、光、烟

在相对原始的社会里,人们普遍使用鼓声来传递信息。非洲的原始部落大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鼓语,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如苗族、佤族等等,也还保留着以鼓声传递信息的方式。

钟声在基督教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楼大厦林立之前,教堂的钟楼往往是一地最高的建筑,悠扬的钟声传荡四方,承担了报时、示警,以及提醒人们参加宗教活动的使命。

“暮鼓晨钟”描述的是佛寺在早晨与傍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声。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里设有钟楼和鼓楼,钟鼓声在平时用来报时,遇有紧急状况时则用来示警。清朝初期会在初更(晚上7点)击鼓后敲钟,随即关闭城门;此后二至四更(每一更为一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小时)中,每更敲钟一次,直到五更结束(次日凌晨5点)再度击鼓敲钟、打开城门。后来乾隆取消了二至四更的敲钟报时,只保留前后以钟鼓声告示城门开合的制度。当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迁出紫禁城后,钟鼓声亦随之消失,虽然在2001年重新恢复鸣钟击鼓,却是人事已非。

烟火或灯光也是传递信息的原始方式,古人会在边境、地势险峻处和交通要道,隔一段距离建造一座高台,内置柴草,遇有紧急事故,在白天守军会用烟、夜晚用火,一站接一站地传递讯息。从历史故事中的“烽火戏诸侯”,以及荷马史诗中描述特洛伊战后,将战胜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希腊的方式,可知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烽火传信系统。直到近代,印第安人仍保留了使用烟火的方式传送讯息。

马拉松与驿马

让希腊人的传讯名留千古的,还不是特洛伊的烽火,而是马拉松的长跑。公元前490年古希腊时代雅典与波斯之间发生马拉松战役,一位希腊士兵为了向家乡等候消息的人送去战胜的捷报,从马拉松平原一路跑回雅典,在完成任务后倒地而死。后人在感念士兵鞠躬尽瘁的同时,不免会问:“为何不骑马”?

但以信差跑步传讯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希腊多山,地形崎岖加上当时林木杂生,马经常为树丛所阻,也容易失蹄打滑摔入山谷,骑马的速度未必快,风险却高;另一个关键是担任信使的士兵原本就是个有名的长跑者,之前雅典人曾派他去斯巴达求援,那次他跑了246公里,约是马拉松的6倍,因此这次的距离对他应该只是小菜一碟。至于故事为何如此结局,只能归结于命运之力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同时,陆续修建从都城咸阳通往各国的驰道。这种交通系统类似现代高速公路的雏形,在后世历代不断的建设下,形成了完整的“邮驿”制度。驿有陆驿、水驿,在道路和水路边,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驿站,备有驿卒、马匹或船只,以接力的方式运作;传递的速度则依信息的急迫性而定,约可分为步、马、急递等方式。

唐朝有驿站1,639处、驿卒约2万人,承平时节偶尔送送新鲜荔枝,遇有紧急事故,可迅速传递军情,例如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自安禄山起兵造反起,只经过六日,远隔三千里的京城即已获悉此事。南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前线召回临安,传送金牌的即是日行五百里的急递。

蒙古帝国横亘欧亚大陆数千里,虽有完备的邮驿制度,但在疆域最为辽阔之际,即使马不停蹄地日夜接力,也需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帝国最远的两端传送信息。蒙古帝国分治后,在中土的元朝境内,驿站数略少于唐朝。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除了在所有通往各省的要道,每隔25或30迈耳(mile)设一驿站外,即使无人居住或无路可通之处,也需设驿;驿站内可供住宿,站外养马备用,当时元朝的驿马约有30万匹。

古代的新闻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骑马传递的信息,并非送到目的地给某个特定的人或机关,而是将讯息散播给沿途偶遇的官兵、百姓等不特定人。“牌报”是写在木板上的讯息,旗报又称为“露布”,类似现代的横幅或直条旗,都由专人扛着骑马,沿路展示公告;“揭帖”则是印写着消息、可供散发的纸片,类似现代的传单。

“飞鸽传书”在现代已是件不可思议的传奇事。训练鸽子送信,并非中国独有,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似乎已懂得利用鸽或雁长飞不迷航的特性传送信息。西方关于飞鸽传书的最早记载出自古希腊时期,当时一位奥林匹克的参赛者在获胜后放出一只紫色的鸽子,以尽快向家乡父老禀告喜讯。唐朝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渡海而来的波斯商人会在船上饲养鸽子,每走一段路程就会放飞一只鸽子,用来向家人报平安。

在东方,对飞鸽传讯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被视为几近神话的《山海经》。据其记载,西王母座前有三只神鸟,其中一只叫做“青鸟”,是专司传讯的信使。相传大禹治水曾获西王母之助,水患消除后,大禹经青鸟引见,到钟山向西王母当面致谢。青鸟也出现在《汉武帝故事》中,记述汉武帝有次看见青鸟飞来朝前,武帝不知青鸟何故而来,东方朔说青鸟先行是传讯,西王母顷刻便至,应洒扫擦拭来等待神的到临。武帝命人打扫后,西王母果然降临。

唐朝宰相张九龄从少年起就养鸽,称之为“飞奴”,有事找亲戚朋友时,便派鸽子去送信,据说使命必达、无一出错。历史上还有一个酷爱养鸽的名人,而且还是个皇帝,虽然是出于意外才登基,但身为帝王后,对于爱鸽在早晚的放飞与回笼,仍然坚持要亲自执行;不过对于臣下的进谏或讽喻,史料中似乎没有留下听劝改过的记录,这位鸽粉就是那个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以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赵构。

古人诚信善良,即使误伤信鸽,也会设法让收信人知悉鸽子所传递的信息。曾被孔子称赞“贤哉回也”的颜回英年早逝,后代子孙依然秉持家风。明朝有个颜清甫是颜回的第48代孙,有次生病卧床,他的儿子想打个野味给父亲补充营养,打下一只鸽子后,才发现是只信鸽,赶紧带回去给父亲看。

颜清甫看完信后,知道是前任曲阜县尹的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县尹刚刚调任他地,鸽子不知县尹已经搬家,遍寻不获,便一直在附近徘徊,才被小孩打下。清甫将鸽子和信装在木盒里,前去他地拜见县尹,呈上木盒并说明原委。县尹听了也不怪罪,只是叹了口气,惋惜这只养了17年、传家书虽千里也能送达的信鸽,然后令人将之好生安葬。

以物传信及天象

历史上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以物传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元末的朱元璋应运而起,在军师刘伯温的辅佐下,号召汉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逐渐成为各路人马的首领。当朱元璋计划联合各地军队,同时发动攻击,以一举驱逐元人时,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传递讯息,才不会被胡人鹰犬查获。在糕饼里藏入“八月十五夜起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这类的字条,然后广传糕饼给各地军民,是刘伯温想出的妙计。而结果应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不久后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返故乡,大明取代大元,恢复汉族统治中国的局面。

转眼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清兵入关后一路南下,残余的明军退至东南沿海地区,在郑成功“反清复明”的号召下,福建一带的军民继续抵抗。联络各方义师的信息传递必须秘密进行,方能避开清兵的耳目,因此一位商人发明出一种可以切成片状的糕点,片里可藏字条,上面写着起义的时间、地点及暗号,取名“复明糕”,为联系有志之士所用。由于“复明”和“茯苓”的闽南音相近,所以后来又称为“茯苓糕”。现在在台湾街头仍可见到茯苓糕,只不过藏在里面的已经不是纸片,而是红豆馅。

阅读开智慧,分享积功德!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烽火通信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竹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也使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刻写或书写文字。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桌几上。

相传在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简,派了两个大力士才抬进宫,所以竹简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时间长了会受虫蛀、腐烂,不能长时间保存。

旗报、牌报、揭帖旗报源于我国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专人扛着,骑在马上,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阅览,鼓舞士气。牌报则是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而揭帖则是类似传单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处散发。

报房起于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内就有以私人名义从事抄报活动的人,多为低层文吏,以刊刻抄邸报为自己的副业,到清代中、晚期演变成私营报纸。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国便发明了一种叫"竹信"(Thumtsein)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电话的雏形。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却始于17世纪。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虽然这种方法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赐给这种通信方式的一个名字--Telephone(电话),却一直延用至今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