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话中麻袋是什么意思
麻袋不是重庆方言,是指用以储存或装运货物(如谷物、水果、煤炭)的大口袋,由粗糙结实的粗麻布制成。
麻袋按原料可分为:黄麻,剑麻,驻麻等
按大小可分:大麻袋,小麻袋
大麻袋一般的国家标准为:107*74
如果是盛装大米,小麦,则最好用经度纬度为6630以上,一般可盛80~90kg。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652064.htm
为啥很多重庆人,很少说普通话,也说他们方言,是什么原因
作为一名籍贯重庆,住在广东的重庆人,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一般来说,我大多时候,在家庭生活中,也是经常说重庆话的。
原因一、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内心里面的自我独白的思维语言,肯定是成型于幼时起的方言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你出生四川,你心里的那个我肯定是以四川话进行自我交流和思考的,出生广东的人一定是广东话思维言语。这是一种后天惯性。
原因二、就四川话来说,其实和普通话的发音差别不是特别大,主要是二声、三声、四声等声调上的不同,拼音读法上和普通话差不多的,外地人基本上很快就能熟悉的,也很快能听懂,不想广东话这种方言,连拼读都改变了。
原因三、四川话若是原汁原味加入方言俚语,很多东西读起来,也是倍感幽默风趣多多的一种表演享受。其实这一点很多方言都是一样的。
原因四、对于一些四川人来说,平舌卷舌发音的一些字,没有区分清楚。因而在正式场合说普通话的时候,可能会带点四川普通话那种不标准,一时间也纠正不过来,就贯之任之了。
原因五、其实重庆人的心态还是蛮高的,蛮自信的,经济水平城市建设并不差,也是西南中心门户,尤其是以前的都市报、晚报等都是全国一流的,说重庆话也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自我表达吧!
作为重庆人,有必要在这里整几句。重庆人出外省的不多,大部分人呆在本地区。我问过不少朋友他们说没有坐过飞机,高铁。除了出去旅游没在外面长住过。
在自己出生的地方生活,面对的多是本土人士,大家交流用自己的方言是最正常的。要是与家乡人对话用普通话肯定会被人嘲笑,说你是宝器,贵州的骡子在学马叫。
以前总是听到外地人说:四川的椒盐普通话跟重庆的言子难懂。而对于重庆人来说大家说方言感到很亲切,交流也随和。我这个重庆人就爱说重庆话。
顺便送上几张重庆话的图片供大家学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经历过到北方上大学几年完全说普通话,回到重庆后,“普通话重庆话夹杂”,为你讲述为什么重庆人很少说普通话,而偏爱说方言!
第一,土生土长的环境,说重庆方言感觉更亲切。一种语言,在自己血脉里几年乃至十几年,这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即便上了学,课堂上用普通话上课、读书,但是同学之间私下说的都是重庆方言,回到家里,大部分家庭也是说的方言,邻居大爷、大妈,都是方言,你总不能用普通话跟大爷打招呼吧,那多见外!
第二,重庆话比较容易听懂,放慢语速,外地人都听得懂!重庆话跟普通话的差别,主要是声调上,二三四声,拐弯的调调有些差异,如果放慢语速,外地人完全听得懂。
当然,重庆的年轻人,甚至一些中老年人,碰到外地人问路,往往都会用普通话来给对方解答,彰显重庆礼仪。重庆人热情好客,乐于帮助人那是出了名的,所以,最怕接头出现这么一幕:一位老大爷或者大妈,操作分不清是普通话还是重庆话的口音,非要热心地帮助外地人,搞得对方一头雾水,还不好意思拒绝重庆人的热情!
第三,重庆企业、单位中,老重庆人多,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即使一些年轻的入职到企业,本来是很想将普通话的,但是带自己的师傅或者直接领导,都讲的是重庆方言,你偏偏说个普通话,这部见外吗?很别扭!所以,很多年轻人,就是在普通话和重庆方言之间不断切换。比如跟单位外地来的人单独交流,用普通话,跟老同志交流用重庆话;开重要会议时,用普通话,一般会议时,全用重庆话!
这搞得刚入职的外地年轻人,经常听不懂他们在说啥,还得私下再问问其他同事:刚刚领导说的啥,我一句都没听清?
最厉害的还是,重庆的这种氛围,硬是活生生让很多外地人学会了重庆方言,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我同事是安徽的,他大学是在重庆上的,结果几年读完,加上工作了4、5年,现在一口重庆方言,那是相当“纯正”!
耙耳朵、洗白、吹龙门阵、你说个铲铲……张口就来!
这就是重庆,这就是重庆方言的魅力!
曾经在外面认识很多四川的朋友,说实话他们是喜欢说他们的家乡话,重庆的也一样,如果说百分比,100个人最多有10个人习惯用普通话和你交流,说真的虽然他们说话容易听懂,但是有些还是听不懂的。这可能是他们的习惯吧
因为重庆话好听啊,幽默,自带搞笑的buff,所以他们舍不得不说。重庆是我国四大省级直辖市之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他们的高楼系统和交通系统,我是打心眼里佩服啊),虽然重庆不属于四川省管辖,但是他地处四川省内,所以重庆话大范围来讲属于四川话里的一个分支!
四川话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方言之一,真的是每每听到四川话就忍不住想笑,太逗了,尤其是一些词汇,比如:仙人板板,瓜娃子,葩耳朵,那歌儿,霍巴巴,呜啦啦,啦哈哈,啥子嘛等等,哎呀,写着写着我已经笑到不行了快!
这么好的方言,最为一个重庆人,当然舍不得放下,走到哪里都要讲重庆话,但必要的时候也是可以讲普通话的!
四川人口多(重庆也多),在外省工作的四川人也多,喜欢抱团发展,身边都是四川人,就没必要讲普通话。我在广州经常会碰到四川人(重庆人),火车站那一片,芳心,冼村等城中村好多四川那边的人,他们也是喜欢抱团,一般都是住在附近一片,大家都是老乡,也就不需要说普通话了。
重庆话比较容易听得懂,不算太难基本上一个重庆人和你讲重庆话,说的慢一点,大概意思是可以听的懂的,只是一些地道的词汇不知道什么意思,所以不影响交流,自然也不需要刻意去说普通话了!
他不像粤语一样,一个外省人听粤语基本上是一头雾水,不讲普通话完全沟通不了的!
我是四川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川渝是一家,不管你来自哪里,讲什么语言。在四川内地任何地方,四川人都只用四川话和你沟通。这个问题是很多人都没弄明白的。主要有几个原因:一、川人从小就在四川话的环境中长大,对普通话接触很少,没有语境。二、四川话和普通话发音基本相同,音调不一样。那么把说了几十年的一个音调,要变化成另外一个音调,改变不过来。才有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三、在我的老家(四川南充)有这么一句话“贵州骡子学马叫”意思就是说普通话,让大家很不容易接受。四、四川人的自我封闭意识,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不愿意融入到更广阔的空间,所造成。
不过随着现在全国人员大流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出生社会后,加之工作的需要,在公众场合,说普通话的也越来越多。
重庆话和普通话像的多,不像的也多,比那些完全不像的更麻烦,我前几年在广州呆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冒出几句重庆普通话。
看在哪吧,在家都说重庆话,外面都是普通话,除非很熟悉的人
正常的,地处内陆,开放程度不如沿海城市高,大都是本地人,自然说本地话了。
许多上海人也说当地方言,但上海开放程度高,外来人口多,所以当地人说普通话的更多。
如果重庆也达到帝都上海杭州那种开放程度,基本也会都说普通话了。
遇外地人我一样讲普通话,因为我在外40多年了。
四川哪个地方的方言爆搞笑
答:朋友先别管四川哪个地方的方言爆搞笑了!我给您来点四川笑爆人肚皮的笑话吧~~猫和老鼠四川方言版[超级搞笑][DAT]百看不厌,笑破肚皮[upload=jpg]UploadFile/2005-2/200521714926110.jpg[/upload]
动画片《猫和老鼠四川方言版》面世,笑爆成都人肚皮,但有观众质疑“假老练”、“风车车”是在教下一代学坏,“后李伯清现象”再次引起争议———
美国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经一帮四川人“做了手脚”之后,片中可爱的小猫摇身成了“假老练”,狡猾善良的小老鼠成了“风车车”,两只可爱的动物操着满口四川方言,让不少成都人笑岔了气,但这部从制作到面世总共不足2个月的“急就篇”,也惹来不少非议。
走在大街小巷,冷不防就会碰到一位漂亮小姐冲你坏坏一笑,随口冒出一句“我要你娃死得梆硬”的话来;在办公室,时常听到有人把《常回家看看》改成“找点时间,找点空闲,狐朋狗友,搓上几圈”;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哼上两句“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提着裤子上茅房”的“粗口”。昨天,一5岁小女孩在看了这部方言动画片后,脱口把爷爷喊作“假老练”,喊奶奶“风车车”———记者的报道也就“脱口而出”。
形象之变:猫鼠摇身“小市民”
市民声音:
在原版《猫和老鼠》中,无论是猫还是老鼠,都非常单纯可爱。在这样一个童话中,不需要任何配音,通过它们夸张、可爱、调皮的形体动作和故事本身,观众就可以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
而在四川方言版中,猫和老鼠突然间由可爱的小动物变成了市井小民,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对话,虽让人感觉土得掉渣,但细嚼起来却缺少韵味———原来的美感破坏了。
《艳遇》片断:
画面: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主角汤姆(猫)爱上了一只浑身雪白的母猫,它先是坐在窗口发呆,后来跑到母猫身边大献殷勤,结果一只单身的黑猫也搀和进来,小老鼠(杰瑞)也来捣蛋……
原配音:无
四川方言版:
风车车:假老练,陪我去耍下子嘛!
假老练:爬开点子哈!
母猫:看啥子看,只说不练!
假老练:春春,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的四分之三。
(见母猫有所动,不失时机地)假老练:春春,我愿为你做牛、做马,甚至做狗!
出现一只单身黑猫。
(头掉在垃圾桶里,边甩尾巴边感叹)黑娃儿:人过三十三,破船下陡滩,又到发情季节,我还一个人打单。
(收到风车车借母猫口吻的情书)黑娃儿:美女,我来了!一边向母猫飞奔而去。
在第2集《假老练求爱记》一节中,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心爱的,心爱的,爱得不得了的春春,我来看你了!”假老练看到春春在窗口的影子,忘乎所以地说。
质疑:将动画片和四川方言嫁接之后,可爱的小动物变成了小市民。在这样一部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动画片上“做手脚”,是不是画蛇添足?
语言之变:粗话连篇煞风景
市民声音:原版《猫和老鼠》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整部动画片中几乎没有配音。但是在四川方言版里,猫和耗子们都特别“绕舌”而且喜欢说脏话,甚至片中的每一个动物,都是粗话连篇。“你娃”、“老子”、“让你死得梆硬”等在“假老练”和“风车车”那里简直张口就来。而还有一些话,则是地道的江湖语言。片中充满了“话把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污染。不少孩子就是在看了这部片子后学会“老子整死你”这句话的。
《风车车与表哥》片断:
画面:小老鼠(杰瑞)被猫(汤姆)欺负得不行了,找另外的帮忙,“帮手”很快赶来,把喜欢欺负小老鼠的猫狠狠教训了一顿。猫不服气,也请了猫兄弟来帮忙,结果被老鼠打得落花流水……
原配音:无
四川方言版:
(看完风车车的控诉信)表哥:老子去好好收拾你一下!
(见到受尽委屈的风车车)表哥:我来了,打你的人还没有生出来!
(假老练被打得受不了了)表哥:我整死你!
假老练找来3只猫为自己雪耻,结果全部被“收拾”了。
(推着一车伤痕累累的猫准备当垃圾丢掉)表哥:一堆垃圾,敢跑到这提劲,收拾你!
假老练只好认输。
表哥:见你一次打你一次!
《荒岛奇遇》片断:
画面:猫(汤姆)在海边旅游,食物都吃光了,肚子饿得呱呱叫。正在吃鞋子充饥时,突然前面出现一座绿色的岛屿,猫喜出望外上了岛……
原配:无
四川方言版:
(一只绿色的小海龟出现荒岛上)假老练:还有个王八哇,肯定有王八蛋!
质疑:尽管原版的《猫和老鼠》大人小孩都爱看,但儿童仍然是这部动画片最大的观众群。通过看动画片,孩子们领略到了不少美好的东西,在童话般的美丽世界中成长。但四川版的《猫和老鼠》却不然,充斥于片中的粗话、脏话,甚至暴力语言,不仅对语言是污染,而且还会污染孩子的心灵。
市场之变:“童话”转型“铜化”?
市民声音:四川话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四川方言的天然幽默与厚重的文化感更是被全国人民所称道。但是在四川方言版《猫和老鼠》里面,却几乎听不到真正富有文化发现的经典段子,倒是把最浅俗的方言聚到了一起。
连日来,记者对成都市各大音像市场作了走访,结果发现:一度低迷的音像市场,因为这部“土得掉渣”的四川方言配音和美国知名动画片《猫和老鼠》的问世,果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到昨日下午为止,该片的1-3集在西南书城已经断货,刚刚面世的第4集正在时代新华、西南书城等被市民疯狂抢购,而制作方,正夜以继日地制作第5—10集。在西南书城、时代新华里,每张碟子的售价为15元。偶尔在一些规模小一点的音像店,价格可以降为每张10元。
记者得知,为方言版《猫和老鼠》配音的,均为四川散打名人李伯清的旗下弟子,平均年龄30岁,李伯清担任了该片的现场指导和艺术顾问。昨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假老练”、“风车车”、“闷墩儿”的配音演员万喜、金莉、陈利亚。
据陈利亚透露,现在10集已经面世4集,第5集可望在半月内推出。而继续推出11集、12集,甚至50集的希望目前不是很大。他们的初衷是想通过四川方言与《猫和老鼠》的嫁接,打响“方言牌”,但这样做就得“摸到石头过河”。按照预期构想,这套方言版动画片的发行量为20万套,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估计还是保守了一点”。
质疑:如果按照每张10元、发行20万套的价格计算,20万套就是2000万元;按照每张15元算,就是3000万。如此巨大的收益不可谓不丰。但我们不能只图眼前的“卖相”,去牺牲四川方言的美好形象,这样的“市场效果”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现在看来,有关“侵权”的质疑还未完全烟消云散,说四川话的“猫”和“老鼠”还真不可高枕无忧———若打起版权官司来,可就不好说是赚是赔了。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