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是:携盘独出月荒凉,意思是: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铜人不禁潸然泪下。
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是什么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是: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似深秋落叶倏然离去,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内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散发着阵阵幽香,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已是苔藓满布。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回想起往日的君主,眼中凝结的泪水如铅水般沉重冰凉。只有枯衰的兰草在通向咸阳的古道送别,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上天若有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出处:《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赏析
变动不居的宿命,造成“金铜仙人”、“茂陵刘郎”之间的相似性联想。“秋风客”并非仅仅汉武一人,人固然“夜闻马嘶晓无迹”,仙也是“东关酸风射眸子”,人有大限,物亦难永恒,乃是这首诗构思的基础。
不过,这种人、物类比,在联想中终究化入审美知觉,进入心境体验,幻觉再“神”,也离不开诗人之情。那阵摆布汉武与铜人的风,也在想象律动中构成了情调的节奏,“歌”的韵味是颇浓的。诗人咏唱的,是生命的短暂和宝贵,表达了对无限自由的向往。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最完美的是什么
李贺被称为“诗鬼”,李贺从小人小鬼大,才高八斗。他的才能远近皆知,诗歌的风格比较瑰丽奇特。《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名句,流传千古。后人以此为上句,开始作下句,在众多作品中最完美的是什么?“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李贺是唐代的诗人,当时他作出这首诗的这一句,无人能对上下一句。一直到了宋朝,终于出现了一个诗人叫石延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欧阳修齐名。有一次,他去参加朋友们的聚会,把酒言欢之际,不禁想起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吟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令全场拍案叫绝。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有人作出了下一句,实属难得。而且这首诗在意境、对仗、声律方面,都完美的与上半句匹配,着实惊艳。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是如老天像我们人一样,天会荒,地也会老,世间的一切将会不复存在。下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的意思是月亮如果没有了怨恨,它会一直保持着圆的形状。这两句对仗工整,意思也较为相近。可谓是众多作品中最完美的一个了。
提到了李贺的这句诗,让我想到了毛泽东先生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从另一个角度,对这句话产生了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