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仙是指哪两仙
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寓意
“合和二仙”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象征形象,而且百年来作为“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意义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合二仙”又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它是“和合文化”的象征,也是“和谐社会”的象征,更是“和平世界”的象征。
和合二仙之像,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谐音“和”,一手捧宝盒,谐音“合”。和合二仙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新人百年好合、家庭团结和睦。画像中的和合二仙,即是寒山、拾得,本是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寒山、拾得和合二仙的身份由官方确认。
相关说明
“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文化”包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和谐,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有着它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寒山诗歌所传达的“和合文化”意蕴,则是这种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合二仙”就是其的形象符号。
形象上的定型,1,大都为孩童像,披发或束髻,笑容满面,活泼可爱,2,一般都一个手持荷花,另一个手捧园盆,迎合“和合”之意,3,多为设色,而且色彩鲜明,使得和合二仙的形象在整体比较接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原先的禅意画中描绘的寒山拾得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合和二仙
和合二仙指的是谁
和合二圣又称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指唐代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之间的玄妙奇谈,为世人所推崇。和合二圣是指寒山与拾得大师。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受的,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历史典故
寒山,又名贫子,是一位隐僧,栖息于天台山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拾得,是国清寺丰干禅师在赤城道旁边拾得弃儿,带回国清寺后,取名“拾得”。在斋堂做行堂工作。
某日,寒山与拾得谈玄论古,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值得我辈深思参悟。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禅师称为“国清三隐”。现代风水将"和合二仙"运用在家居桃花位上,用作对婚姻或桃花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在选择吉日吉时,布局于家居之桃花位,以此旺主人的桃花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