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七月网324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都有哪些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1943年/小说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1944年/小说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小说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1952年/小说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年/小说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1955年/小说伽利玛

《慢板如歌》1958年/小说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1959年/戏剧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1960年/小说伽利玛

《广岛之恋》1960年/电影脚本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1961年/电影脚本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1962年/短篇小说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1964年/小说伽利玛

《戏剧——卷一》1965年/戏剧伽利玛

《副领事》1965年/小说伽利玛

《音乐》1966年/电影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1967年/小说伽利玛

《英国情人》1968年/戏剧伽利玛

《戏剧——卷二》1968,伽利玛

《毁灭,她说》1969年子夜

《毁灭,她说》电影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1970年伽利玛

《爱》1971年/小说伽利玛

《黄色太阳》1971年/电影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1972年/电影伽利玛

《印度之歌》1973年/戏剧,电影伽利玛

《恒河女子》1973年/电影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1973年伽利玛

《谈话者》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1976年/电影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1976年/电影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电影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子夜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子夜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1977年/戏剧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1978年/电影

《塞扎蕾》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1980年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1980年/短篇小说子夜

《80年夏》1980年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1980年《电影日志》

《阿伽达》1981年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1981年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1981年/录音磁带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1982年/短篇小说子夜

《萨瓦纳海湾》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子夜

《死亡的疾病》1982年/短篇小说伽利玛

《戏剧——卷三1984/戏剧伽利玛

《情人》1984年/小说子夜

《痛苦》1985年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1985年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1985年伽利玛

《孩子们》1985年/电影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1986年/小说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1986年子夜

《物质生活》1987年P.O.L.出版社

《爱米莉·L.》1987年/小说子夜

《夏雨》1990年/小说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年/小说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1992年P.O.L.出版社

《写作》1993年伽利玛

《一切结束》1995年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1997年伽利玛

玛格丽特 杜拉斯 生平简介 著作

展开全部

一个散发经久魅力的新当代经典小说家

一个二战以后成名的多能多艺型作家

一个具备世界影响的电影艺术家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最富于个人魅力的女作家之一。在读者心目中,她俨然已成为"法国味"的一部分。她的作品包揽小说、剧本和电影三种叙事方式,雅俗共赏,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都拥有广泛的读者。

杜拉斯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在印度支那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1932年,杜拉斯回到法国,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和数学,毕业后成为法国***殖民部的秘书,著书立说,宣扬殖民帝国的伟大与完美。战争期间,她与丈夫参加了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后来丈夫不幸被捕,遭到流放,险些命丧黄泉。但杜拉斯却从未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她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甚至将自己的寓所变成了党小组的聚居地。在被驱逐出党后,她依然宣称自己是个共产主义者,积极介入法国时政大事: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也没有放弃共产主义的希望,不停地把希望放在无产阶级身上。

作为一位作家,杜拉斯的创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之中,她的个人风格日渐明朗,语言富有乐感,“在叙事的力量中蕴藏着一种颠覆的力量”(阿兰·罗伯-格里耶)。1943年,她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她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小说和十多部剧本。1984年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情人》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情人》为杜拉斯带来了巨大声誉,却也让读者误以为她是一个只热衷于卿卿我我的通俗作家。其实,杜拉斯风格独特,断裂、急促、重复的词语在她的笔下充满了美丽与震撼,蕴涵着诗歌的力量。杜拉斯在晚年用忧伤的语气说:"尽管绝望,还要写作,是带着绝望的心情写作,那是怎样的绝望啊,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法国的评论界说:"杜拉斯的作品不是女人的作品,它们是如此的强悍有力。"

杜拉斯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尽管如此,杜拉斯的作品一直深受学术界的关注。读过《劳儿之劫》之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撰文《向写了<劳儿之劫>的杜拉斯致敬》,展开对这部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女性批评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瓦也在专著中对杜拉斯作品的主体进行总体考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专门研究机构,如由法兰西研究院资助成立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协会,它每年举行两次专题研讨会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并出版专著讨论杜拉斯作品。

杜拉斯不仅是法国的,也是世界的。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其中多部被改编成电影,如《情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夏夜十点半钟》等。她自己也创作了许多剧本,1960年为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写就的剧本使她扬名世界,该片参选了当年戛纳电影节,获国际影评家协会大奖,还荣获了第1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联合国家奖。她创作的剧本《英国情人》则获得1970年易卜生奖。

1996年,杜拉斯去世,举国哀悼,法国外交部网站上专门刊文悼念。

如今,杜拉斯可称当代作家中得到国际译介和研究最多的作家之一。时值中法文化年,法国文化部和外交部首次大规模挑选中国合作者,合作出版百种翻译图书,杜拉斯作品系列得到高度关注,十种入选其中,作家的地位与影响可见一斑。

<广场>

<夏夜十点半钟>

<广岛之恋>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

<劳儿之劫>

<情人>

<写作>

作品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人物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波雷诺(柬埔寨)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

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胡陶乐(音译),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935年,21岁的杜拉斯在巴黎的法学院读书时漂亮而风流,常有浪漫传闻。

1939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

1942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最后两个人都爱上了对方。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先后离开了她,她依旧过着自己渴望的、充满爱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生活,直到70岁依然如此。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是成为她最后的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杜拉斯当时年近古稀,昔日风韵荡然无存,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27岁的扬·安德烈亚,身材瘦高,是个同性恋,性格羞涩,被她养在家里。当杜拉斯带了扬·安德烈亚到处抛头露面时,有记者提问:“这总是您最后一次爱情了吧?”她笑着回答:“我怎么知道呢?”直到1996年3月,杜拉斯长眠在巴黎巴那斯公墓里,知道杜拉斯的人可以说,这确实是杜拉斯的最后一次爱情了。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写作,有的只是用来写作的铅笔和水笔。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这是1988年玛格丽特·杜拉斯接受吕斯·佩罗访问时在题铭中所说的一段话。她曾经对最亲密的女友说:“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5年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OK,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