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197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科学考察队对神农架野人进行了多次的考察。考察中,发现了大量野人脚印,长度从21厘米到48厘米,并灌制了数10个石膏模型;收集到数千根野人毛发;在海拔2500米的箭竹丛中,考察队还发现了用箭竹编成的适合坐躺的野人窝。神农架野人是神农架山区客观存在的一种奇异动物,虽然已初步了解到这种动物活动地带和其活动规律,但要揭开这千古之谜,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考察,神农架旅游委员会已将野考作为一项旅游项目。
对搜集到的野人毛发,科学工作者从光学分析鉴定到镜制片鉴定,从对毛发微量元素谱研究和微生物学测试等,各项研究所取得成果表明,野人毛发不仅区别于非灵长类动物,也与灵长类动物有区别,有接近人类头发的特点,但又不尽相同。参加研究的科学家认为,野人属于一种未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
在众多与“野人”遭遇的事件中,有两次是非常珍贵的。一次是1976年5月14日凌晨1时左右,一辆北京吉普车上坐着神农架的5位干部,他们是在十堰开完会后返回神农架的。司机蔡先志有着多年的驾车经验。当时汽车正在翻越海拔1700米的椿树哑。突然发现公路上有一动物迎着汽车低着头走来。蔡师傅加大油门,准备将这个动物撞死,相距仅几米时那动物迅速闪开,向山坡上爬去,由于山坡太陡,加之这个动物又太慌张,结果摔回了路面,它蹲在路上,前肢着地,扬起头,两眼盯着汽车。车上人下车从两边包围这个动物,双方相距只有一二米。但见此物一身红毛,是从来没见过的动物,大家未敢妄动,僵持了一会儿,他们向它扔了块石头,那动物才转身慢慢走去。
另一次是1993年9月3日,铁道部大桥局谷城桥梁厂一行8人途经燕子垭时,见到了3个“野人”。
当时18点15分,在一个弯道处,开车的黄师傅突然发现前面约20米处有3个人正低着头迎车走来。这时3人中那个稍矮胖的抬起头盯了一眼汽车,黄师傅一惊,忙告诉车上其他人:“前面有野人”。说着时,车已冲到距“野人”仅五六米处。这时走在左边的一个矮壮的“野人”用前肢推了右边两个“野人”一下,3个“野人”迅速冲下公路,钻进森林消失了。由于从发现“野人”到消失,前后仅1分钟,以致所携带的照像机、摄像机都忘了派上用场。
而最近一次见到“野人”是在2002年元月28日,晚上11点40分,神农架红坪镇副镇长邱虎、林业站站长付传金从板仓返回红坪途中,看见了一个身躯肥壮的“野人”。当时才下过雪,公路及周围一片雪白,车灯辉映下,光线很强,两人看得十分真切,浑身是灰黄色似枯草样的毛色,屁股很圆,没有尾巴。雪地上留下的脚印长约40厘米,宽约15—17厘米,似人的赤脚脚印。神农架“野人”似海市蜃楼,时隐时现,无从琢磨。人们不禁要问:“真的有‘野人’吗?”“‘野人’究竟什么样?”“‘野人’之谜何时可解?”……
神农架的“野人”之谜,十来年前就听说过,后来据说为了验证是否确有“野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野人;中国到底有没有野人
存在野人,中国有野人。
世界上不但有“野人”,中国预计还残存200至500个野人,其中,新疆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地野人分布种类最多,多达七八种,“国内体型最大的野人在阿尔金山和昆仑山,最小野人在乌市附近深山里”。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
野人考察队员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人员,武汉部队33700部队派出了侦察支队,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派出了熟悉情况的干部和向导。
办公室设在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这次考察历时140天。考察队员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登险峰,爬悬崖,在山洞栖身,与野兽共宿,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其周围方圆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峡谷,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大量的资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李健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4岁的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疲惫不堪的"野考"队员黄石波等人立刻赶到现场,找到了龚玉兰了解情况。
在龚玉兰的带领下,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了比较。
结果证明:"野人"毛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灵长目动物。以后又从7个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发,均是如此。
扩展资料:
神农架关于"野人"的传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到5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山海经·中次九经》中提到"熊山中有一种身高一丈左右,浑身长毛,长发、健走、善笑的"赣巨人"或称为"枭阳"、"狒狒"的动物。
西汉时期成书的《尔雅》中记载:"狒狒"人形长丈,面黑色,身有毛,若反踵,见人而笑。"这种动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野人"。更3000年前,我国人民就捉到了一对"野人"献给了周成王。
战国时期,出生在神农架附近湖北秭归的、楚国著名的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在他的《楚辞·九歌》中,也曾经以"野人"为题材,写过一首《山鬼》的诗。
屈原大夫在这里描写的"野人"形象是:似人非人,站在山梁子上,他披挂着薜苈藤,带系松萝蔓,多疑善笑,羞羞答答。
公元400年前的晋朝,在湖北房县(今神农架林大部分地区原属房县管辖)也有关于"野人"的记。如《尔雅翼》中说:"猩猩如妇人,披发、袒足、无膝、群行,遇人则手掩其形,谓之'野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首都网—【科普秀】揭秘: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野人?
“野人之谜”是什么
作为世界四大谜之一的“野人之谜”关系到我们人类自己的起源,因此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许多国家都有科学家进入原始森林对这种人形动物进行科学考察。
“野人”传说,在我国已有3000年历史。据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在“枭阳国”的注释中说,《周书》记载南方“州靡国”将捕获到的“野人”献给了周成王。屈原在《九歌》的《山鬼》中描述了“野人”的生活习性,并拟人化,抒发了诗人的情思。自汉以来,我国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明代大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名著中还对历代文献记载的“野人”进行了综合分析。但是,对“野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野人”多次进行过考察,尤其是我国在鄂西北神农架一带,从1976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与有关单位组织的多次进山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除此之外,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西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等10多个省区都有“野人”行踪的报告,现今惟一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活“野人”被抓获。
我国最早进行“野人”考察的是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喜马拉雅山南地区及东部峡谷区都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盛产野果及各种动物。原始森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人”避难所恐怕就属辽阔的喜马拉雅山了。藏族及舍巴人常见“雪人”或“野人”是很自然的。80年代中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西藏文联作家肖蒂岩经过几个月的初步调查,从领导干部、各方群众中了解到许多重要情况和线索。在拉萨召开的藏族学术讨论会上,四川大学童恩正副教授作了《西藏高原——人类起源的摇篮》的学术报告。西藏“野考”的进展,对研究从猿到人的人类起源理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对“野人”十分重视,并具体安排宣传部的理论处主管“野考”,这说明区领导对这一科学事业的理论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目前各省区的考察研究工作强调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考察与研究相结合。在考察目标上,不仅要重视间接证据,更要重视直接证据,以便更快揭谜。考察队员十分重视可以追踪尸骨获得直接证据的宝贵线索。
为了有利于接受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深入发动组织本地区各方面力量进行“野人”考察研究,各有关省区正在酝酿成立该省区的“野人”考察研究地,同时成为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的分会。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工作几年来不断取得进展,广泛搜集了目击资料,灌了一批石膏脚印,鉴定了一些毛发,发现和研究了多起可疑的粪便、睡窝和吃食现场,对环境进行了综合考察和多方面的科学分析,制作了大量植物标本和部分动物标本,建议成立了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野人”考察汇报展览,积累了近百万字的文字资料,特别是3个考察队员一起见到了一个巨型“野人”。
在中国“野人”考察研究约300名会员中,湖北的会员就有近80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内成立了“人类起源史研究组”,从人类起源角度研究“野人”问题,并将此列入了科研项目。种种情况表明,成立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十分必要。1983年8月26日至29日,湖北省“野人”考察研究会在迷人的神农架召开了成立大会,代表们决心使以神农架为中心的湖北省“野人”科学考察研究出现一个新局面。
据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李建透露,1987年以来,中国一些地方不断传来“野人”活动的信息。
1987年6月24日,一外地青年在神农架接山泉水喝,突然被一红毛怪物击昏,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被抬进山洞,面前站立着一个2米多高的“野人”。
1988年3月至5月,神农架了望塔工作员袁玉豪在猴石、南天门等地发现300多个40多厘米长的大脚印,以及“野人”粪便和红毛。
1988年,湖南一采购员乘押运货车经过阳月山自然保护区,遇到3个人形怪物追车,被他用扳手等工具赶下去。
云南西双版纳曾有人提供情况说,浙江永嘉县有一专业户到云南养蜂,被一母性“野人”拖去同居3年,生下后代后趁机逃离回家。
自1974年在神农架发现“野人”以来,“野人”考察工作已开展20多年。据悉目前全国共有800多人参加野人考察研究会。科学工作者对“野人”毛发进行多次科学鉴定,确认自然界确有“野人”存在,大量信息表明长江流域是“野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出身于书香门弟、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上海青年李孜,就是凭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渴望,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于1979年起自费踏入湖北神农架及川东林海,去探索“野人”之谜。
为寻觅野人,李孜食野果,吃树皮,蹲山洞,宿野地,卧林莽。一次他被毒蛇咬伤,濒临死亡时,他毅然用刀将伤口四处的毒肉一块块剐去,战胜了死神。
10年多的时间,李孜8次进山洞遍访被“野人”追赶过的人,他自己也曾发现过“野人”的毛发、脚印、粪便和宿窝,积累了大量资料。
李孜对“野人”的毛发进行了测定,发现“野人”毛发中的元素含量比正常人高50倍,是普通动物的7倍。他与别人合撰的《“野人”毛发中微量元素的质子X光分析》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方毅同志批示说:“世界上就要有这样的探险者,否则就没有哥伦布。”
1983年7月,武汉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也曾对神农架及附近6个县发现的8种“红毛野人”毛发进行了科学鉴定。该教研室黄光照副教授在同年8月下旬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宣布:“通过肉眼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横切面检查及毛小皮印痕检查,发现这8种‘野人’毛,其毛小皮形状特征基本上类似人毛。”
观察所见8种“野人”毛,毛发皮质均发达,可见纵间细纤维,皮质色素颗粒少,且多呈外围性分布。这说明8种“野人”毛发皮质的组织学特点与人类相似,而与大猩猩、金丝猴、猿猴、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毛有较大差异,明显不同于猪、狗熊、绵羊等动物毛的特点。
如今我国“野人”考察研究已不只是在湖北的神农架和西藏进行,而扩展到了四川、陕西、浙江、河南、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安徽等10多个有关地区。江西、福建也有了考察的线索,新疆也计划进行考察。我国近年“野人”考察研究范围如此迅速扩大,是世界上没有的。
有关省区普遍进行了初步普查,了解到许多目击资料和可能获得证据的线索,对生态环境也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现众多大面积的适合“野人”生息繁衍的原始森林山区,那里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烟稀少,野人可能就出没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