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哪句诗

七月网498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的知识,包括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哪句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哪句诗

“推敲”这个词源于哪位诗人的一个著名典故

"推敲”一词出自哪位唐代诗人贾岛的《诗话总龟》。

作品原文:

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译文:

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推敲的典故源于唐代哪位诗人 A.孟郊 B.贾岛

答案:B.

此典故如下: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骑而行,谈了一些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从此成了朋友。

成语“推敲”的出典,就是由于这个故事。后来,形容反复地研究措词、斟酌字句,就叫“推敲”。

"推敲”一词出自哪位唐代诗人的诗作

“推敲"一词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在京城,(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贾岛不知不觉。

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

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仔细斟酌。

此诗译文:

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扩展资料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李凝幽居

关于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哪句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