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太和殿简介 太和殿简介一百字

七月网420

太和殿介绍

在故宫中有一个级别最高的宫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据说太和殿是仿照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而成的,明朝时候叫奉天殿,后来改为皇极殿,等到清朝顺治年间才改名为太和殿。

太和殿简介 太和殿简介一百字

很多人都以为太和殿在古代是皇帝用来上朝的地方,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在明清时期,太和殿只是一个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这两个地方上朝,所以被称为御门听政;如果出现什么重大事情或紧急情况需要召见大臣去乾清宫;如果登基的皇帝年龄太小,需要太后垂帘听政的话,一般都会在养心殿。

关于太和殿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比如太和殿修建完成之后非常容易招雷。从明永乐到清康熙三十六年的这280年里,太和殿就3次因雷击起火。关于明朝《涌幢小品》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永乐十八年有个姓胡的术士算出当时的奉天、华盖、谨身这三个大殿会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正午被毁。但是在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正午,号称算无遗策的胡术士发现三大殿完好无损,一气之下服毒自尽了。谁知他才死没过几分钟,大殿就遭到雷击起火,这三座大殿很快就被烧毁了,都来不及救火。

除了这个历史故事之外,还有一个关于太和殿的历史趣闻。在清朝末代的时候,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登基时,是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亲自将他抱扶到太和殿宝座上的。在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鼓乐齐鸣的声音将只有3岁的小皇帝吓得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直接嚷着要回家去。载沣当时急得满头大汗,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那些清朝大臣当时就觉得这句话不吉祥,没想到才过了3年,清政府就推翻了,载沣说的那句话果然被验证了。

太和殿的介绍50字

太和殿,一般称为金銮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太和殿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扩展资料:

历史功能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

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中和殿,太和殿的简介各是什麽

1、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2、中和殿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3、保和殿

保和殿(theHallofPreservingHarmony),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扩展资料:

宫殿用途:

1、太和殿

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2、中和殿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3、保和殿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皇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

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

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这样的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举行时间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和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和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