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疫情管控)

七月网3150

一、网传东北将放开生育限制,卫健委是如何回应的

国家卫健委回应称,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对“恳请国家全面放开东北地区生育政策限制”的观点,需做全面深入的研究论证。

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疫情管控)

关于互联网上“东北地区将试点放开生育限制”“生育政策将全面放开”等推测,不是答复的本意。

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尽管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已经很少,但由于育龄夫妇的数量依然庞大,未来30多年时间里,人口总量仍将增长到15亿左右才能静止下来。

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结果,到2040年前后,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

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约2.12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55万人(约1.38亿),占比10.1%,首次突破10%。

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约13.7亿),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约7.49亿),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5.2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老年人数量超2亿。

2015年11月2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8亿,占比例为17.5%。

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亿,占比例为21%,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也将达到13.7%,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将在2027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65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15%。而2025年中国经济仅仅是2014年智利,波兰的水平,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四分之一,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16.2%。

2035年,联合国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超美国。

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30%,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2%,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比例达到31%,65岁以上老人比例会达到四分之一,达到日本的水平。而那时候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会占全国一半。

2010-2040年,是我国老龄化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因为从2010年开始,建国之后婴儿潮出生的婴儿相继步入老年,直到2040年。因为1980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度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所以自204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速度会有所减缓。但是2040年之后我国老年人比例却仍然居高不下,长期徘徊在30%左右。

中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而且人口仍在持续膨胀,增速为每年570万。一方面是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一方面是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的社会难题。

二、国家卫健委回应“中国是否低估新冠死亡人数”

随着大规模核酸检测取消,中国是否低估当前新冠死亡人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12月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疫情流行和快速传播期,很难准确判断有多少病死率、死亡率。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只有疫情周期过去后,才能比较精准地判断真正的病死率和死亡率大小,判断一场疫情对人群的危害,特别是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危害,其中死亡是一个重要指标,中国专家团队和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现阶段应该把防重症、防病亡作为优先,这也是防控策略重点调整的体现,把防死亡放在一个非常优先的位置。”梁万年说。

国家卫健委专家梁万年回应“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

针对中国疫情防控是否放开太快,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12月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是基于对病原体和疾病的认识、人群免疫水平和卫生健康系统抵抗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三者的判断,现在的调整是恰当的、科学的,也是依法的,符合中国防控实际的。

谈及未来如何防控新毒株,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12月29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非常关注病原体变异情况监测,也积极参与全球病原体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新的变种,或者变异导致病毒致病力、传播力、毒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中国会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并在防控方案、医疗救治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优化完善和调整。

暴风眼中的河南村庄:一周发烧患者超全年总和有村民为省钱硬扛

湖北省一名年过六旬的村医走在路上,疫情暴发后,她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在14年的从医生涯里,何云秋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这样忙碌。作为河南安阳某村卫生室唯一的村医,12月中旬开始,每天都有几十个感冒发烧病人涌入她的诊所,没有抗原检测试剂盒又缺医少药的她,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据她回忆,从12月17日到24日,短短一周时间,接诊的感冒发烧患者数量就超过了往年一年的总和。

返乡高峰还没来,几乎全村人都发烧了

作为核酸检测的重点行业,刚放开时,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依然需要两天一检。12月10日,何云秋收到了最后一次核酸阴性结果。接下来的三天,核酸结果都没出,但并没引起她的注意。

12月14日早上6:30,何云秋像往常一样,在家中吃过早饭,就骑电动车去3里外的村卫生室出诊。中午,她突然发烧到38℃,浑身酸痛没劲,只想睡觉。那时,她身边没人发烧咳嗽,也没人阳,不可能是被传染了病毒。因此,她认为自己或许只是感冒,打了两针退烧针,吃了点药,下午便回家休息了。

第二天醒来,感觉身体好些了,何云秋又接着出诊,一天没什么人来看病。直到12月16日,她突然发现情况有些不妙,一天来了十几个人都一个症状:发烧!来一个39度,再来一个也是39度到17日,情况更糟,她看了30多个发烧病人。何云秋这才觉得,自己可能是阳了,来看感冒的人也可能都是阳了,但她手里没有抗原,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12月17日到24日,平均每天要看五六十号病人,她干脆住进了诊所,每天,只有早起能吃口早饭,直到晚6点后,病人稍稍稀疏一点,她才能见缝插针地吃上家人送来的晚饭。那一周,她每天至少要工作12小时,基本每天到晚上8、9点,才能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如果是在平时,一天看五六十个病人还不至于这么忙,只是这次,何云秋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门输液上。

12月24日,云南瑞丽,由于诊所内挤满患者,部分病人只能选择在自家车内打吊针。

在农村,大部分病人都喜欢输液,认为好得快,但何云秋一直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她认为口服药是最安全的,针剂和输液容易引起过敏等药物反应,副作用也更大。

但到了12月19日,实在缺药,对一些高烧病人,何云秋也开始启动输液了,每天差不多要给二三十人输液。她已经算少的了,其他很多乡镇卫生室基本都是输液。也有一些从市里回来的人,因为市里输液排不上队,所以回村里输液。

村卫生室的输液室只能容纳6个人同时输液,外面太冷,何云秋不敢让病人在外面排队,于是,给输液室6个人扎好针后,她便骑着电动车,上门去给其他病人输液。两小时后,再换6个人到输液室输液。

药房没空调也没暖气,输液用的药水刚拿出来都是冰凉的,何云秋只得给每个病人的袖子上贴个暖宝宝。但这几天,暖宝宝也缺货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返乡高峰,何云秋其实是有过预判的。刚放开时,看一些大城市很多人感染,她和邻村村医商量要不要进一批抗原检测试剂盒,方便老百姓在家自测。但抗原一箱是600人份,两人担心,如果进来这么多抗原,卖不掉咋办,这一纠结,抗原的事情就搁置了。

两天下来,之前卫生室囤的药就所剩无几,不得不补充库存,也开始着急买抗原了。但到12月17日,每份抗原试剂盒已从3元钱涨到了4.5元,并且只能自测,不能把检测结果上传到国家平台,能上传平台的抗原需要预定,而且在短短几天内,已从每份6元钱涨到9元钱。

这时,几乎每家都有发烧病人,何云秋觉得进抗原已经没有意义了,反正测或不测都是感冒、发烧等症状,也只能开这些药。“不过,不测的话,你也可以说整个村没一个人阳,但是全都感冒发烧了。”她对《中国慈善家》说。

河北一名村医为村民讲解安全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的知识。

虽然没进抗原,但刚放开时,何云秋有意识地进了一批感冒、发烧药,这是她三年来第一次进这类药物。

按此前的疫情防控规定,村一级卫生院无权接诊发热病人,相关药物也上交到乡镇卫生院了。

等到恢复接诊,何云秋根据疫情前的经验,感冒、发烧、咳嗽,每一类至少进两个品种,每个品种拿一二十盒。一方面是考虑到资金周转。村卫生室自负盈亏,她不能把钱全拿去进药。另一方面,考虑到药物的销量和保质期,避免囤太多造成浪费。而且,在2019年,这个量至少够她卖半个月。当时,她还很乐观,觉得即使会出现大面积感染的状况,也只会在春节前的返乡高峰期到来。所以,备够平时用的药就可以了,没必要囤药。

但两天下来,何云秋进的第一批药就所剩无几了。到12月18日,退烧针剂也不多了,只能留给高烧病人。中低烧的,她既开不出药,也没有退烧针可打。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熬中药汤剂,为第二天备药,连续一周,她和老公每天都要熬药到晚上12点。

何云秋所在的村总共800人,长期留在村里生活的有600多人。其中,有差不多100个老人、几十个孩子,主力是留守妇女。因为附近有个内衣厂,一些年轻女性也得以留在了村里,她们刷短视频看到石家庄、保定出现感染潮,便提前去药店囤了些药,这也缓解了村医务室的缺药难题,对于这些家里有药的病人,何云秋只需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就行。

遭遇缺药难题的不光是何云秋,据她观察,全镇44个村的村医,在这时都缺药。镇里有一家药品批发公司,44个村卫生室里至少有30个到这家公司进药,稍微去晚一点,就买不到药。加上这家公司的库存也有限,只能从外地紧急调货,药价很快就涨起来了。4元钱一盒的退烧针剂,两天后变成了9.6元;以前5元钱一盒的退烧药,几天之内涨到了5元钱一颗;原来10元钱一盒的药,涨到了60元。

从12月20日之后,何云秋天天都要进药,但等她一天接诊结束,能买到的也多是一些平时医生不怎么用的同类替代药。最后一次进药,何云秋“学聪明了”:不管多贵,常用药,她都一百盒一百盒的进,不常用的,也是五十盒五十盒的进。毕竟,村里在外务工的人员还没返乡,她必须做好准备。

这两天,何云秋所在的村子,病人数量有所下降,但其他稍大一点的村子,高峰依然没有过去。

2021年8月,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夫妻村医”肖世军、潘启兰骑着摩托车在巡诊途中。

从12月24日开始,何云秋接诊的发烧病人降到了十几个人,但何云秋并不认为这波高峰已经过去,她只是给大家退烧了而已。

“大部分人都只关心发烧,后续的咳痰、口苦、恶心、呕吐、胸闷、嗓子疼等症状其实依然很严重,很多人吃不下饭、起不来床、上不来气,只是大家都选择在家躺着硬扛,或者喝点葱水姜茶对付一下,只有少数几个实在扛不住的,才来找我。”何云秋这样描述村里的现状。在她看来,农村人普遍舍不得花钱,加上现在缺医少药,看病成本也高了。以前,她给人打一针只收7元钱,现在随着药价飞涨,也涨到一针14元。每天要打两针,至少连打两天,光打针就要56元钱。很多人舍不得花这个钱,烧一退,就开始将就、硬扛。还有些人闲不住,烧一退就下地干活,导致反复发烧。

何云秋现阶段最担心的,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找何云秋看病的老人占到她接诊病人总数的1/3,虽然目前还没出现特别严重的症状,但老年人普遍比年轻人的症状严重。

最近,村里去世了两位老人:一位69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占齐了,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另一位70岁,发现骨癌不到一个月。在给冠心病老人做死亡登记时,何云秋听家属说,老人在外地感冒发烧了,看着情况严重,儿子就给他挂着氧气一路送回村,一到家,人就去世了。

“我们对病毒的认识还是太有限,少数人实在扛不住来找我,但有些后续症状,我也没办法。”何云秋说。

三、回归正常生活还要多久卫健委回应

“我们都期盼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能回归到像2019年以前那样正常的生活。”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现在总体来看,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来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最终疫情彻底结束或者我们彻底战胜疫情,需要综合考虑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我们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这几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他表示,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有几项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做的。

一是当前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他表示,坚持我们的总策略、总方针是非常重要的,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信心可能比黄金更为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防止死亡。

三是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比如防止医疗资源被挤兑,怎么在规模性疫情下能够快速进行管控和满足一些防护用具的供给。”

四是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简便使用的药物研发、生产、供应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现在在药物研发方面已经看到了一些曙光。

五是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也包括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物资储备。

六是强调快速、精准,强调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的现象。

“如果这些综合起来做,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国家卫健委:专项整治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10月1日至12日,从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反映情况来看,占比较高的3项依次是: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占比36.36%;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占比26.61%;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占比17.39%。

雷正龙说,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高度重视投诉工作,前期组建多部门组成的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专项整治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按照整治“层层加码”工作机制,专班每天及时转办、督办地方核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群众反映的问题,对发现地方违反‘九不准’等疫情防控要求的,坚决督促整改到位,既要抓好疫情防控,更要服务好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积极充分发挥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作用,快速转办,核实群众举报投诉,强化跟踪督办,加强典型问题通报曝光,确保‘层层加码’问题及时得到妥善解决。”

国家疾控局: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坚决避免“一关了之”

雷正龙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要求各地加快精准流调,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要及时精准划定中高风险区,及时采取坚决果断的管控措施,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符合解封条件的要及时解封,方便群众生活及出行。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要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的影响。开展疫情处置时,强调科学精准管控的同时,还要讲究温度,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生活物资供应和就医需求,全面统筹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志愿服务人员等多方力量,确保保障到位、服务到位、温暖到位。同时,呼吁群众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雷正龙表示,还应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指导各地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培训指导,推动各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客车、货车司乘人员疫情防控,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证行业运转正常发展。

国家疾控局: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但总体可控

雷正龙介绍,近期我国持续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局部地区疫情出现反弹。新疆疫情出现反复,但总体可控,内蒙古疫情形势明显好转,病例数显著下降,四川、甘肃、山西等地疫情逐步控制,宁夏、西藏疫情稳定向好,其他部分省份疫情多点散发。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总体可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加强统筹调度,指导各地落实国庆节前后疫情防控措施,派驻工作组强化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山西、西藏等地的疫情防控力量,各地要压实四方责任,实事求是,及时客观报告公布疫情数据,持续加强疫情防控和应对处置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是否会延续中秋国庆前后的防控政策?

雷正龙介绍,中秋、国庆人员流动性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部署全面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础上,强化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如倡导广大群众安全有序出行、推广落地检、重点场所和机构查验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等措施。国家卫健委将组织评估这些措施对尽早发现、控制疫情、防止疫情规模性反弹的作用,下一步,将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前提下,在评估措施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和病毒变异等因素,持续完善优化疫情防控政策,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吴尊友: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效果显著,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动态清零”是我国控制急性传染病的总原则,也是我们新冠防控的总方针,在过去近三年的时间里面,中国本土出现了300多起由境外输入导致本地发生的疫情,这些疫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效果是显著的,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以目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吴尊友介绍,传染病从高流行地区向低流行地区蔓延扩散,就像水从高位向低位流动一样,它是传染病传播扩散的一种自然规律,武汉疫情控制以后,我国主要是境外输入造成本地的疫情传播扩散,所以我国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实践证明这个总策略是科学的,是有效的。

吴尊友: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广,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吴尊友表示,新冠后遗症又叫新冠长期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0月份给出的临床定义,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可以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根据全球研究结果,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较广的健康问题,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困难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后遗症常见于重症病例,但也可以发生在轻症病例。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后患后遗症的风险要低于那些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吴尊友表示,预防新冠后遗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中国疾控中心:BF.7亚分支传播能力较强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介绍,BF.7亚分支实际上是BA.5.2.1.7的缩写,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一种衍化分支。BF.7进化分支在9月不断被检出以来,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常见的毒株,全球的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周的11%左右。与其他一些奥密克戎进化分支比如BA.2、BA.5刚刚出现的时候相似,BF.7亚分支呈现出了较强的传播能力,是否能够成为全球范围内下一个优势流行毒株,还需要进一步观察。BF.7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变。

梁万年:新冠疫情持续近三年,人类流行疾病史上罕见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全球各国都会受到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疫情防控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和减轻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新冠疫情持续了近三年,这在人类的疾病尤其是大流行的疾病史上也是罕见的,疫情的防控措施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和调整,也难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特别强调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减少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实践证明我国的防控是科学有效的,无论在防控效果还是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在全球是领先的,同时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梁万年介绍,人类面临大流行疾病,考虑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得与失,还要算健康账,特别是民生账、社会账,要用动态眼光来算账。从公共卫生角度来看,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大范围、更长远、更大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

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疫情管控、卫健委回应是否放开太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