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

七月网532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千处祈求千处应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千处祈求千处应以及"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普门品》。

《普门品》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叙述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迹。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

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

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扩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两种最通用的译法是: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这是同一梵语的不同传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

自修义:观世音,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所以生起烦恼并促成恶业,从而受轮转生死的苦报。

而观察分析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能不受所动,达到“如如不动”大解脱境。《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说自己正是因为达到了“观世音”的修行境界,被当时的如来所赞叹并赐名“观世音”。

度他义:观世音,指的是这位菩萨能观察世间众生的心声并救拔其苦。《法华经普门品》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功德,所以赐名为“观世音”。

观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认为含“观照纵任”之意,即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Avalokita为“观”,iśvara为“自在”,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所以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可见於《般若心经》。

太虚大师认为: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洞彻世间“五蕴皆空”的真实相,而达到“观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所以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则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通指: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特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依德立名,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为某某。如《华严经》中便出现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印顺法师依此认为,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名为观自在。

观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萨的观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而《心经》开头的“观自在菩萨”,便是依此义而言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门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世音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长作度人舟"出自哪里

观音菩萨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荘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

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里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音大士悉号圆通、

十二大愿誓弘深

苦海渡迷津、

救苦寻声、

无刹不现身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还有许巍的南无观世音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一心顶礼观世音

2018年7月31日

农历六月十九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日

《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成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

《观音偈》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但闻其名,获无量福,因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之称赞。

由于这个原因,观世音菩萨与苦难众生最能相契,也最能相应,成为众生化解苦难,寻求安宁的依靠。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为慈悲、端庄、圣洁、祥和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是大乘佛教里代表着诸佛的菩提心,拥有慈悲的胸怀,以大悲救度为主要德行的大菩萨。

凡是世间的众生遭遇任何苦难或危急,至诚恳切地向菩萨祈求救济之时,纵然百千万亿众生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也会同时分身化现,寻声救度,引领我们脱离世间苦厄。

值此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行持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一善法,其功德无量!

请广作功德,并回向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众生幸福!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和"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出自哪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