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后来怎样了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
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然而,这样厉害的匡衡的入仕之途并不顺利。匡衡几次参加博士弟子课考试都没中,最后才中了一个丙科,并被授予了“平原文学”的官职。匡衡名声在外,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匡衡的才华和他所担任的官职不相匹配,还有很多人向汉宣帝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用匡衡。汉宣帝一度派人考察匡衡,但最终仍没有重要他。不过匡衡的名气倒是越来越大了。
汉宣帝去世之后,汉元帝继位,匡衡逐渐受到了重用。前面说到过匡衡学问做得很好,这也成为了他的政治优势。匡衡经常引经据典,使人诚服。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常有日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在“天人感应”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上天的意志和统治者仅仅地捆绑在一起,自然灾害通常被认为是上天对做错事的统治者的惩罚。于是汉元帝询问群臣是否是自己做错什么事,上天要惩罚自己。这时候匡衡上了《上政治得失疏》,认为灾害的出现并不是皇帝的错,错就错在臣子没有发挥榜样作用带坏了老百姓,社会风气恶化,致使上天发怒。匡衡还进一步提出朝廷应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官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提高百姓的品德。汉元帝对匡衡的奏疏十分满意,逐步提升他的官职。
建昭三年(前36年),匡衡代相,赐封安东侯。身居高位之后,匡衡曾欲推行新政策,但终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匡衡选择了明哲保身,曲意逢迎。当时朝廷中有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权势熏天,一句话就可以要了重要官员的命。很多人都很惧怕他,匡衡也不例外。石显的种种恶行匡衡一清二楚,但他最终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就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匡衡和石显实为一丘之貉。匡衡真和石显同流合污尚有争论,但其放任石显做恶确是事实。
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继位,很多人包括匡衡在向新皇帝上疏言明石显罪状,石显最终被打倒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官员弹劾匡衡,指责其为虎作伥。汉成帝一开始并未理会这些奏疏,反而保全匡衡。之后,匡衡的儿子酒后杀人锒铛入狱,匡衡请求皇帝责罚自己,但皇帝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但当匡衡私自侵占土地法违法行为被揭发的时候,他终被罢官并被贬为庶人。
当初意气风发发少年最终变成这幅模样,匡衡的人生经历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50字
匡衡凿壁借光讲的是匡衡家里穷没钱读书,于是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居家的光读书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丞相,有着很深的学问。不过在他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根本没钱上学。书院里的先生看他喜欢学习,就把书借给他读。不过家境贫困的匡衡,连蜡烛都用不起,只能借邻居家的光。后来他发奋图强,当上了丞相。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一定要刻苦,这样才能有出息。
1、凿壁借光250字在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匡衡,他的家里贫困没钱读书,经常去学院偷读。邻居家的孩子看到后,还嘲笑于他。书院先生见他好学,让他在这里拿书去读。不过匡衡没钱用蜡烛,只好在邻居家的墙上的洞口借光读书。不过洞口太小,他只能把洞口扩大。被邻居发现后,迎来了一顿臭骂。还说他小小年纪不学好,偏偏要抢东西。匡衡辩解,说自己没想偷东西,只是想好好读书。邻居在听说之后,决定让他跟自家的孩子一起读书。从此以后,匡衡便有了读书的地方。经过自己的努力,成绩是越来越好。最终成就功名,还当上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刻苦。
2、成语故事的理解匡衡家里很贫困,可他仍旧想办法去读书,即使是微弱的灯光,也不影响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刻苦用功,不能偷懒。就算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外在的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自己有心,就一定能成功。
3、正确理解随着短视频的发展,现在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里的角色,被网友们“刨根问底”。比如说《悯农》的作者、匡衡,到最后都不算是一个好官。不过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完全可以避开这一点,或者直接告诉孩子。让他们学习好的一面,忽略坏的一面。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