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扩展资料:
1、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简述三国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皇帝昏聩无能,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进而爆发了大型农民起义。乱世之中,一代枭雄与英雄人物竞相涌现。经过中原的一系列大战之后,最终逐渐形成了三个相互鼎立的政权,分别是魏、蜀、吴。之后相互制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后,最终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并建立晋朝,统一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扩展资料:
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曹魏:
魏国(213年5月—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孙吴: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
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拓展资料:1、汉室倾颓·讨伐董卓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榜文前,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萍水相逢。
三人都有为国效力之心,而且志趣相投,于是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投靠刘焉。
从军后刘、关、张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一败黄巾于涿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2、群雄逐鹿·吕布覆灭
董卓死后,中原大乱,军阀混战之中,青州黄巾又起,曹操前往讨伐,编制青州兵,势力再次扩大。
因曹操父曹嵩死于徐州,为报父仇,曹操借机征讨徐州,并下令屠城。
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孔融求救,孔融在平原找到刘备。
刘备去公孙瓒处借了兵马,前往徐州助阵。
3、内阁密诏·千里独行
朝延上,曹操作威作福,许田打围之时对献帝无礼招致忠臣愤怒。
皇帝密召国舅董承入宫,授以衣带诏,教图曹操。
西凉马腾与刘备最终亦参与此谋。
刘备参与后为避曹操嫌疑,在园中种菜却为曹操叫去赏梅。
曹操煮酒论英雄令刘备吃惊,以畏雷之说巧妙掩饰。
不久刘备即借剿灭袁术之机脱身,袁术与刘备交战,大败。
于是袁术前往投降袁绍,于路中被劫,最终渴死。
其部将割其首并玉玺一同交与曹操。
4、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江东孙策为部下家客所害,身受重伤,更因受于吉之气而身亡。
孙权坐领江东,承父兄基业,与曹操修好。
5、三顾茅庐·荆襄之变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荆州处,因刘表次子娘舅蔡瑁与刘备争权,而两番设计陷害刘备。
刘备跃马檀溪,大难不死,行至襄阳境内水镜庄上,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拔,闻卧龙、凤雏之说。
次日路遇毛遂自荐的徐庶,即刘备军中的第一位军师。
曹军进犯,徐庶大败曹军,展露的大才为刘备大开眼界。
曹操以徐庶之母为要挟将徐庶逼进许都,徐庶临行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即卧龙先生,并许下了终生不为曹操献计之誓。
6、赤壁之战·火烧曹兵
曹操书信至江东,威胁孙权投降,共擒刘备。
孙权派鲁肃过江探虚实。
诸葛亮借机入东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终于使得孙权决计破曹操。
在柴桑,周瑜起五万兵,与曹操83万大军隔江对峙。
水上交战,曹军失利,蒋干去东吴军营劝降周瑜,却中周瑜反间计,误盗周瑜伪造的书信而使曹操误杀蔡瑁、张允——曹营中仅有的两名深懂水战之将。
在东吴军营,周瑜深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使诸葛瑾劝降诸葛亮未果,即起心害之。
两番斗智,均为诸葛亮胜出。
第二次的“草船借箭”,更是使周瑜自叹不如。
7、三气周瑜·大战马超
周瑜乘势到南郡,与曹仁交战,中曹操之计而重伤。
诸葛亮坐收渔利,夺下南郡。
不久又陆续攻占荆襄诸郡。
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
周瑜又定下美人计,诱刘备过江,与孙权之妹孙尚香成亲,以此为饵扣押刘备。
赵云受诸葛亮密技,一次次粉碎周瑜的计谋。
次年刘备逃回荆州,周瑜追至,中诸葛亮之计,更为荆州士兵取笑,箭创复发。
回柴桑后定下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再次为诸葛亮识破。
回柴桑后性命垂危,高叹“既生瑜,何生亮”而亡。
诸葛亮又去吊孝,打破两方之间的尴尬,并为刘备寻得副军师庞统。
8、夺占西川·合肥会战
益州刘璋处,别驾张松密画西川图本欲献曹操,却为曹操不喜,而终被逐出。
回川时受刘备盛情款待,感动不已,终为刘备献上取西川之说。
张松回川之后,刘璋又纳其谋,接刘备入川抵挡汉中张鲁。
刘备入川后与刘璋反目成仇,交战之中,孙尚香被孙权派人骗回江东,而副军师庞统也死于落凤坡。
9、巧取汉中·痛失荆州
张飞起兵攻瓦口关,大战张郃,最终胜利。
诸葛亮又智激黄忠,使其两番建立奇功。
定军山一役,黄忠斩了曹操爱将夏侯渊。
曹操起兵报仇,大军闻赵云之声而丧胆。
进兵过程中曹操借故杀害了一向与自己有隙的杨修。
诸葛亮几番设计,使曹操兵退斜谷,至此东川亦为刘备所得。
10、汉室末路·夷陵之战
曹丕当权后,折服了前来争王位的曹彰。
又欲害曹植,逼其作诗。
曹植七步成诗感动曹丕。
刘备义子刘封因不曾发兵救关羽,借故为刘备处死。
11、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亲率五十万大军,采用马谡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之策深入云南。
擒了孟获后因其不服而释放,此后汉军渡过泸水,多次与孟获交战,克服重重困难,直抵乌戈国,先后对孟获七擒七纵。
最终孟获感恩,誓不再反,南方之乱平息。
12、司马专政·九伐中原
魏曹睿后期,政治开始衰落。
曹睿下令拆承露盘更是天人共怒。
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出兵剿灭。
曹睿病危,将曹芳托付于司马懿而病逝。
曹睿死后,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夺了曹爽的兵权。
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揽朝政,魏国名存实亡,大权尽归司马氏之手。
后高贵乡公曹髦在位,司马师病故。
曹髦因对司马昭由惧到恨,驱车率众臣与司马昭决斗,反被司马昭杀死。
13、偷渡阴平·三分归一
汉将姜维第九次伐中原期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兵入蜀。
钟会终夺取汉中,在定军山遇诸葛亮显圣,嘱其不可妄杀生灵。
邓艾与生命作赌,偷渡阴平小路,最后成功。
三国演义小说姜维知汉国灭亡,假意投降钟会,两人合谋除掉了邓艾。
然而举事之时,由于机谋泄露,钟会死于殿上,姜维亦自尽身亡。
一番巧计,成为虚话。
陆抗死后,杜预率兵伐吴,最终吴主孙皓投降,三分天下,合归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