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的问题,以及和燕云十六州地理意义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燕云十六州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燕云十六州战略
意义非常重大
还不知道:燕云十六州是谁割让出去的,下面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燕云十六州,宋朝汉人心中永远的痛,中国在北方的天然屏障,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宋朝整个朝代都在为拿回燕云十六州而奋斗,可惜天不遂人愿,直到明朝中原政权才收回这片地方。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会问了,燕云十六州到底被谁给割让了?他又是为什么要割让这片土地呢?相信读了下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了。
我们先来说说燕云十六州到底是啥地方,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叫做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咱们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古语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在北方的战略地位何其重要,此等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重要的屏障,一旦失去这个屏幕,中原汉人将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历史上燕云十六州第一次被割让,是发生在后唐覆灭之后,被当时新政权的统治者当做酬劳送给契丹(辽朝),而这个人就是当时新政权的统治者,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别部),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即后晋高祖。年轻的时候朴实沉稳,不苟言笑,看过不少兵书,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起初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手下做事,在后来后唐灭后梁的作战当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唐最后一位皇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是当时的河东节度使,不过他们君臣之间可没有丝毫信任,李从珂反而把他当做一个最大的威胁,为了保命,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来后唐军兵临城下,石敬瑭便向契丹求援,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幽云十六州,而且甘愿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做了契丹的“儿皇帝”。随后在契丹的帮助之下,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后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为了一己之私利,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自此燕云十六州便成为了辽国的疆域,失去了华北地区这道天然的屏障,中原政权再也无险可守,直至黄河附近都是一马平川,从此中原的门户大开,这无疑是对中原政权的一个噩梦。此后四百年里,对每一个中原王朝来说,收复幽云十六州始终是他们最重要的一个梦想。宋朝为此奋斗了数百年,直到明朝建立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国家的怀抱。
纵观石敬瑭的一生,开始骁勇善战,颇有当年亚夫之风,可后来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燕云十六州这种兵家必争之地割让给了外族,让后来的中原王朝受到北方异族的威胁长达数百年,可谓是千古罪人。而且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也算是中国皇帝里的一朵奇葩了。
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其战略意义有多么关键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出兵谋反,但是由于自身实力弱小,反被后唐大军围困于太原,兵临城下之际,在手下桑维翰的建议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代价,请求契丹出兵。在契丹铁骑的攻击下,后唐大军很快就败下阵来,后唐末帝李从珂看到大势已去,自焚而亡。
后唐灭亡以后,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建立后晋,并按照约定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后晋之后,历代中原王朝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959年,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在三征南唐,扫除后顾之忧之后,决定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在短短四十二天的时间之内,就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三关三州,正当柴荣准备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时,却身染重疾,不得不班师回朝,回到京师不久之后便病逝。后周世宗柴荣死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逼迫后周恭帝退位,建立北宋。
北宋建立之后,面对北方辽国的威胁,曾经两次北伐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两次北伐均以北宋失利而告终,从此之后,宋朝对辽国就产生了恐惧心理,再也不敢主动对辽开战,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也就遥遥无期。
燕云十六州有多重要
燕云十六州又被称为幽蓟十六州,是对幽州,顺州,儒州等北方16个州的统称,地理位置大概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的北部。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南边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北边则是历来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游牧地,燕云十六州是一块横跨在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和南方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带。
从地势上来说,燕云十六州北高南低,内部横跨着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桑干河,拒马河两大大型水脉流淌其中,这些自然防线对于以游牧骑兵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来说是最好的阻隔屏障,除此之外,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修建的万里长城同样也在燕云十六州境内,要知道长城就是先秦时期中原王朝为了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修建的。
因此,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对南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缺少了燕云十六州的保护,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可以如无人之境攻入华北大平原,对于缺乏保护的中原大地来说,这会是一场灾难。
宋朝为何没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即先统一南方的割据政权,再试图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一生都在试图统一南方的割据政权,灭后蜀,平定江南,对北方辽国采取防守的战略方针。
赵光义即位之后,先后收复吴越,攻破北汉,宋朝完成了对南方割据政权的统一,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北伐,收复被儿皇帝石敬瑭丢掉的燕云十六州。赵光义在位期间,一共对辽国采取了两次战略进攻,但是这两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979年,这一年年初北宋拿下了北汉,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大地割据分裂的局面。拿下北汉之后,赵光义内心膨胀,不顾群臣反对,决定趁拿下北汉之际,顺势收复燕云十六州。由于北伐是赵光义在拿下北汉之后临时做的决定,战略部署并不充分,北宋军队攻打北汉之后也比较疲惫,因此北伐以北宋失败而告终,赵光义本人也中箭负伤。
第二次北伐发生在公元986年,相对于第一次北伐而言,这一次北宋做的准备相当充分。赵光义派遣东,中,西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一开始三路大军进展相当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是随着曹彬所率领的东路主力军因粮草紧缺而被辽军击溃,中路,西路大军也被迫撤退,西路大军大将杨业战死沙场(杨业就是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这次北伐同样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这次北伐之后,北宋对辽国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对辽策略也从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
北宋两次北伐辽国失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有睡王之称的辽穆宗耶律璟死后,辽景宗耶律贤即位,耶律贤上台之后,任用贤能,采用休养生息的政治策略,此时的辽国内政稳定,农牧业发达,辽国的国力稳步上升,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辽国的国力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对上此时的辽国,北宋的胜算并不大。
其次,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因此他也害怕他的手下大将也通过同样的方式逼他下台,上台之后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诸多大将的兵权,也正是因为如此,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手下大将谋反,出征在外的将军只有统兵权,没有指挥权,第二次北伐辽国时,三路大军只能听命于赵光义制定的阵图行事,要知道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将在外,没办法灵活多变的指挥作战,这场战争多半是打不赢的。
第二次北伐18年之后,北宋以每年向辽进贡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方式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此后,北宋也打消了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靖康之难之后,北宋破,南宋立,尽管北方大草原经历了契丹,女真族,蒙古族统治时代,但是实力孱弱的南宋王朝直至灭亡也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直到朱元璋时期,燕云十六州才重归汉族统治之下。
五代十国时期,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皇帝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这导致之后建立的大宋王朝一直都处于北方少数民族铁骑的阴影之下,尽管北宋建立之后,发动两次北伐战争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大宋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与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也不无关系。
燕云十六州在古代战争中有着怎样的意义
幽云十六州对于一只防御性的步兵部队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整个华北平原无险可守。但是对于野战能力很强的军队来说什么天险都是浮云。蒙古人打金国的长城防线的时候也没用骑兵,下马爬山步战照样碾压金国的农民兵。
自晚唐大乱,儿皇帝石敬塘献幽云十六州给辽国,到大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期间四百多年的时间,汉族政权再也无力染指该片区域,也揭开了几百年汉族面对辽,金,西夏的无力回击无力防守,胡尘肆虐的屈辱历史。
最后到蒙元灭南宋,导致汉族第一次经历低谷,崖山终亡天下。
这其中发生的历史连锁反应不单在当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命运,就是到现在也还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失去幽云十六州的严重后果和其重要性,可谓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要谈幽云十六州对宋的意义就必须谈马。冷兵器时代或者说前工业时代,马匹对于军队的意义有两点,一点是骑兵,有马就可以训练大量骑兵作为机动兵种,进行突击包抄等战术。
另一点,马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后勤,有大量马匹作为驮马,可以有效提高步兵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保障步兵部队深入敌后几百公里还能有足够的补给。
这么说吧,北宋和西夏之间拉锯上百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宋军只能靠人背粮草进行战略突击,越过将近一千公里的沙漠才能对西夏进行攻击,然而靠人背粮草军械,等走到地方粮草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如果宋军有足够的驮马,那么西夏早就完蛋了。前工业时代,农耕民族养马只能靠大片的草场(近代粮食生产发展起来了之后才能靠集约化饲养,农业时代是搞不定的),那么河套、娄烦等地区对于汉族来说就是生命线。
这两个地区只要有一个,汉族政权就能保证军马的供应,而宋朝最茶几的就是先天不足,两大产马区都缺失,所以宋军自始至终没办法取得对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只能背靠农耕区被动防御。
这不是宋朝君臣的问题,是地利的问题。再说明朝,明朝为何能作为唯一一个北上击败游牧民族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难道是朱八八就强大么?不是的。
因为两淮经过蒙古入侵后损失了大量人口,由传统农耕区变成了农耕游牧混合区,明初的两淮由于大片土地荒芜,成为了蒙古人制造的养马区,这个悲剧的事情蒙古人能做,宋朝能做吗?宋朝可以学蒙古人把农耕区人杀光制造牧区吗?不能。
没有幽云十六州,主要影响在于,首先,华夏失去天赋的太行山——燕山防线以及人造的长城防线,游牧民族可以在华北平原大规模集结后直接在平原地带进攻缺乏骑兵的华夏。
而华夏的侧翼没有任何可以构筑防线的地理优势。其次,没有幽云十六州,华北平原附近华夏的精华地带成了战区或者准战区,不但不能发展经济,还要大量屯兵筑城,从中央财政的角度来说,不但无法从中获益,还要成为一个不得不填的无底洞。
最后,华夏失去中原地区最大的养马地,(不要跟我说让马户养马的马政,战马、驮马、挽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骑兵是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战略威慑力量。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和燕云十六州地理意义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