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董仲舒的思想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董仲舒的思想包括,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董仲舒的思想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绝大多数人都笼统地归纳为三纲五常。关于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我认为应该是五常三纲和天人感应。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三纲五常与五常三纲是有本质区别的。三纲放在五常的前面,说明三纲统领五常,五常是为三纲服务的;而五常三纲呢,五常却是三纲的前提与条件,三纲是五常的结果。董仲舒说:“《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人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春秋繁露·二端》)三纲的第一纲是君为臣纲,一个君主或者说天子必须首先做到自己正,才能正朝廷,从而正百官、正百姓、正四方。在董仲舒看来,如果最高统治者不正,即便有君为臣纲,他的统治能长久么?统治者如何正自己?那就是仁义礼智信。仁是孔子的最重要思想之一,在董仲舒的思想里,仁同样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天,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在董仲舒看来,天的最大特点是仁,而皇帝是天子,因此皇帝必须效法天,实行仁政。从仁到天,再到天的儿子皇帝,这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对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后人一般称为天人感应。“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王是天的儿子,得到天的佑护。天的儿子必须具有与天一样的德行。董仲舒说:“天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点,在他看来统治者正派,则风调雨顺;反之,则天灾人祸并至。在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前,汉朝时已经有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洲,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津,人有六腑。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皇帝内经·灵枢·邪客》)天人感应其实也不是董仲舒最早提出来的,河出图,洛出书,凤鸟至,都是古人认为天下要大治的预兆。汉初的陆贾也曾经说过:“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度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那么董仲舒为什么在他的主张中特别强调天人感应呢,这与他提出的三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天人感应”有什么作用呢?他有一个鞭策监督统治阶级的目的。比如讲,“君为臣纲”,君王皇帝是天下的领导者,既然“君为臣纲”,那么所有的人应该服从君的统治,这样的问题来了,谁来监督这个皇帝呢?他是最高统治者,因此,没有人能够监督他,这个时候怎么办?董仲舒想出了一个办法,天人感应。就是说,如果你这个统治者非常有德行的话,老天爷就会表现出来风调雨顺。如果你这个统治者犯错误了,或者准备犯错误了,那么老天同样会有所警示,比如说下暴雨,出现彗星,严重的会山崩地裂。董仲舒认为,如果有了这些不好的自然现象,表明老天爷是在警示你这个统治者你的行为无道了,或者说你没有仁德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有积极作用的,他实际上用天来约束最高统治者,这是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的本意。从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的目的上,我们更能进一步领会他的思想是五常三纲,而不是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如下: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伦理逻辑,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
董仲舒介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君道无为
董仲舒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论证了君臣之间的体用关系。老子所提出的“有”、“无”,最早可上溯至《周易》之中。道家思想源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乾代表万物的本源,坤代表万物,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老子吸收了这一思想,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即是本体,并不是指空无一物,而是一种纯一不杂的境界(乾是纯阳卦);有,即是万物,在本体显作用时,显现为有,因此用坤卦表示。这一理论在先秦著述中多有体现,并且堪称所有宗教的根本原理。
2、德主刑辅
德刑关系的问题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施行“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才使这一争论得到了官方性、主流性的答案。
3、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源自易学同声相应的思想。道家认为万物是相通相应的,所谓“物物一太极”。人身与天地相通,与社会相通。而且,相应的部位,都会有相互的影响。《览冥训》曰:“今夫调瑟者,扣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董仲舒对这一思想加以运用,提出了官制象天说和德刑时令说。
4、三纲五常
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敦伦尽份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
5、天谴灾异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便开始运用各种天人关系理论来推演世间万物的发展,这种推演始终没有中断过,然而这些理论由于过于玄奥或者不经世用大多亡佚了,部分推演灾异事件的记载被保留在《春秋》中,由儒家传承了下来。
董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他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补救方法。
6、崇本抑末
“崇本抑末”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先秦各家在学术观点上多有冲突,却一致的强调重视根本,反对舍本逐末。道家认为“清净为天下本”,法家以“法治”为本,农家以“农”为本。
扩展资料:
思想成就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这些主张,首先,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其次,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
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
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和董仲舒的思想包括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