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七月网337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及课文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寒号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长远打算、顾全大局,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得过且过,要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

这篇课文讲了寒号鸟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睡觉或者外出玩耍,从不打算在冬季到来之前做窝,即使喜鹊多次劝告也当做耳旁风,得过且过。寒号鸟也不是没有想过做窝,但是总在拖延,很难改掉懒惰的毛病,它存在侥幸心理,没想到会在寒风来临之际却冻死在岩缝中。

故事中寒号鸟是胸无大志的,抱着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生活,天气暖和就偷懒睡觉或飞出去玩,每天都在说明天垒窝,可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生活中像寒号鸟一样的人大有人在,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可事情往往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终止,所以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不该临时抱佛脚。

从喜鹊身上我们还能学到勤劳的品质,它不像寒号鸟那样懒惰懈怠,而是趁着秋天天气晴朗做窝,有远见、有行动力。此外,喜鹊还多次劝告寒号鸟在寒冬到来前早点做窝,也是一种善良的品质。

扩展资料

《寒号鸟》故事起源

这个寓言最早并不出自中国文人笔下,而是佛经故事。在佛典中,它被称为“雪山鸟”,梵文名“迦陵频伽”,相传栖居于雪山之中,鸣声极为动听,故又译为“妙音鸟”。

传说生在天竺雪山,白昼日暖不思造巢,夜间受冻欲死,雌鸟发誓:“寒苦逼身,夜明造巢。”雄鸟对曰:“今天不知死,明日不知死。何知造作栖,安稳无常身?”人称此为“无常偈”。但天明后它们又忘记昨夜誓愿,虚度如故。

这个故事最初的寓意并非现在世俗理解的强调抓紧人生好时光、为将来未雨绸缪,佛家的真实用意在于隐喻未觉悟的世俗众生之无知,“造巢”在这里真正的本意是指“(佛教)修行”。

在佛教中有所谓“八寒地狱”,指八种寒冷冰冻的地狱,有情众生在其中皆身受不同程度的寒苦受逼,大概在地处热带的印度社会看来,寒苦是尤其难以忍受的一种痛苦。所谓“常念众生寒苦”,也就是说,在佛教看来,世人皆受苦而不自知,难以忍受苦难时就想求神拜佛,一旦好转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得过且过。

然而在有着自身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国,寒号鸟的故事却有着与佛经乍看相似、实则大异其趣的版本,而且这种差异甚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了。

提到“雪山鸟”的《长阿含经》早在姚氏后秦(384-417)时便已译成汉文传入,因而中国人并非不知这一典故,但却偏重将之作为因果报应中受惩罚的形象,如中国佛经《佛说善恶因果经》中说:“今身喜露形坐者,死作寒鸮虫。”此经是汉地广为流传的佛经。

后来寒号鸟的形象完全世俗化、道德化,而且变成了一个人对不同境遇起落时的态度问题,而不是修行觉悟的宗教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号鸟(小学课文篇目)

寒号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寒号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认真对待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懒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寒号鸟》是人教版语文书二年级上册(2017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

《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撰写的《南村辍耕录》中的片段改写。寒号鸟是一种啮齿类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白天呆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可由高处向低处滑翔。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而俗称“寒号鸟”。

寒号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寒号鸟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做事要有计划并付诸实践,不能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地荒废大好年华。

寒号鸟的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最早见于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讲寒号鸟得过且过,不愿意给自己建巢甚至还嘲笑别的鸟儿建巢,结果到了冬天它因抵抗不了寒冷而冻死的故事。

根据此故事还引出了得过且过的词语,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

不能太懒惰,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好了,关于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课文寒号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