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中华药酒大全(中华药酒大全绝密配方)

七月网3280

一、药酒的药酒史

1、中国的药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中华药酒大全(中华药酒大全绝密配方)

2、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3、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4、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5、<<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6、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7、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8、<<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9、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10、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躁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11、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为当下出名的妙沁药酒。

12、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13、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

14、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15、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16、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17、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18、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19、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__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20、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21、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中医药院校.开办药厂,发展中药事业,使药酒的研制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药酒酿制,不仅继承了传统制作经验,还吸取了现代科学技术,使药酒生产趋向于标准化。为了加强质量管理,还把药酒规范列为国家药典的重要内容。由于药酒生产单位与医疗、科研部门进行科研协作,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靠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者和药酒研究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对中国药酒的发展历史,中国药酒的特点和应用,工艺及质量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出版发行了不少专著,例如本书《中国药酒大全》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共9次印刷,成为中医药专著中的一本畅销书。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反过来又推动了药酒事业的深层次发展。不但出现一批质量可靠,疗效显著,深受患者和群众欢迎的药酒产品,而且在药酒的毒理研究、药理研究及质量监测、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迅速发展。

22、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并且打人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悠久的,又符合现代科学水平的中国药酒,必然和整个中医中药的发展一样,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新的贡献。

二、请懂中医的朋友提供一个药酒配方

壮腰补肾酒巴戟60克,肉苁蓉45克,川杜仲33克,人参25克,鹿茸片18克,蛤蚧1对,川续断30克,骨碎补15克,冰糖75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壮阳健腰补肾,适用于男子腰膝酸软乏力,;亦可用于女子性欲淡漠,低血压,腰酸无力等。每次服10~20毫升。

祛风活络酒白花蛇90克,川芎32克,川木瓜20克,姜活、独活各25克,千年健40克,制川乌18克,秦艽28克,川牛膝45克,半枫荷50克,冰糖100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祛风活络,活血止痛,适用于慢性风湿筋骨疼痛,且疼痛多发生于寒冷潮湿天气者。每日服2~3次,每次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同上。此药酒含川乌,不能多饮。

1.酒的选用一般选用50度或以上的饮用酒为佳,因为50度或以上的酒在浸泡的过程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杀灭中草药材中沾附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使之能在安全的条件下饮用。

2,泡药酒不宜用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制品中的有害物质容易溶解于酒里,对人体造成危害。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同时,泡药酒还应尽量避免阳光照射或灼热逼烤。

3.服用药酒时,不宜加糖或冰糖,以免影响药效,最好加一点蜜糖,因为蜜糖性温和,加入药酒后不仅可以减少药酒对肠胃的刺激,还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药效。

4.浸酒药材的选用和处理方法动物药宜除去内脏及污物,清水洗净(毒蛇应去头),用火炉或烤箱烘烤,使之散发出微微的香味。烘烤不仅可除去水分,还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并保持浸泡酒的酒精浓度。还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于酒中,饮用起来也有香醇的感受。

凡已腐败变质或霉变的动物药均应弃之不用。

植物药应最大程度地除去药材中的杂质、污泥。浸酒的药材应较为干燥,才能保证药酒的效能。

另外,一切含有有毒成分的矿物药,如含汞、砷、铬、铅等的矿物药均不应用来浸酒。我国唐代的多位皇帝,如唐太宗等都是为了长寿而服用含铅、汞的丹药、药酒而丧命!

5.药酒浸泡的时间一些古方或民间传言,认为药酒要浸泡数月至1年以上。笔者认为无此必要。一般浸泡1个月即可。有时为了使有效成分更快地逸出,如不考虑美观,可将药材切碎浸泡。

另外气温对药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响,气温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气温低则浸泡的时间长些。

泡酒的容器宜用玻璃瓶、瓦罐,不要用金属容器,以免金属中逸出有毒物质或产生毒性化学反应。

1.补气补血酒人参33克,黄芪25克,当归身20克,龙眼肉60克,川芎15克,熟地45克。用50度米酒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适用于气血虚弱、面色苍白无光泽,乏力,或月经稀少色淡,月经来迟等。每次服10~20毫升。不善于饮酒者可将此酒冲入汤水中饮用。或以此酒炖鸡效果亦佳。

禁忌:感冒发热、溃疡病、呼吸道疾病及肝病忌服。

2.壮腰补肾酒巴戟60克,肉苁蓉45克,川杜仲33克,人参25克,鹿茸片18克,蛤蚧1对,川续断30克,骨碎补15克,冰糖75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壮阳健腰补肾,适用于男子腰膝酸软乏力,阳痿;亦可用于女子性欲淡漠,低血压,腰酸无力等。每次服10~20毫升。

禁忌症:同上。高血压患者勿饮。

3.活血化瘀酒田七(即三七)85克(打碎或切片),当归25克,川续断33克,苏木28克,川芎30克,红花18克,延胡索35克,香附15克,冰糖70克,50度米酒1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活血化瘀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旧患,肌肉筋骨疼痛。每次服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禁忌症:同上。

4.祛风活络酒白花蛇90克,川芎32克,川木瓜20克,姜活、独活各25克,千年健40克,制川乌18克,秦艽28克,川牛膝45克,半枫荷50克,冰糖100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和用法:祛风活络,活血止痛,适用于慢性风湿筋骨疼痛,且疼痛多发生于寒冷潮湿天气者。每日服2~3次,每次10~15毫升。亦可外搽患处。

禁忌症:同上。此药酒含川乌,不能多饮。

5.养身酒杞子90克,黄精65克,黄芪32克,当归身28克,冬虫夏草38克,龙眼肉60克,人参25克。50度米酒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补气血,养身益寿,是温和的健身酒,可使人面色红润光泽。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量不宜超过30毫升,老年人以10~15毫升为佳。

6.外用跌打酒生川乌10克,生草乌10克,两面针15克,樟脑20克,大黄18克,冰片17克,细辛12克,苏木32克,60%酒精1.5公斤,浸泡1个月。

功能:活血散瘀,舒筋止痛。外搽疼痛部位,每日3~5次。皮肤破损处忌搽。禁止内服。

7、狗肾蜈蚣酒(主冶肾阳虚损)(阳痿)

(配方)狗肾1个,枸杞子30克,蛇床子20克,蜈蚣3条,白酒1000毫升。(制法)上药浸入酒中,1周后饮用。(用法)每次温饮约25克,每日1次,连服10天为1疗程。

佛手是祖国中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在中医方剂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单独成方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可治疗很多疑难杂症,下面介绍几种与佛手相关的药酒方:

[配方]佛手3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将上药洗净,用清水泡软后切成3分正方形小方块,晾干置容器中,加白酒,密封,隔5天摇动1次,10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主治]肝气郁结、脾胃气滞所致胃脘涨痛、痛如攻撑、连及两胁、暖气、恶心呕吐、咳嗽痰多、食欲不振、大便不畅、常忧不乐。常因情志不舒而作痛,暖气或失气膈疼痛稍减,答多薄白,脉弦。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0毫升,日服2次。不善饮酒的人可酌服3~5毫升。

[附记]引自《中国药膳学》本方用佛手300克余同上。制成药酒,功力尤大。佛手有降低酒的刺激作用。

[配方]佛手片、干荸荠、莲子肉、红枣、柿饼、橄榄、桂圆、薏苡仁30克,大麦烧酒2500毫升。

[制法]将前8味捣碎切片,置容器中,加入烧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20毫升,日服3次。

[附记]引自《验方新编》验之临床,多效。

[配方]人参、黄芪(蜜炙)、茯苓、白术(炒)、灵芝、黄精(制)、制首乌、佛手、五味子、白酒。

[制法]制成酒剂。每瓶450毫升分装,待用。

[功用]大补气血、健脾益肾、养心安神、搞老延寿。

[用法]口服。每次温服10~15毫升,日服2次。凡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而目眩晕不寐,健忘惊悸、贫血者,服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常服此酒,能使精血充实,脾立健旺、须发不白、耳聪目明,容颜不衰、健康长寿。

[附记]引自《中国基本中成药》。验之临床,本药酒有较好的治疗和养生保健作用。凡外感发热及温热病患者忌服。

[配方]人参60克,鹿茸、桂圆肉各30克,川附片60克,陈皮90克,狗脊(沙烫去毛),枸杞子、补骨脂(盐水制),金樱内、韭菜子、淫羊藿(羊油制),怀牛膝、灵芝各120克,黄精(酒炙)、冬虫草、当归、佛手、驴肾各60克,麻雀头50个(约30克),红糖3000克,红曲240克,白蜜5000克,45度白酒50千克。

[制法]将前19味称取加工洁净,炮制合格的药材。放置洁净容器内,装上回流罐,另取白酒,分别放入白酒25、15、10千克。加入红曲兑色,每次均加热至酒沸半小时后,放去药液,将残渣压榨,榨出液与3次浸出液合并,混匀,置罐内,混匀,储存1个月,静置,滤过,分装即得。

[主治]肾阳虚损,精血耗伤、气血虚弱、体质虚弱、神情倦怠,腰酸腿软,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精神不振,阳痿不举,肾衰寒气,造精早泄,阴囊湿冷,妇妇女白带清稀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9~15毫升,日服2~3次。

[附记]引自《中药制剂汇编》,验之临床,用治上述各症,坚持服用,每收良效。阴虚阳亢者忌服。

[配方]牛膝、草乌(甘草、银花水制)、桂枝、松节、羌活各90克,防风、鸡血藤、人参、甘草各120克,木瓜、威灵仙各60克,革解、川芎、当归、苍术。白芍、乌梢蛇(酒制)、佛手各150克,穿山龙、志鹤草、红曲、五加皮、独活各240克,红糖3000克,白蜜5000克,白酒适量(约50千克)。

[制法]将前23味粗碎,(除组曲外)置容器中,装回流罐,另取45度白酒,分次加入25、15、10千克,加入红曲兑色,每次均加热至酒沸30分钟,取出药液,将残渣压榨,榨出液与3次浸出液合并,置罐内,混匀,储存1个月,静置滤过,即得。

[功用]驱寒散风刮湿、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肩背沉酸、四肢麻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次。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丹)。验之临床,坚持服用,每收良效。孕妇忌服。

[配方]五加皮、红花各7.5克,当归、玫瑰、桅子、白蔻仁各6克,佛手、黄柏、甘草、白芷、菊花、知母、木瓜、官桂、陈皮、丁香各3克,玉竹150克,木香2.4克,酒酿2000毫升,蜂蜜300克,白糖500克,烧酒1坛(约10千克)。

[制法]将前18味捣碎,置酒坛中,加入烧酒,酒酿、蜂蜜和白糖,密封,浸泡10天后去渣即得。

[功用]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调和肝肾。

[主治]慢性风湿,筋骨无力,肝胃不和,食少脘痞、两胁胀痛及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或随量饮用,日服3次。

[附记]引自《清大医院方》。验之临床,多效。

[配方]佛手120克、五加皮30克、木瓜12克、小山桅、广陈皮各15克,高良姜、砂仁、肉桂各9克,当归18克,青皮12克,木香、公丁香各6克,白酒10千克、冰糖1500克。

[制法]将前12味捣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用文火加热,30分钟,过滤去渣,加入冰糖,待溶化后,贮瓶备用。

[主治]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胁满门心烦、气逆欲呕、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等症。

[用法]口服。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早、中各服1次。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孕妇忌服。

[配方]大砂仁、大佛手、大山楂各30克,黄酒(或米酒)500毫升。

[制法]将前3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主治]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及胸胁、乳房胀闷不舒、时有叹息,精神忧虑、舌谷正常、脉弦涩。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早、晚各服1次。

[附记]引自《百病饮食自疗》。不善饮酒者,可以醋代酒浸泡,服时加冰糖适量减酸

注:摘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华奇方药酒大全》

西游记里扮演猪八戒的演员马德华,也有一条保持健康的秘诀:就是他的特色泡酒。

藏红花以活血养血闻名天下;手掌参具有补肾益气的功效;雪莲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散风除湿,通经活络的作用;药酒理想配比每5公斤白酒里:加入藏红花10克,手掌参20克,雪莲30克,虫草10~20克,枸杞50克。这个酒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安神、消除疲劳。

马德华的药酒不但配方独特,而且在喝药酒之前,还要加一样东西,那就是蜂蜜。它的作用一是冲淡了酒精的含量,再一个它本身也是撤火的。每天两小杯,全家人都可以用它来养生保健。

三、中华药酒养生大全的内容简介

1、药酒用于治病或保健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酒的治疗作用的专篇——“汤液醪醴论”(吴崐注云:“谷之造作成酒者皆名醪醴。”)。可见,酒用于保健和治病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方中,就包括有酒剂,如《素问·腹中论》治鼓胀之鸡矢醴,《素问-缪刺论》治尸厥之左角发酒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记载了不少酒剂,如栝蒌薤白白酒汤、红蓝花酒等。后世以酒入药或用酒制剂者日益多见,运用与治疗范围日广,疗效颇高,大大丰富了中药的剂型和中医的治疗手段。药酒遂成为人们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病的常见剂型之一。

2、在浩瀚如海的中医古籍中,有关药酒养生保健或·临床治病的记载十分丰富,各种各样的药酒秘方、验方丰富多彩。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对药酒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对用药酒养生保健或·临床治病也多有发挥,新的创见和新创的方法、方剂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药酒防病治病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书籍或报刊杂志中,人们检阅与应用颇不容易,宛如一座有待发掘及继承发扬的宝库。

3、李时珍云:“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精辟指出酒少饮有益、多饮有害的特性。而对于药酒则应更加严格掌握剂量,万万不可肆意狂饮。

关于中华药酒大全和中华药酒大全绝密配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