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打草惊蛇的典故(打草惊蛇的典故简介)

七月网1220

一、打草惊蛇有什么典故吗

1、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扑打植草时惊动埋伏在草丛中的蛇。

打草惊蛇的典故(打草惊蛇的典故简介)

2、原用来比喻惩甲惊乙。后用来比喻做事不机密,使对方知道了自己的意图而有所戒备。

3、这则成语出自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南唐王鲁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薄贪贿,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即由此演变而来。

4、南唐时,有个叫王鲁的人,为当涂县县令。他爱财如命,大肆搜刮民财,贪赃枉法,全县的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县衙里的官吏也学他的样子竞相贪占,对百姓敲诈勒索。一天,百姓联名写了一份状子,控告县衙主簿营私舞弊,贪赃受贿。王鲁一看状子,真有点不寒而栗,因为状子上写的虽是主簿的罪状,但那些违法事件没有一宗不与他相关,有的还是他们合谋干的。王鲁感到大祸临头,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脑子里乱糟糟的,理不出个头绪,往日种种不法行为,一一在眼前闪过。他竭力镇定了一下,开始琢磨对策。如果受理此案,若被上司知道,那自己便暴露无遗了。于是他想压下状子,不要惊动上司,就提笔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们虽然告发的是我的属下主簿,可是我已经感到事态的严重了,就像打草惊动了草丛里的蛇一样啊!

5、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二、打草惊蛇的故事

1、打草惊蛇讲的是唐代的时候有个叫王鲁的人,经常贪污受贿,当朝廷派官员下来巡查的时候,百姓就写了状书,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贪污受贿的行为,王鲁看了之后,感觉状纸里写的人做的坏事都和自己差不多,害怕百姓接着就告到自己头上,于是在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大字的故事。

2、南唐时候,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贪污受贿,在他做县令的时候,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看着上司这样,下面的人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压榨涂县的老百姓。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涂县的老百姓便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3、王鲁看到状子之后,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认为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虽然状子坏事告主簿几个人的,但是却感觉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不由自主的在案卷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字,然后便瘫坐在椅子上了。

4、打草惊蛇比喻那些干了坏事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当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也会闻风丧胆。还用来比喻做事不谨慎,自己的行踪泄露了,被对方察觉。

三、三十六计打草惊蛇典故及解释

1、打草惊蛇,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北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2、典故: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3、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4、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5、成语解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好了,关于打草惊蛇的典故和打草惊蛇的典故简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