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沦陷区的女人(沦陷区下的女人)

七月网2070

今天给各位分享沦陷区的女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沦陷区下的女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沦陷区的女人(沦陷区下的女人)

战争对女性作家的影响

中国现代女作家之张爱玲(一)2009-02-0416:13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随着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展开,文学逐步进入了担负起民族救亡使命的四十年代。此时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即是同战争与救亡的血肉联系。战争对作家的写作心理姿态方式及题材风格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文学发展的时段性趋于清晰。这一时期同其他历史时期不同之处在于由战争带来的文学地缘政治倾向,即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此界域于一九四一年伴随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纳入沦陷区文学的轨道)。由于国统区在全国所占的面积最大,作家流派也最为繁盛,文学思潮与创作相应亦较为活跃,所以比之其他区域文学来说,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要潮流。

而此时期的沦陷区,因为特殊的政治背景,商业化形式日益凸现,通俗性作品得到大量发展。沦陷区的文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禁区,在50-70年代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毫无气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有了逐渐消解的态势。这其中有一位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坛,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层面被重新提出,90年代走向消费文化符码,因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而真正突现于历史的地表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李鸿章。但这个看起来的豪门贵胄家的小姐却有着辛酸的人生路程。其母黄逸梵在张爱玲幼年之时留学法国,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十六岁那年从初秋至春节前一直被父亲软禁,在《流言私语》中她忆着被生父毒打并囚禁在空屋,“月光底下的黑暗中出现的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楼板上蓝色的月光”卧着“静静的杀机”。囚窗后“高大的白玉兰树,开着极大的白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提起张爱玲,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恐怕最多谈及的仍旧是她的那些被从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句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的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但是却很少能够较多的看到其文本中心理层面的勾画对文明与时代的伤怀理想人性的坍塌现代表现技巧的运用......。不知是否应该感慨误读的遗憾。

不过误读也有一种奇妙的情况。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纾以其对西方小说的误读打破了雅俗界域的水火不容,消解了东西文化的隔膜。其对西方小说的接受和翻译有晚清知识界传播新学改造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但不得不提的是他对西方小说的十分推崇,是以“误读”为前提。西方近代小说所包括的个人主义个性尺度以及人文主义光彩都并不符合林纾心目中的道德定律,其对西方小说的大胆处理,使其的翻译文本自成风格,因此西方小说得以在晚清快速传播。

1898(年份说法众多,此以阿英说法为度)年林纾据口述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法:小仲马)引发了中国人的开眼看世界。中国的语言形态直至“五四”仍旧是言文分离,白话和文言以口语/书面为界而泾渭分明,这就决定了语言的雅俗之说,因此除如《红楼梦》那般雅俗较为完美结合的范例,小说与文人文学有着阻隔性的实际现象。梁启超的载道之说,虽然在最初以“文学之最上乘”的宣讲将小说的地位提高,但却是以消弭小说的审美特性为代价,如其《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但林纾因以文言入书以古文家的身份翻译了一百多部西方小说遂使国人有了对西方的重视和了解,虽然是在对西方文化的误读情况下,但亦架设了一座中西文化过渡的桥梁。当时的特殊历史情况注定了林纾的误读得以大行其道而非忠实于原著翻译的《域外小说集》(译者:周作人周树人)。

关于一个是女作家又是地下党的女人

关露

在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关露与张爱玲、丁玲齐名,是三大才女之一。她不仅诗写得好,小说散文也不错。赵丹主演的电影《十字街头》的主题曲就是关露写的:“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传唱一时。

关露的才华有目共瞩。如果她像张爱玲那样,不参与政治,只埋头写作,也许她会留下很多感人的篇章,然而,这只能是也许。

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关露正在为长篇小说《新旧时代》做最后的修改。她忽然接到上级传达的一个任务,要她打入上海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接近并策反当时的特务头子李士群。

这个任务本来是给关露的妹妹胡绣枫的,因当年胡绣枫帮助过落难的李士群的夫人,有着这层关系,去策反李士群应该比较容易。无奈胡绣枫忙于重庆的工作,便把姐姐关露介绍给了组织。

任务很突然,但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关露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这时,她不得不与恋人王炳南做一个暂时的告别。

关露告别王炳南时,王炳南送给她一张照片,背面写:你关心我一时,我关心你一世。

而关露则将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送给他。

握手道别时,关露眼睛有些湿润,想着他们初见面的情景。王炳南被朋友带到关露的家里,在她那有着清香的闺房里,两人畅谈很久。王炳南经历曲折,他曾经组织农民进行抗粮抗税斗争,做过乾县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又出国留过学。关露对王炳南的经历很敬慕。

两个人可谓一见如意。

他们都是离过婚的人,在三十多岁的年纪碰上,已不再会要少年男女的那种激情,他们更想得到的是一种稳定成熟的情感,让心踏实下来。

以后,他们靠书信增进着彼此心中的情意,也是这份温情,让关露在孤独的上海滩获得一丝慰藉。

王炳南是革命人士,他非常支持关露的工作。就这样,热恋的两个人为了工作分开了。

关露与组织派来的潘汉年有过如此的对话:

潘: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

关:我不辩护。

当然,关露在说这样的话时,并没有想到此后的余生,她都要为之付出代价。

关露很快利用恩人姐姐的身份,打入76号魔窟。那时的关露看起来很显年轻,个子很高,很善于与人周旋。她每月都去拜访李士群夫妇一两趟,观察了解动态,搜索情报。李士群夫妇对关露很有好感,每月都送她200元钱,李士群还让关露陪他的妻子去逛街,把她完全当成自己人。

关露来到李士群身边之后,很快将李士群的一些真实想法摸透,原来沦陷区的大汉奸尽管对百姓生杀予夺,却很惴惴不安于自己的前途。

关露将李士群的想法汇报给潘汉年,终于将李士群成功策反。

在关露做这些工作时,关于她投靠汪伪特务的消息已经在上海滩传开了。文艺界的人说到关露都充满鄙视,各种相关的活动也不再接受她加入。

对于这一切,关露很痛苦,却无法去辩,她牢牢记着曾经与潘汉年说过的话,如果被别人说成汉奸,绝不辩护。

但她总以为这样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会澄清自己。

在完成了李士群的策反任务后,关露就给组织写了一封信,请求去延安。关露的妹妹很快将信转交给组织。哪知得到的回复却是,不宜回来。上海方面希望关露继续留下,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情报。

关露得到消息之后,哭了一晚上。想到现在连好友也不信任她,也唾弃她,热爱的文字写作也无法进行,恋人也不得相见,就异常难过。只是哭过之后,她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完成组织派给她的任务。

新的任务是让她去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做编辑。《女声》是一本综合性月刊,每期打头的文章是由日本官方提供的鼓吹大东亚共荣之类的谬论。社长是一个叫佐藤俊子的日本女作家。关露去《女声》的目的是接近佐藤,再通过她接近日本左派人士,找到日共党员,搞到一些日方的情报材料。

关露在《女声》负责小说、剧评和杂谈。为了不让汉奸言论出现,同时又保护自己的身份,关露只能尽量编些无聊的风花雪月文章,将大量版面占去。这种不动脑筋的工作,对关露来说,真是痛苦。

在《女声》工作工资微薄,甚至生活都成问题。关露日子过得洁简,早餐几乎都省去,肉蛋之类的根本吃不上,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这让她身体非常虚弱,有时甚至会晕倒。如果到了冬天就更别说了,关露租的房子冷得像冰窖,买不起木炭,实在太冷了,关露想去卖血换木炭。去了医院,医生却没有给她抽血,说她身体太弱了,会承受不了。血没有卖成,木炭也没有换来,关露守着寒冷的租屋过了一个冬天。

1943年8月,关露去参加“大东亚文学代表大会”,这个会让关露很犹豫,因为参加这个会要公布名单的,那就等于关露在世人面前再一次亮出自己的汉奸文人的身份。关露是有过犹豫的。上级组织却发下话来,如果去日本一趟,会看到听到许多情况,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于是关露就去了。这次大会,关露被日方分给的讲话题目是《大东亚共荣》。关露把题目换成《中日妇女文化交流》,谈了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诸如中日双方语言不通,大家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今后应该多学语言之类的话题,蒙混过去。

果然,关露参加完这次会议回上海后,就看到一篇登在《时事新报》上的文章:“当日报企图为共荣圈虚张声势,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她完全是在畸形下生长起来的无耻女作家。”关露的“汉奸生涯”达到了顶峰。

关露忘记了那些日子是如何熬过的,必定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的内心,在敌营苦熬六年,终于等到日本投降的那天。

关露回到苏北解放区,以为所受的委屈可以倾诉了,她的罪名也可洗清了。谁知迎接她的是更痛苦的煎熬。

关露本想重新拾回满腔热情继续创作,却发现“关露”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一种耻辱的象征,不再能发表任何文章。如果要发表文章只能重新起名字,这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关露在文学上的成就全部报废。

关露心内委屈,上面却说:你为什么不能把关露这个名字忘掉呢?你应该考虑党报的荣誉,不要去考虑你个人的荣誉。

比这更让关露痛苦的是,她接到恋人王炳南的来信,竟是一封绝交信。当然,这并非王炳南本意。他本来准备来迎娶关露的,去向组织上汇报,组织上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是:关露是个好同志,但由于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好的名声,群众以为关露是文化汉奸,而你又是长期搞外事工作的,群众都知道你是共产党。如果你们两个人结合,将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

王炳南只能无奈服从。

关露没有想到,她期盼的王炳南也成为一场幻影,这让她的精神世界一下塌了半边。她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忍辱负重的几年特工生涯换来的是如此结局?她走在街头,一时不明真相的人们依然会指着她痛骂她,朝她扔石头吐口水。这真像是一种讽刺。关露回到住处,伤心地大哭起来。而更让她讶异的是,她在整风运动中成为重点审查的对象。这一次次沉重的打击彻底将关露击垮了。之后,关露因潘汉年案的牵连,两度入狱。她患上轻度精神分裂症,有时神志很恍惚。她在思维恍惚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呆坐在地上,不吃不喝。稍微清醒些,就要写那些没完没了的交代材料。关露怎知有一天自己的一支秀笔要沦落到写交代材料的份上。

关露在病情严重的时候,被送进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回到单人牢房继续被审查。8年的牢狱之苦,使得关露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又受到一次摧残。

她在狱中读《红色娘子军》的剧本,对洪常青与吴清华不曾相爱,深感遗憾。她认为:自古英雄情义重,常青焉不爱清华。

就如同她认定与王炳南虽然无法在一起,但王炳南是爱她的。她在最孤独的时候,怀里只揣着他的一张照片。照片的背面她写的是两句诗: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我独痴。

关露从监狱出来后,住在10平米的小屋里,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子弄得乱七八糟,空气逼仄,气味难闻。

1980年5月的一天,关露突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查出是脑血栓症。抢救过来之后,很多记忆都变得模糊起来,她也无法再写字,整个手连笔都拿不了。

1982年,潘汉年得到平反,与之相关的关露也得到“关露同志的平反决定”,首次澄清关露是由党派往上海做情报工作的。

得到这个结果,关露终于松了口气似的。没几天,她就在家里吞食大量安眠药自杀。

关露临死前,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是一个大塑料娃娃。

关露死后,文化部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喧哗的人群与生前孤寂的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关露写“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的豪迈诗句时,她是打算为国家奉献一生的。

《那些女人》讲述的是什么《那些女人》观后感

如果你处于乱世之中,你是选择生死在前?还是国家在前?或是说你是小我在前?还是大我在前?在电影《那些女人》当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觉,残忍的揭开了那些不堪回首的腥风血雨的年代。描写的是在小桥流水边上的一个江南小城中,不同性格和不同阶层的女人们竭尽所能用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在弹雨中和新四军一同摧毁日军所筑的竹篱笆封锁线的故事。

她们害怕生死,却不畏生死。

总的来说,片中的市井气息很浓,但足而不满,地道的口音口语听的很是得劲。

殷桃饰演的惠姑娘是片中的最大的亮点,眉梢尽带着妩媚勾人的味道,风尘女子的筋骨和风韵拿捏的都恰恰好。

一出场便被其他女人所厌恶,在她周边的女人们眼中,她不过是个不知廉耻的野鸡和婊子,更是有人把她比喻成全身烂透了的鸭子。

对于那些言语攻击她的水芹娘,她没有选择忍而让之,而是用着以恶制恶的态度告诉水芹娘,今晚她就和水芹娘的男人睡觉。

再后来,惠姑娘去水芹娘那儿买东西却被嫌钱脏而拒绝,她便撂下有钱还不赚,真是个乡下女人就走了。

我觉得她很可怜,不是在女人们对她孤立的时候,也不是在她为了避免水芹她们被日军蹂躏而挺身而出的决绝和凄凉,而是被其他人理解后解救时的神情的不自在。

孤独的人在热情和温暖面前往往不知所措。

被救后她说她自己得了脏病,活不长,想要把脏病过给日军时,我不以为然,因为我想如果她没有得脏病,她也会像金陵十三钗的女子一般,说了这些话不过是想要减轻他人的心里负担罢了。

看完全片后我突然想起影片《悲伤逆流成河》的唐小米,曾经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去了另个学校却成为霸凌者的主角。

除了唐小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在很多校园霸凌事件中的霸凌者都曾经是被欺负被霸凌过的对象。

就比如像日本一样,它和中国一样都曾经被外来强国压制侵略中成了案板上的鱼,不得喘息之后,它觉得自己要变的强大才不被欺负,就拿中国当练手,进行了无人性的侵略,使之成为挤入强国的跳板。却没有想过,国与国联合起来一起去反抗和抵制霸权主义。这让我觉得很悲哀。

《那些女人》观后感

巾帼英雄,记抗日战争中女性的力量。《那些女人》用回忆体开始讲述故事。能听到今天的故事,因为讲故事的老奶奶当年被亲人们保护而得以幸存。回忆体的故事联想起《拯救大兵瑞恩》,而这个战争中的女性故事也讲述的自然生动而打动人心。

影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国破、家仇、复仇。影片主人公的情绪也从国破的悲伤、失去亲人的痛苦,汉奸欺压百姓的痛恨。到国仇家恨的积累,各路乡亲摒弃前嫌携手投身地下抗日运动。再到日军实力削弱后激起的勇气大爆发,英勇无畏的战斗牺牲。影片角色的情绪在其中有递进式的发展过程。从日军入侵国军败北,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子孙遇害,保家奶奶宁可悬梁自尽不做汉奸的决绝,用感染群众。到汉奸和日寇威胁并残害南通城里每一户人家,而触发人们心底的公愤。最后死国可乎的拼死一搏。《那些女人》诠释着家国情怀,国之不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为救亡图存,则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老少妇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电影开篇是日军攻入姚港镇的景象,屠青壮男性和反抗之人,掳掠虐杀老者妇孺。而侥幸逃生去南通城投亲的人们还在庆幸躲过一劫。汪伪政权统治下,南通无战事,人们在各忙生计的生活中。市井人家吵吵闹闹过着平常日子。发生在1938年的痛苦暂且搁在心里面,为了生计先要活下去,等待复仇的机会。

第二幕是保家英雄的勇敢和刘家汉奸爪牙的张狂和丑态。保家是蒙古族,但首先是中国人,作为成吉思汗英雄的子孙何惧东洋倭寇乎?作为中华儿女何惧外侮乎?保家子孙的英勇牺牲和就义,老奶奶的决绝自尽,刺激着城中群众的精气神。老人家都能舍生取义,民众对日伪军何足惧之?而汉奸刘家的张狂切实迫使各路人团结一致抗日救亡。如果之前还有人想着“天子轮流做,代代做顺民”的想法保小家,那么因为日伪军和汉奸断我生计、杀我亲人,则断无求苟活之理之路。除非摇尾乞怜做汉奸。

第三幕是寻找机会复仇。新四军能团结最广大的群众投入破袭日军封锁的战斗,源自抗日救亡的宣传激发起民众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懑和怒火。在南通城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通过受人尊敬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去传播救亡思想能深得人心,而令汉奸在这个熟人社会难以立足。伪军也秘密加入抗日队伍,除了良心发现思想觉悟,也有熟人间指指点点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汉奸老顽固则陷入孤立无援中。最后的行动进行的干脆利落,用智取岗哨和中枪特写表现她们的智慧和无畏。

《那些女人》对于抗战期间南通城和周围的场景做了很好的还原,看到一处古色古香而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江南水乡小城。城中各色人士的还原也很到位,城中打散的国军,农民的装束、渔民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模样、铜匠的手艺、老秀才的装扮、贩夫走卒的吆喝叫卖、女佣的日常、青楼女子的还原感、大户人家老爷少爷的生活日常。影片把时光真实的还原到1940年代的南通,毗邻上海小城的生活方式中。

对比《拯救大兵瑞恩》讲战场故事,《那些女人》讲述敌后沦陷区人民的智慧和抗争。构建故事真实性的原因在于能用头脑想到并严谨的还原敌后人民这次破袭战的民情酝酿、物资人员准备和行动筹划,让这个规划得以巧妙逼真的得到还原。人性的层面,水芹姑娘得以活下来,因为新四军要给水上人家留根。如果都上阵牺牲,谁来为英雄们马革裹尸与祭奠传承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呢?英雄精神的传承意义要高于《拯救大兵瑞恩》单纯的留后。

战争交火场面是影片高潮和结局所在。从夜间出发、袭杀汉奸、智取岗哨、火烧篱笆、英勇阻击,一步比一步精彩。精彩处在于即使没有宏观大场面的战争,仍然能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但在遭遇战的设计上还可以有更加巧妙地因素。比如给民兵战士设计更加娴熟的动作,俯卧或者蹲踞式设计,避免站立射击增大被发现的可能而中弹药。送弹药的民兵们临近火线也缺少匍匐前进避免中弹的技能,直立跑动很容易成为敌人的靶子。新四军机枪手没看明白为何要突然支起半个身子而中弹,因为机枪手不需要兼顾投掷手榴弹的工作。张家姐姐在之前的巷战中射击和隐蔽都非常灵活,是具有一定军事技能的人,没明白为何端起轻机枪射击还要把身体露出掩体外。牺牲来的太快,过于惨烈。

战斗场面设计缺少肉搏战的元素。《拯救大兵瑞恩》中最扣人心弦的就是钟楼上德军和美军用匕首进行的格斗。国内拍摄战争片并不是设计不出来格斗镜头,在专业上还要再考究一些。

影片的吐槽点在于日本女军官。此人推测是山本队长的媳妇?看影片情节有可能。不过前几年别人对抗日神剧的分析已经说明日本军队并没有女性军人在部队服役。下级军官带家眷随军也不合理。可以理解的一点是影片为了塑造忠义勇敢的好女人,特意塑造这位日本女军官作为反派人物出现。人物结局开枪自尽也不够解恨。至少作为军人不应当在弹药充足火力足够压制的情况下选择自杀。

战斗场面的结尾可以做出改动。张家姐姐举起轻机枪后趴在大石头后面隐蔽设伏,等到日本兵狼嚎般上前接近再开枪扫射,既增加杀伤效果又节约弹药。日本女军官用不着自杀,先隐藏在旁边的树丛里,等到张家姐姐子弹耗尽后再以手枪和刺刀结束战斗,整个高潮部分的效果会提升很多。

作为一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等成本影片,能邀请到这么多实力派演员和明星加盟出演,可见一个好故事在演员心中的分量。《那些女人》在故事和画面上做的都达到了这个预算水平不错的效果,在这个神剧满天飞的年月,一部用心的抗日片值得称赞。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