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语文过度解读各种笑话 语文过度解读知乎

七月网5290

你曾经因为过度解读而闹出过哪些笑话

十五岁考了市重点,独自去报到,在车站看见卖橘子的,第一次在金钱上自主,就买了一斤,以前只是在书上看过这东西好吃,觉得很神圣,于是用水洗了两次才咬了一口,得出结论是这玩意儿不如苹果好吃。第一次一个人坐高铁,下车后要用火车票刷下门禁才能走,不知道怎么刷,等半天挡住后面的人了,人家抢我票刷的,我装作没事走了。

语文过度解读各种笑话 语文过度解读知乎

如果高考试卷让各科的任课老师做,他们会拿满分吗

理科老师还有可能,文科不可能,即便让命题者自己去做,都很可能得不了满分!一个能够做题得满分的老师,往往会让学生敬佩,但是这并不是评价老师好坏的唯一标准,甚至都不能评价老师的标准。

一、理科老师能考满分,也很难考满分!

对于理科来说,由于答案的固定性,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存在考满分的可能性,尤其对于一些“大神”级名校毕业生,或者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

然而,在现实中,老师往往会承认考不过尖子生。很多学校也做过类似的要求,让老师和学生同考,老师的试卷放在学生试卷里面统一进行批改,结果很多老师往往能得分一个比较高的分数,但是得不了满分。

二、文科老师不可能考满分!

至于文科老师,就更不可能考满分了,文章的作者,做被设计成阅读理解的题目,肯定得不了满分,这个大家都知道。我甚至可以断定,即便是命题者自己去做自己命制的试卷,都很难得满分,这是因为文科中改卷因素受到主观影响很大。

我们历史组一位老教研员曾经说过,我们的历史题如果能让学生考到满分,那就是一个“笑话”,所以,我工作十几年,从没有见过学生能考满分的。有的老师在改卷之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历史的高分不是做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确实,有时候看到有些高分的试卷,并不一定是做的好的。

三、能不能考满分,不是评价老师好坏的标准!

老师考不过学生,这并不丢人,所谓“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的任务是研究、是教学,而不是做题!做题是教育教学的初级阶段,老师只有先做题、多做题,才能去研究题,才能去讲透题,但是只是停留在会做题、能做题阶段,不会成为优秀的老师。

我见过有的老师,每次业务考试成绩都很突出,但是教学成绩很一般,原因一个是他不善于研究,另一个他不善于讲课,真正的优秀的老师,懂得深入浅出的讲题,更懂得用情感来激励学生。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教育和教学研究,你是否同意我的看法?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起来探讨!

文科肯定不行。我这里只说理科。因为我学数学,也教过高中,就用数学举例。

首先,教师肯定是考不了满分的。

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不在能力上,如果把每一道题单独拿出来,我觉得一般教师都可以快速完美的解决,毕竟实力,经验领先高中生。但是放在一张卷子上,就很困难了。

我觉得,主要问题是精力问题。十几岁的学生,他们的精力是真的充沛,再加上长期训练,考试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老师这一点就差的远。一个两小时的数学考试,老师做的再快也要一个多小时,精力真的跟不上。时间一长,自然就出错。

虽说很难满分,但是考高分还是没压力的。

去年我第一次教高一,没准备什么,第一次月考,两个小时的题目我用了29分钟就满分了。之后又尝试了高考卷子,没有全答完,因为很久不接触高考题了,有个别的东西实在是记不住了。但是算一下时间和成绩,一个小时做的题目就有130分了。

所以我感觉,一个数学老师做高考题,规定时间内140+应该是比较正常的,算是老师的及格线。至于其他科目,我是不敢妄言的。

记得听过这么件事,说王蒙去做高考语文题,也只拿到七十多分。

如果把高考试卷给回各科老师做,能不能拿满分呢?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各科老师的专业知识很丰富,但题主忽略了考试的难度。

曾见过一位高三化学老师,有学生拿一道题来请教她,结果她却在办公室花了一个晚上才解答得出来,然后第二天找学生来解说。这才是一道题,高考的难题可不止一道,思考时间可没那么充裕。

即使是文科类,学生要应付高考就需要背大量的知识点,而老师只需要知道大概理解其中的意思就行,不会像学生那样能一字不漏地背诵,所以做起高考题来也难以得到满分。

所以,各科老师要拿高分可以,拿满分不可能。

祝您愉快!

这个问题,老李还是有发言权的。老李以前所在的学校,高三一模二模的时候,除了监考老师之外,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本科目的考试。现在有很多学校这样做。

从成绩上看,数学满分的最多,几乎每年都有,其次是生物和化学,然后是物理,剩余的科目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满分的。这大家都理解的,文科基本不可能得满分,高考状元也没有文科科目得满分的。理科的试卷,做对了就是满分,文科总能找到扣分点。

有的人觉得不太可能,老师怎么可能考满分?实话实讲,老师们在上高中时基本都没考过满分,要不然就不会考到师范大学了,对不对?但是,考虑到两个因素,老师是可以考满分的。

一、有的老师上学时就偏科。在师大的物理系随处可见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数理化成绩特别好,语文英语和公共课差的一塌糊涂,这些人高考总成绩不高,上了师范大学,但是他们理科是真的强。我上学时我们宿舍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所以当他们毕业回去教物理数学时真的是可以做到满分的。

二、有些老师教龄很长了,常年致力于一个学科,得满分也在情理之中。老师们做过的题比学生见过的都多,得满分也不难理解了。

当然了,得满分的老师在教师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是大部分教师都能把试卷做到90分以上。反正老李所在的学校是这样的。

我是物理老师老李,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问题中描述的这种情况部分高中学校一直在实施,每次高考模拟考试,科任教师一直被安排到高三学生群体中进行测试考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正常的对试题进行研究和体验。教师可以根据做题过程中想到的解题思路系统的体验试题的考点知识结构以及能切身感受到试题的信度和难易度以及相关问题,与学生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高考综合复习备考策略。

一、对于科任教师做高考试题情况,不能单一的从做高考试题这一个方面来看,要从平时的高考模拟考试和高考试卷(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高考做高考试题)两方面来分析。因为平时的高考模拟考试试题与高考试题无论在选题、试题难度、试题信度、题目新颖度、编排等方面截然不同。平时的高考模拟试题偏向于陈题旧题,试题排布以及选题难度不一,考查的考点知识分布也不太合理,学生做起来比较吃力;而高考试题由专家进行精心设计,试题题目新颖,排布合理,可信度高,均是新题,考查考点知识覆盖面广,难易程度适中,利用人才选拔,学生做起来比较顺手,创新能力兼顾基础知识,思维逻辑顺畅。

二、通过历次教师做高考模拟试题的结果来看,即使是平时的高考模拟试题,而且选题均为陈题,部分题目教师也训练过,也根本没有科任教师能够完全拿到过满分,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试最后结果是教师的成绩的确比较大部分学生高,而且达到了优秀,但学生群体中也不乏有高分数。

1.大部分高三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知识体系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但依据教师讲题习惯以及备课方式,大部分在讲题是只是讲解思路与分析过程,并没有具体进行运算,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起到“教”与“指导”方法技巧的作用,长此以往使得部分教师的实际运算水平不如学生,所以教师无论怎么样努力,想要达到满分是非常困难的。

2.“术有专攻、业有精炼”,科任教师仅仅对本学科的知识非常熟练,但随着高考教育改革,各科试题难度有所变化,知识结构面宽广,部分题型对思维创新与思维逻辑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大部分科任教师的智力发展随着年龄特点而使得思维逻辑思辨能力有所迟缓,对于知识创新能力和意识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在思维逻辑跳跃与思维逻辑创新方面均比不过学生。

3.教师仅仅是学科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体系比较宽广,对基本知识应用比较熟练,对综合知识拓展与处理问题的应用能力比较娴熟,在基础知识的应用技巧等方面比较具有优势,而没有学生对知识重新能力提升的敏锐性与发展性,所以让教师做各类高考模拟试题,由于思维应变能力以及答题题速度等因素,虽然最终考试成绩比学生高,但整体试题的满分依然是很困难的。

4.还有一个因素是科任教师平时见识的题型比较多,理论基础比较高,大多数题目比较陈旧,教师凭借经验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答案;而由于平时模拟考试试题是陈题组合试题,难度不一,排布不合理,学生通常会有些吃力。

三、对于高考试题,假设让教师也同时和学生在同一考场答题,科任教师此时真的会考不过学生,更不会打满分,而学生绝对有答满分的学生。教师的原因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主要是思维逻辑应变能力和实际运算能力、思维创新、思维跳跃能力随着年龄特点已经完全不如学生了,教师思维逻辑过程相对于学生来说变得比较迟缓;特别是高考考试必须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答题,如果是教师和学生同时解答高考试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根本不可能完全完成高考试题题目的,并且最后的高考成绩也许会比部分学霸式的学生成绩低许多,更不要说满分了。

最后,不能说教师不能将高考试题答满分就说明教师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有问题,教师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主要起到备考指导作用,高考试题考什么,教师就会根据考试大纲组织学生系统复习,在复习中对于教师也是学习的过程,由于教师教学多年,对于基本考点知识比较熟练,通过引导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逐步提升学生各方面高考备考能力,让学生达到高考应试的要求,引导学生具备高考考试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才是教师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的真正作用,绝对不能“以教师将高考试题做满分来论英雄”!

老师们会拿一个不错的分数,但通常不会拿满分!

虽然我是一个初中语文教师,但道理是相通的哈。

学生每次考试的时候,我也会和学生一样做试卷。拿到试卷,我一刻不停地开始写,包括作文,通常比学生早30分钟写完。写完我再看答案,通常我能考110分多点(初中语文满分120分)。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了。

语文试卷如何”坑”,咱都见过,课本上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不多,大部分都是考课外的东西。学习再好,也有自己的知识遗漏点。老师也一样。

1.大部分老师只是一个教书的。对于工作,大差不差就行了,把每个问题都研究透彻的老师不多,变成专家的就更少了。2.你永远猜不到出题人的心思。语文这东西,实在是太广泛了,可考的点也非常多,虽说有教学大纲,但这个“纲”实在是“大”,不同的出题老师,出的题侧重点不一样。况且,就是同一道题,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答案,而语文答案的不唯一性,更让得满分成为不可能的事。3.老师的知识滞后。老师的年龄越来越大,虽然有继续教育,但年龄还是硬伤,年龄一大,人就对知识的敏感与更新迟钝了,思维,眼界都跟不上,所以,这也限制了老师的做卷能力。

综上所述,文科老师做满分的可能性非常小,理科老师做满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楼主好!这是个直指高三老师“痛点”的话题,事实上几乎没几个老师能满分,且没必要去拼满分。

某地高中曾做过与之近似的试验:选10名拔尖学生与10位专业课老师同时做几次高考的各科模拟卷,结果有四个:a、最高分往往不是老师,而是学生;b、老师们的平均分高于学生;c、学生的“无谓失分”高于老师;d、学生的丢分集中在“中大难题”,老师的丢分集中在最难的“压轴题”。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五个:

1、学习态度不同。平时,老师对习题不是钻研,而侧重消化理解答案,将解题方法融入个人风格,巧妙地教学生;而学生是钻研,在能力的塑造上比老师积极得多,一旦精通书本知识,在发挥上将超过老师。

2、学习压力不同。平时,老师没有钻研难题的压力,且只关注和研究教学范围内的习题,稍加思索,不会也没关系,吃透答案,理清讲解思路,课堂随意发挥即可。学生相反,有命运压力,只能进,不能退,故学习动力比老师强大的多,在做难题时,比老师更擅长创新和探索。

3、学习动机不同。没有一个学校要求“高三老师必须做高考卷满分”,所以老师本人不会将之做目标去提高自己,其任务只是教“知识原理和运用原理”,对“知识的运用技巧和怎么学的熟练”,是不教的,因为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要靠他本人磨炼具备。这决定了老师没有啃难题的动机,而学生恰相反,个别学生比老师发挥更好,也成必然。

4、学习任务不同。老师的任务是教学,努力方向主要集中在对大纲要求的“传授质量”上,不在大纲要求的“解题深度”上,所以教学追求的是“使所有学生知晓中低难度的知识和技巧”,侧重知识的“教法”,不侧重难题的“解法”。学生的任务是考高分,努力方向集中在“精益求精,永无止境”,侧重攻难题的技巧积累,日久在解题力上高于老师。

5、能力优势不同。老师的长处是理解课本知识的广度和厚度,是表达力更强;优秀学生的长处是运用知识的技巧性和创新性,是实用力更强。

当然还要看到,学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评判标准不同。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主要不看“老师自己能否做高考卷满分”,而是看所教班级和科目全年级的平均分、最高分等整体技术性指标,所以不用“能否做高考卷满分”,衡量老师的高下。看高考科目分数的高低,是对学生个体的评判标准------不能混淆学校对二者的测评要求。换言之,不是老师做不了“高考卷满分”,就说明老师差;也不能以学生做高考卷的分数比老师高,就认为“学生比老师强”,这是两码事。

学习毕竟是要讲究些天赋的,教师长期从事单一学科教学、科研,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脉络的了解等方面优于学生是无疑的,但要往精、深处钻研,老师就很可能比不过学霸的孩子。尤其是在理科一些难度较大的题型上,很多老师的表现就可能不及学霸,如在解答难题的效率上会不及学霸——顶尖学霸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天赋)要远强于他们的老师。学霸尚且难考满分,老师就更难了。

教练员上场干不过运动员,这是很正常的,毕竟老师当年也不是学霸,而真正的学霸也没几个会报读师范。但考不过学生的老师,并不影响其成为一名好老师——老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熟悉教育理论,掌握教学技巧。一个擅长教育教学的好老师,他未必能在自己所教学科考满分,但他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人格魅力、教育方法激励学生上进,有天赋的孩子往往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也比老师考得更好,这也是很常见的。

我们前科长是滥竽充数的人,不会自己做多媒体课件,十几年没上过一节公开课,偶然给我们上一节公开课还要先置声名要用最原始的方法,结果一节公开课就啰啰嗦嗦讲了十个单词,这样的人也可以当上南粤优秀。教师这个圈子就是这样,后来她还想去参评特级教师,这就是做梦了,因为那些地级市优秀和南粤优秀只要送上去就一定能评得到,别说我吃不到葡萄,我2000年就是地级市优秀了,当时一年拿了几个大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我都拿了,而且以绝对的优势拿到了地级市优秀,现在的副校长当时只是一个有关系的老师,送上去跟我一起竞争,连屁影儿都没有。

我记得这个科长有一回很感慨地对我说,“现在的学生很厉害,如果给一份试题我跟她们一起做,我真的不一定会赢她们。”

我很不耐烦地对她说:“你什么时候变得那么没信心了?作为一名老师,你如果做一份试题都不能比学生高分,那你还当什么老师。我中不象你,我是绝对会赢学生的,因为我的词汇量比她们多,不一定能拿满分,但绝对必然会赢,输可能只是偶然一次,而且相差不多。”

其实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像我们这个科长这样的人,自己的专业水平都不强,而且动不动就说学生怎样厉害,如果你让我一个初中生去跟较优秀的高中生做高考题,我真可能赢不了她们,因为我常驻初中,业务水平比出来的时候真下降了不少。但是考中考的英语题绝对赢,输也只是偶然一次,这就是我的想法。

当然,高中英语老师赢高中学生也是必然的,输也同样只是偶然一次两次,而且相差不大。

谢谢悟空小秘书相邀。

拿满分?亏你想得出来,如果老师单科能够考过最优秀的学生也就算难能可贵了!

首先从天赋的角度来说。

学生中藏龙卧虎,有的学生能够考上985,有的学生能够考上211,许多学生出类拔萃,天赋过人;而老师呢,据我所知普通中学,甚至包括重点高中,很少有985或者211毕业的老师。

比如我工作的学校,许多重点班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的所谓名师第一学历许多是专科。当年,他们就不是学生中佼佼者,这么多年从事教学,熟悉各种考试题型,但是一张试卷里面有许多创新题,需要很高天赋才能去解决。这些老师当年不能解决,现在依然不一定能够解决!

其次,从专家做试卷情况来验证,理科还有可能,文科想得满分也难于上青天。

原人教社高中语文主编、著名学者、诗人刘国正先生某一年(可能是1992年)心血来潮,参加语文科高考,严格按照高考要求来做,试卷做好之后送到阅卷点匿名阅卷,最后这位专家得分是72分,卷面满分150分;90分及格,他考72分还不及格!

专家尚且如此,更遑论普通老师。以语文试卷为例,对文章过度解读,弄得作者本人都读不懂题目,更别说答题了。

其它学科也大致如此。就比如江苏数学葛军出题,我一位数学同事拿到这种试卷瞄一眼就扔一边去了,问起,推说:太费脑筋,做不上来!

他的话无论真假,但是让他在规定时间完成一份试卷想得满分,我看难!

综上所述,我不去揣测题主出于什么用心,但是我可以明确告诉您,中学普通老师想把本门学科试卷做到满分是不可能的。这里不仅有态度问题,更有能力、水平问题。我是中学语文老师,面对每一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很难超过135分,这个分数会低于许多优生!

一句话被过度理解是什么感觉

会有一种想哭,又想笑的感觉,很无奈吧!

一句话被过度理解,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了。

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语文课文吧?那里有好多名家名作,具体的我一时也想不起什么来了,但考试的时候必考的一道题我却是记得还是挺清楚的,那就是“请阐述作者这么说的意图何在”,最开始的时候吧,我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同,因为学生嘛,老师说啥就是啥呗,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后才发现,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每一句都会有着那么深的含义,那写这文章的人要么太牛了,要么不得累死啊?

好吧,如果说上学的时候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深刻的体会我大天朝语言之魅力,那么就忍了吧,反正一代一代都是这么过来的。那么等到了平时生活中,就会有很多人把上学时学的到东西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一句话被过度理解在现实中最明显的例子通常都会出现情侣之间了,见面的那种可能还相对好一些,毕竟说出的话还可以通过表情语气什么的观察一下。如果是那种没在一起的情况下,通过手机网络聊天的时候,被过度理解就是很常见的事儿了。有时候甚至都不用一句话,网络聊天时的一个语气词,都能被理解出千万意思。

具体的例子就没有了,因为我虽然满脑子都是实例,但就是说不出来,相信有同感的人必然可以理解我说的话,所以自行补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