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是什么意思
这是是窦娥被冤斩首前发下的三大誓愿:是说窦娥被砍头后的血不流落到地上却飞溅到刑场的白布上;夏天降雪;连续三年不下雨。
《窦娥冤》中窦娥临刑时天降大雪,窦娥指天呼冤,誓言死後血溅旗上、六月降雪及大旱三年。其後都一一应验。三年後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任廉访使,重审此案,为窦娥平反冤情。
扩展资料:
六月飞雪是自然界中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如果冷暖气流交锋剧烈,则会产生强降雨;但如果气流突然将含有冰晶或雪花的低空积雨云拉向地面,便会在小范围内出现短时间飘落雪花的奇观。
产生“六月雪”的直接原因,多半是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平流。例如,1980年莫斯科的“六月雪”,就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寒流的入侵所致。也有专家认为“六月飞雪”的产生,与可导致气候异常的太阳活动、洋流变化、火山爆发等因素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月飞雪
“三年大旱”倒霉的是老百姓,窦娥为啥要发毒誓害老百姓
窦娥冤,冤在官府,为什么临刑前却发“三年大旱”的毒誓害百姓?
不是有句话这么讲的:
“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
身处于这种社会,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剥离开来。
当然,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实际上,窦娥并没有那么狠,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为她不想看到婆婆受刑,所以她才含泪认了罪,若不是婆婆,以她的性格,就是被活活打死也不可能认罪!
所以,你看她发的三桩毒誓,尤其前两桩,基本都是为了给自己洗白冤情,只有第三桩,增大了打击面,把整个州府的人都涵盖进去了。
但第三条毒誓,并不是窦娥发的,而是写《窦娥冤》的作者,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发的。
先大体讲一下《窦娥冤》这个故事吧:
窦娥这个女子比较惨,幼儿丧母,父亲赴京赶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的儿子从小多病,窦娥去了他们家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于是跟蔡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坏蛋叫张驴儿,看上了人家窦娥,想让老爹张天儿娶蔡婆婆,自己娶窦娥。张天儿成功了,但张驴儿没成功,因为窦娥誓死不屈,于是张驴儿设计要毒杀继母蔡婆婆,逼着窦娥就范。
不知道张驴儿是啥逻辑,害死自己的继母,他老爹会饶了他吗?当然,他老爹饶不饶他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蔡婆婆没被毒死,张天儿被毒死了。
于是张驴儿污蔑窦娥毒死了张天儿,告到了楚州衙门,知府收了张驴儿的贿赂,屈打成招,让窦娥蒙受了冤情。
被处死的那天,窦娥发了三桩毒誓,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毕竟这个窦娥冤的故事是关汉卿编的,是根据“东海孝妇”演绎而来,“东海孝妇”则记载在《列女传》和《汉书》里面。
故事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婆婆死了,媳妇被冤杀,但不同的是被杀之时的誓言,“东海孝妇”里面的女主叫周青,她临刑前发的誓言是这样的:
“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
她发誓的时候,并没有涉及到普通百姓,也没有涉及到官员,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洗白冤情。而且只有一条,那就是如果自己是被冤枉的,那么被砍头之后,血要倒着流,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
“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
至于六月飞雪,这里面没有涉及,至于三年大旱,在周青死后,确实发生了,但并非是周青发的誓言。
当地三年大旱,久不降雨,于是原太守被免职,新太守前来就任,有人告诉现任太守大旱的原因:
“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新太守一听,病根原来在这里,于是前往祭祀,上天也就降下了雨来,庄稼也获得大丰收:
“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
关汉卿就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创造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而且窦娥临刑前的誓言也变成了三个:
第一个血溅白练,完全是为了表明自己是被冤枉的,让行刑者看到自己的冤情: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这一条愿望,行刑官是满足了窦娥,也确实拿来了白练挂到了旗帜上,目的是让在场的父老乡亲都看到,窦娥是冤枉的。
第二个六月飞雪,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冤枉的,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不想玷污了自己,希望白雪覆盖自己的尸体: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这一条愿望,行刑官认为窦娥是胡说八道,六月怎么可能飞雪?但窦娥认为的六月飞雪,则是表明这个世道已经颠倒黑白,冬夏不分,这是对上天,对老天爷的控诉。
第三桩毒誓是三年大旱,这是窦娥彻底的死心,她本以为说出前两个誓言,能换取行刑官的一丝同情,结果她失望了: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著这楚州亢旱三年!”
行刑官听窦娥这么发誓,当时就恼火了,哪有这么说话的,掌嘴!
其实这也是窦娥对围观群众的失望,没有人帮她说话,没有人帮她伸冤,她心态崩了,既然上天不怜悯天下苍生,那么你们就把天下苍生毁了吧: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当然,这是站在窦娥的角度思考这三桩毒誓,还是刚才我讲的,窦娥很善良,她并不想拉着老百姓给她垫背,之所以加入这一条毒誓,完全是关汉卿的主意。
关汉卿生在元朝,是一个汉文化被打压的年代,他也见识到了汉人怎么受迫害的场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他刻意加入了这一条,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控诉整个社会: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都不足以撼动人心,也没办法把贪官污吏拉下马,那么我就在原来基础上,加上一条,三年大旱!毕竟当年周青,就是因为三年大旱,才引起了当权者注意,才最终洗清了冤情。
窦娥的冤情让当地三年大旱,也是同样引起了朝廷重视,才有了其父窦天章给翻案的动力。不仅窦娥的冤情得到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也被处以死刑,那个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一切都变好了。
不过受历史的局限性限制,这种冤案故事,往往最终是靠清官来给翻案的,遇不到清官,一切都白搭。即使到现在,老百姓遇到问题,仍然渴望的是清官,可惜,清官难求,正好被你求到更是难上加难。
只有这片土壤,不再让贪官污吏滋生,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拉着全郡的老百姓一起受苦受难,以期待奇迹发生,清官出现!
窦娥冤死之前,为啥要许下让当地干旱三年的愿望
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被冤枉了,就会不由自主的说这样一句话,“我比窦娥还冤”,其实承受窦娥这样冤屈的人,肯定不止她一个,也在其他人身上发生过。
冤假错案历朝历代都有,哪怕在当今这样开明的时代也会有冤假错案发生,不过政府有改正错误的能力,不像封建王朝统治者,哪怕是错了,也不会承认,更不会去改正。
可为什么单单窦娥的故事广为流传呢?主要原因是窦娥临死前许下的三个愿望,在行刑前,窦娥许下三大愿望,如果自己是冤死的,这三件事一定会灵验。
第一件,自己的血不会落在地上,而是全部撒在上方的白绫上,第二件,是六月飞雪,大雪会将自己的尸体覆盖,不让尸体暴露在外,这两件事当场就可以得以验证。
第三件事则是当地大旱三年,庄稼颗粒无收,为什么心地善良的窦娥要许下这第3个愿望呢?这第3个愿望影响面太广,而且最受影响的还是百姓,会让很多人挨冻受饿,还会有很多百姓因饥饿致死,
窦娥许下这个愿望的时候自然知道后果,可她为什么还会许这样的愿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因吧!
窦娥是元朝著名的元曲大师关汉卿笔下《窦娥冤》里面的人物,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窦娥许下的三个愿望,都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只为了证明自己冤屈有多深。
窦娥之所以许下第3个愿望,让所有百姓跟着一起受苦,就是惩罚百姓们的麻木不仁。窦娥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不被尊重的。
窦娥的父亲是一个穷酸秀才,为了进京赶考筹集盘缠,就用很低的价钱把窦娥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
童养媳是封建社会不尊重女性的产物,在婆家的地位很低,既没有娘家撑腰,又没有像样的彩礼,跟花钱买来的丫头没区别。窦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肯定过得很凄惨。
后来丈夫早亡,留下窦娥和蔡婆婆两个人相依为命,窦娥并没有因为婆婆对自己刻薄而虐待婆婆,反而很孝顺,对婆婆悉心照顾。
可是孤儿寡妇日子过得很艰难,当地的无赖张驴儿跟他的父亲张老汉,欺负窦娥家里没有男人,常年赖在蔡婆婆家蹭吃蹭喝,后来在张老汉的逼迫下,蔡婆婆只好嫁给他。张驴儿则打起了窦娥的主意。
可是窦娥坚决不从,可以看出窦娥的品质高洁,为人正派而且很有孝心。
张驴儿为了到达长期霸占窦娥的目的,打算毒死蔡婆婆,蔡婆婆死了,窦娥就变得无依无靠,到时候也就没有能力反抗了,那张驴儿就能得逞了。
张驴儿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下手,后来终于让张驴儿等到了机会,这天蔡婆婆生病了,窦娥熬了羊肚汤为蔡婆婆调养身体,张驴儿就在羊肚汤里下了毒。
不料阴差阳错,张驴儿的父亲张老汉喝了这羊肚汤,当场中毒身亡,恼羞成怒的张驴儿就将罪名嫁祸到窦娥身上。
窦娥心性纯良,对官府抱有幻想,希望官府还自己清白,可惜的是太守收了张驴儿的银子,自然向着张驴儿,就给窦娥上各种酷刑,想屈打成招。
可是窦娥死也不认罪,后来张驴儿想出了一个阴招,用蔡婆婆要挟窦娥,窦娥不忍心自己婆婆受苦,只好认罪,窦娥就这样被冤枉了,糊里糊涂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在行刑前,心有不甘的窦娥许下三个愿望,如果自己是被冤死的,一腔热血撒在上方白绫上,如果自己是冤死的,六月飞雪,雪花将自己尸体覆盖,希望这个世界一片洁净。如果自己是冤死的,那么未来三年当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
窦娥的这三个愿望是一层一层递增的,很多人都觉得窦娥生性纯良,为什么要许下第3个祸害百姓的愿望呢?
有人觉得窦娥当时很无助,自己明明是被冤枉的,而且很多人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却没有人出手相助,甚至没有人替她说一句好话,临死前,产生这种报复心理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窦娥之所以许下第3个愿望,就希望自己的这件事情影响面更大,能够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如果不是三年大旱,导致很多人因忍饥挨饿而死,是不会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另外在封建统治者的高压统治下,百姓都已经变得很麻木,毫无血性和反抗的意识,窦娥通过许第3个愿望,希望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做一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正是所有人的麻木不仁,让窦娥非常愤怒,才许下了这样的愿望。
关汉卿希望能通过这部作品,让每个人身在其中,感同身受,唤醒世人的良知,表达对不平世道的愤慨,促进世人为了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权益而做出抗争。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公众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还是足以引起当局者的重视。当时的社会背景,皇宫贵族骄奢淫逸,大臣们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而老百姓则过着悲惨的生活。
作者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艺术作品抒发自己的不满,揭露社会现象。《窦娥冤》中既有真实的情节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又有一定的高度,能唤起正义,希望广大人民的觉醒,伸张正义,惩治邪恶。
作品进行艺术加工,只为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对人们心灵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当然要让窦娥许下一个能震惊所有人的愿望。
也正是窦娥临行刑的这三个愿望,特别容易引起注意,而且很特别与众不同,才让这部戏流传至今,而且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