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冠李戴中的冠是什么意思
基本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白话译文: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主人,外貌与价值是相符合的。盗取张公的帽子,给李老带着就能看出来不是他的。
例句: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例句: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刘向《战国策·齐策》
白话译文:孟尝君对他回来的速度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例句:位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白话译文:立下了臣子中最高的功劳,名声流到了后世。
例子: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
4、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例子: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
6、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二、张冠李戴什么意思解释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基础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详细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示例】: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1、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3、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4、背古诗时,他经常张冠李戴,搞错作者。
5、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认识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了。
6、做选择题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7、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8、明明是小勇做的好事,老师却表扬了小平,真是张冠李戴。
9、老师要我们用张冠李戴这个词造句。
10、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
三、张冠李戴的意思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
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沈从文《边城》十四: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破绽百出、指鹿为马、似是而非、颠倒是非。
反义词:对号入座、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1、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白话译文:《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对号入座[ duì hào rù zuò ]
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
出处:张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买两天对号入座的戏票子。”
成语用法:通俗用法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地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书面用法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也比喻把某人所做的事跟规章制度相比,联系起来。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