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里面有什么东西吗
1、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2、地核为距地表约2900公里以下的地球中心部分。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地核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3、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目前很多专家认为,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处于晶体状态的铁镍合金。
但是,俄物理-数学博士布拉日金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实验时发现,将铁加热至熔融状态,并把熔融铁所处环境的压力逐渐升高至10万个大气压时,熔融铁的粘滞性会不断增强,铁中的晶格会逐渐受到破坏,其原子结构呈现出不规则排列状态,即非晶体状态。
4、地球内核中的压力最大可达约370万个大气压,地核温度约为5000摄氏度。布拉日金博士推测,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增加,熔融铁的粘滞性会继续升高,其非晶体特性会愈加明显。因而,地球内核中的主要物质有可能是粘滞性极高、处于非晶体状态的、含铁镍成分的物质。
扩展资料:
1、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2、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g,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3、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4、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5、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6、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
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
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7、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8、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
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则在6000°C以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球
地球内部有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物体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最近,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地球内部是什么东西
地球内部组成成分
1
地壳
地壳是有着各种厚度的地球表面圈层。大洋地区的地壳厚度要比大陆地壳的厚度小的多,并且大洋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体都在6km左右。相反,大陆地壳的厚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的盆地或山脉省地壳厚度为10~20KM不等,然而在西藏地区地壳厚度却可达到50KM以下。
大洋地壳主要由沉积物堆积而成,它的下面就是玄武岩层。玄武岩层主要是由在大洋中脊所喷出的上地幔的部分熔融的岩石所形成的。大洋地壳和最浅层的上地幔在海沟处一起消失在更深的地幔中。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更加的复杂,反映其变质和变形的复杂的历史演化过程。一种简单的模型是把它分为两层:上地壳和下地壳。大陆上地壳主要是由富含硅元素的岩石组成,例如花岗岩,其主要矿物为石英(SiO2),富含钾钠元素的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下地壳主要是有富含铁镁质的岩石组成,例如玄武岩,辉长岩和衫岩。主要矿物为富含钙元素的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闪石。
2
地幔
壳幔边界通常被认为是莫霍(Moho)不连续间断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上压缩波(P波)的速度变化范围为6.7~8KM/S。这个不连续面存在着明显的反射显示这里的波速的尖锐跳跃。界面宽度要比地震波波长明显的小。
地幔也可被分为三层:上地幔(〈400KM),过渡带(400-670KM),下地幔(670-2900KM)。
2.1
上地幔
地幔最上部约400KM的介质统称为上地幔。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得出的相关速度显示上地幔的主要元素矿物为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橄榄石是上地幔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在上地幔中有着极大的各向异性性质也可从橄榄石的的各向异性的排列中得到解释。然而,这些矿物的相对含量也可能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在公式8中所定义的不同参数在上地幔中几乎没有什么价值,这显示在少上地幔中的温度梯度要比绝热梯度高的多。这也和通过其它地球物理学和岩石观测方法是相吻合的。
上地幔的高温度梯度引起了机械似的阶层的形成。温度最低的岩石圈的显著特点就是地震波的高波速低衰减,和介质的低的电导率和高粘性。而在岩石圈下部的圈层的特点是相对低的波速和比较高的衰减,并且有着相对比较高的电导率和较底的粘性,所有这些都暗示这里的温度是很高的。这个圈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流圈。岩石圈和软流圈的边界处的物理性质有着急剧的变化,但是软流圈底部却不是如此。各个地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边界的深度都有所不同。在大洋地幔上,岩石圈的厚度随着时代的增加而增加,在洋脊附近的岩石圈的厚度是非常小的,在那里形成了新的大洋岩石圈,但是它的厚度每一亿年大约增加50-100km。
关于软流圈的一个问题是它到底是不是一个部分熔融的圈层。在软流圈中的地球物理异常通常被认为是存在一些少量的熔融的介质。但是近期的关于上地幔岩石电导率和流变学的实验研究表明:高温度才是引起这些异常的主要因素。在软流圈中部分熔融不是不可缺少的,它可能只是在火山下的一个局部现象而已,但却不是全部现象。
2.2
过渡带
在高温高压下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过渡带里硅酸盐矿物在这种条件下经历了几个不同的转换阶段。这些转换阶段大部分是最高级的并且通常和介质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过渡带中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高梯度或者是不连续主要是由这些阶段变换导致的。
2.3
下地幔
下地幔主要是由含有
的钙铁矿和镁方铁矿组成。镁方铁矿的含量是不确定的,从0%--20%不等。因此,在地球中含量最丰富的矿物是钙铁矿(大约占据地球矿物的40%-50%)。在下地幔中速度和密度的分布也是很平缓的,除了在下地幔最上部的一些地方之外它都和均匀介质是相互吻合的,没有明显的相变,而在下地幔最上部的一些地方,能观测到相对比较高的梯度。大量的石榴石转变为钙铁矿结构的相变或者由于一些含铝的高压矿物的形成,可能是下地幔最上部密度和速度反常的主要原因。
2.4
D”层和核幔边界
地幔的最底部(大约100-200KM厚),叫做D”层,有着异常的物理特性:很底的速度梯度和极大的横向变化。
现在有两种假设可以解释这个层的一些特性。一种是D”是能够使地幔对流的热边界层的最底部,它有着很高的温度梯度。另一种解释是D”在化学组成上是不同于地幔其它部分的。通过比较地幔的估计温度和地核物质的熔融温度也可以证明它有着很高的温度梯度。高的温度梯度和极大的化学异常可能也是引起D”层异常的物理特性的原因。
核幔边界也不是平缓的,它的地形起伏变化从0.5KM到5.0KM不等。这样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对流时的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也反映了由于化学成分的差异所导致的密度的变化。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也促进了地核和地幔的相互作用机制。
13
地核
地核可以分为两部分:外核和内核。这两部分的密度要比硅酸盐的密度高出很多,并且地核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金属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