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中元节是鬼节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中元节是鬼节吗的知识,包括下元节是鬼节吗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
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古代祖宗观念比较强的时候,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
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天官赐福
农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贴对联,上联“吉庆有余”,下联“天官赐福”或“受天百禄”。
《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
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
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地官赦罪
地官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地官即其中之一。
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
水官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水官即其中之一。
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于太清境。
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
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中元节和鬼节不一样吗
是一样的,民间叫“鬼节”,实际上没有这个叫法,叫“中元节”。
北方的“中元节”在七月十五,华南地区在七月十四。
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什么是中元节 鬼节又是什么意思中国的鬼节风俗
中元节就是人们口中经常说到的鬼节,相传鬼节当天阴曹地府会把全部的孤魂野鬼都给放出来,这天的禁忌也比较多。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也叫做鬼节、七月半,佛教把它叫做盂兰盆节。同清明节以及重阳节相同,都是祭祖大节,同时还是汉字文化圈诸国的文明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据说在中元节的那天阴曹地府会把全部的鬼魂给放出来,那天人们都要进行祭奠鬼魂活动。家中但凡是有刚死的人,都要上新坟,通常在地方上都要祭鬼魂,成为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鬼节吗和下元节是鬼节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