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小孩疳积怎么治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小孩疳积怎么治疗的知识,包括小孩疳积要怎么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小孩得了疳积怎么办呀
仔仔的疳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是消化和吸收的问题,建议给仔仔一些小儿健脾胃的药物,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也可帮助消化.锌对消化的影响也很大,多吃一些含锌丰富的食物比如猪肝,芝麻酱,核桃等
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2)、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食疗:
1、粳米胡萝卜粥
原料:胡萝卜约250克,粳米50克。
制作:将胡萝卜洗净切片,与大米同煮为粥。
用法:空腹食,每日2次。
功效:宽中下气、消积导滞。适用于小儿积滞、消化不发。
2、茯苓煮鸡肝
原料:鸡肝30克,茯苓10克
制作:将鸡肝、茯苓共煮。
用法:吃肝喝汤,连服10天。
功效:健脾生血、补益肝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亏虚。
3、麦芽煎
组成:麦芽20克。
用法:水煎30分钟,日服2次。
功效:消乳食。
主治:婴儿伤乳(食)。
4、大麦粥
组成:大麦米50~100克。
用法:大麦米研碎,煮粥常食。
功效:补脾宽肠消食。
主治:乳食所伤,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者。
5、芭蕉糊
组成:芭蕉100—200克。
用法:芭蕉加开水磨成糊状,每日服2次,每次2小匙。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食积便秘,纳差,腹胀者。
6、香姜牛奶
组成:丁香2粒,姜汁5毫升,牛奶250毫升。
用法:同放铝锅中煮沸,除去丁香,加白糖少许调味,每日分2次温服。
功效:补脾,降逆,止呕。
主治:疳积瘦弱,食人即吐患儿。
7、消食粥
组成:莲肉、山药、麦芽、扁豆、山楂等量。
用法:加少许粳米煮粥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化滞。
主治:小儿食积,形体消瘦,纳差,便溏者。
8、山楂煎
组成:山楂1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功效:消油腻,肉积。
主治:肉食积滞、腹胀,小儿伤乳。
9、萝卜子煎
组成:萝卜子30克。
用法:微炒,水煎服。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滞饱胀,腹痛,便秘或呕吐者。
10、蒸鹌鹑
组成:鹌鹑1只
用法:加少量油盐,蒸熟,早晚分服,连食1周。
功效:健脾益胃,生气血。。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纳差,便秘,面色不荣者。
11、羊肉粥
组成:羊肉250克,山药250克,粳米150克。
用法:羊肉煮烂,山药研碎,肉汤内下米煮粥食。
功效:健脾胃,养气血。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或疳积。
12、健脾消食蛋羹
组成:山药3克,麦芽3克,茯苓3克,山楂4克,莲子肉3克,鸡内金6克,槟榔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5克,加鸡蛋1个调匀蒸熟,再加适量食盐或白糖服,每日1~2次。
功效:补脾益气,消食开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食少难消,脘腹痛胀,大便溏泻,脉象虚弱等;或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汤药
(1)积滞伤脾型: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胸脘胀满,夜卧不宁,大便时干时稀,苔腻,脉濡细,或指纹淡滞。用使君子、三棱、莪术各3克,芜荑、胡黄连、川黄连、芦荟各6克,神曲、麦芽、青皮、陈皮、槟梅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
C)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枯瘦,发如结穗,目无光采,大便有不消化,舌淡,脉濡细无力。用人参5—10克,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砂仁、神曲各10克,薏仁、陈皮各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气血两虚型:面色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困倦,发黄干枯,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舌淡,脉细弱。用人参6—9克,白术、茯苓、陈皮、当归、木香、黄芪各10克,半夏、山药各12克,神曲、谷芽各15克,炙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感染诸虫型:四肢肌肉消瘦,面色苍黄,毛发枯槁脱落,精神不安,烦躁焦急,甚或情绪变异,食欲失常,或嗜食泥土等,肚腹胀大,时时腹痛,脉多弦细。用使君子3~6克,芦荟、干蟾各6克,砂仁、木香、陈皮、当归、青皮各9克,川芎、黄连、夜明砂各6—9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中成药
(1)肥儿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疳积散:5岁以上1次3克,每日2次,5岁以下酌减。
(3)小儿磨积片:口服,每日1次,6个月以内服1片,周岁以内1.5片,2岁2片,2岁至9岁,每增1岁,增服1片。
(4)参荟白术丸:每日2次,每次1/4袋。
(5)香砂六君子:每日2次,每次1/4袋。
(6)人参养荣丸:每日2次,每次1/2丸。
3.捏脊:以长强(尾椎骨)直到大椎穴(颈部与肩相结处),以两手食指背横压在长强穴位向上推,同时两手拇指与食指使用,将皮肤肌肉提取,交替向上推捏于大椎穴为1次,连续6次。在捏第5-6次时,于腰椎、胸椎部用隐力将肌肉提起,每次提7—8下。捏完第6次后,以两手拇指从命门穴向肾俞穴左右推压。操作时注意保暖,手法要轻柔。
4.刺四缝疗法:用1寸长毫针,刺两手四缝穴(每个手指第一节与第二节的交界横纹处),每周刺2次,3—4周为1疗程,针刺深度2毫米左右。刺后挤出黄色或白色粘液;重者完全是粘液,轻者沾液带血;病愈后为血液。刺后4小时不可接触水,以防感染。针刺时应避免四缝穴周围的浅表小静脉。
5.食疗
(1)纠正喂养缺点:如喂养不规则和不按时增加辅食,偏食等应及时纠正。母乳不足应用牛奶、羊奶及代用品混合喂养。
(2)选择适合患儿的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足量维生素的饮食。重度患儿对食物耐受性差,初起增加食物品种,力求简单,先稀后干,先少后多为原则。
(二)西医治疗
1.维生素B,每日3次,每次1—2片。
2.浓缩鱼肝油滴剂,每日15—30滴,分3—4次口服。
3.钙剂:葡萄糖酸钙片,每日2次,每次1~2片。多维钙片,每日2次,每次2—3片。
4.乳酶生片,每次2—4片,每日3次。或食母生,每日3次,每次4—5片。
[护理]
1.室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要适宜,要经常接触阳光。
2.冬季要注意保暖,护理时要细心。对重症患儿,要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看病。
3.治疗期间,注意忌口,如蚕豆、花生、黄豆、玉米、肥肉等。
4.经常保持口腔与皮肤卫生。勤换尿布、衣服,勤洗澡。
[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夏天不予断奶。
2.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多晒太阳,注意饮食卫生。
3.积极治疗菌痢、腹泻、结核等疾病。
希望能帮到你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