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止于至善的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止于至善的意思解释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白玉无瑕、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精美绝伦、浑然一体、止于至善、无懈可击。
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一团漆黑、天昏地暗、有天无日、不见天日、惨无天日。
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达到;至:最,极。
1、拼音:zhǐyúzhìshàn
2、译文:aimatabsoluteperfection、arriveatsupremegoodness
3、近义词:登峰造极、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4、反义词:毫无是处、漆黑一团
5、词类:汉语成语
6、出处:西汉·戴圣编《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扩展资料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
首先要明了“止于至善”本身的含义。历史的解释虽然表达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其次《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首先是“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两纲是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也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明明德,指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个人达到道德的觉悟之后,还要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这就叫“亲民”。
最后应该结合八目来理解“止于至善”。八目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目的核心在于修身,而基础在于格物。由格物而达到对于知识、智慧认识和掌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应该意思是,直到达到至善才可以停止追求,而善怎么可能会达到至善呢?所以,追求善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理解到了,悟到了的意思。第二个明,也就是明德。明明德就是理解到了明德。那什么是明德呢?既然有明德,那就应该是有暗德,缺德。所以,什么是明德才是关键。
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人人都有自己以为是的自己悟到的至善与明德,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纠缠不清,吵闹不休。因为人人都是对的,因此,人人都是别人眼里不对的骗子
(拙拙一答,恭闻指正)
个人认为,“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始于至善”。换言之,即让“至善”由终点转化为起点,由结尾转化为开端。
《大学》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显然,明明德是大学的起点,亲民是大学的过程,至善是大学的终点。从起点到终点,我们也只是掌握了大学之道,并没有开始运用大学之道。
因此,“止”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已掌握的大学之道作出总结,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明明德和亲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能够以“至善”为起点,正式开始运用大学之道了。
故而,《大学》后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显然,一种事物的结束,就是另一种事物的开始。同样地,“止于至善”其实就是“始于至善”,其目的非常明确——在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为下一步的努力制定计划,旨在圆满完成任务并争取最大的收获。
止于至善,从字面上解读,其余三个字都很好理解,也不容易产生歧义。唯“至”字,会产生多种解读,我们先就“至”字做一下分析。
其一:从字面上解读,至是到达的意思,到达了善,什么样的善,到什么样的峰值才算是至善呢?从逻辑上分析推理,那么这个“至”字,不仅仅是到达,一字两意,是指到达了峰值的善。
我们再继续往下延伸推理,能够到达峰值的善,是不是应该隶属于纯粹的善,不贪求回报的善?
那么,第一种解读就出来了,止于至善,是止步于不贪求回报的善意。那种夹带私欲的善意,已经不够纯粹,不可取了。
其二:联系当下的诸多案例,斗米恩,升米仇。某演员资助某贫困大学生,因病不能继续资助,兑现承诺,遭到学生家长的追讨,“止于至善”是否是告诫人们善心的使用需要有度,注意使用方法,切忌泛滥呢?
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重点在自我的修炼,提升自身品德才能等方面的建设,这也就是所谓的修己;亲民即新民,重点在安人。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修己安人!这与佛教所说的自利利他同出一辙一个意思。
不断地在修己与安人的路上精进提升,自然就是走在了善的大道上,至于所谓至善,其实说的是要这条精进完善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永远都有可进步提升的空间,是给追求完善者们设定的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
当然了,完美也好至高无上的善也好,永远也不见得谁做得到,它只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状态下的一个美好愿景设定,让人不断前进。直到也许真正有那一天时,才在所谓至善面前打止,才算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程度的修己安人目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好事别做到头,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至善就是至恶,不过这话就是说说,没有人能做到,到了那个临界点,谁都会迈出那一步的。
个人认为
一、是说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至善至纯至净的。
二、是说人格修养的目标,应是至善。
三、是说既然人性本至善,其实也不必刻意追求至善。
止,停止。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就是说不要追求至善,在至善前停止。
善很好理解,与恶相对。如果善恶有边界,至善其实与至恶重合,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质问为什么好人无好报。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好对的事,物极必反,须当止于至善。
重点在止,知止而后能定。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