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的知识,包括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在山的那边 主旨是什么啊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在山的那边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三、《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课件【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
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
1.诗歌常识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方法探究
回忆、探究如何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
朗读是学诗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把诗读好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品读诗歌,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的角度,领悟
内容和情感,品味内蕴,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样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文中用红笔标画出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积累。
痴想(chī):发呆地想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凝成(níng):凝结而成*(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齐读词语两遍,慢速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顿。
2.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学生小组练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其余学生听读,师生共评。
3.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两部分内容。
时间上:一节写“我”童年时期;二节写“我”长大后。
情节上:一节写“我”渴望海;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上:一节写“我”的相望与困惑;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一节中,“山”“海”指现实中的“山”“海”;二节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象征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
4.四读诗歌,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课后补充,教师补充介绍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王家新《关于〈在山的那边〉》
师生一起揣读两节诗的情感,准确把握朗读语气。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拓展迁移
1.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理想
山海
象征
【篇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考点、易错点:
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
二、自学指导
三、学生先学
四、检测(15分钟左右)
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
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
七、教学反思
教案集体备课
修改意见备注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品味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怎么理解“枯干的心灵”?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四、当堂达标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生独立写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篇三】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拓展阅读:《在山的那边》课文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山的那边的全文
全文: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出处:出自现代诗人王家新创作的诗《在山的那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条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这首《在山的那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以“海”象征理想,以“群山”象征种种困难,以“爬山”象征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而崎岖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终将到达理想的境界。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