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在海南修建的东坡书院,是谁建的
明朝嘉靖年间在海南修建的东坡书院,是谁建的?
古时候书院作为我国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组织,一般为知名专家学者个人简历或主持人的名牌大学。书院最开始发生在唐代,盛行于宋初。
古代中国“四大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海南的书院盛行于什么时代?又有什么书院呢?今日,历史时间百家汇我陪你一起探寻海南古时候书院。
“书院”之名起源于唐朝。如同袁枚在他的《随园随笔》中提及:“书院之名源于唐高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始建朝省,为修书的地方,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始建朝省的这种修书、图书之所是为皇上服务项目的设备,是宫廷的构成部分,并非民俗聚徒讲习的地方。
北宋时期,因为政府部门对官学的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倡办府学、县学,海南笔风大兴区。苏轼南来停留,完成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闻所未闻”的壮举,其流风遗韵在海南岛的北边和中西部聚集成之后的苏东坡书院。
明清时期在苏东坡书院的基本上,海南书院盛行,共创有书院60多所,汇集地名儒、专家学者,其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及其雅致的书院工程建筑与书院文化艺术,古时候海南教育有史以来写出了笔酣墨饱的章节,对古时候海南的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对古时候海南书院做了系统软件科学研究的我国两位学人胡素萍和章佩岚女性,在其共同编撰的《海南古代书院》一书里对海南书院的流源和危害经历清楚的论述。
日前,他们在接纳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清两代,海南书院在宋元现有的基本上进一步发展趋势起来,总数和经营规模俱增,变成海南古时候文化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对那时候和后人都造成了长远的危害。在其中,苏东坡书院、尚友书院、蔚文书院、琼台书院、溪北书院称得上海南古时候书院的意味着。
苏东坡书院:海南书院的发端
海南之有真真正正的书院,应起源于苏东坡谪居昌化时。苏东坡贬官琼州后,曾在琼州郡治(府城)住宿十来天,流传他曾指凿二泉。抵达琼州郡后,他发觉本地住户多使用混浊的河流。一次,他在郡城北发觉地下有山泉水,因此具体指导乡民“依地开掘,可得双泉”,乡民果然挖到双眼山泉水。
苏东坡各自给他们取名字“洗心泉”“浮粟泉”。挖到双泉后,乡民们源源不断前去采水,苏东坡也常常在泉边念书。苏东坡去儋州市后,琼州刺史依次在双泉上修建“临清亭”“濯缨亭”“洄酌亭”。
苏东坡北归后,第二年驾鹤西去于常州市,琼州乡绅振臂一呼,即在双泉旁他念书的地区修建一座苏东坡书院,院里立苏东坡雕像认为留念,也称苏东坡祠。
海南儋州市中和镇也有一因此“苏东坡”取名的书院,儋州市苏东坡书院由载酒堂改建而成。苏东坡贬居儋州市时,昌化军使张中常会与之围棋对战作诗,还结交了本地名贤黎子云、黎子明弟兄,彼此之间时相往日,喝酒毕业论文。黎氏弟兄住在城东南方,庭院前临一大池,水竹幽静。
为了更好地聚会活动便捷,张中合黎氏弟兄筹钱整修黎子云的旧茅草屋,苏东坡取《汉书·杨雄传》中“载酒肴,从暑假游学”的历史典故,起名叫“载酒堂”。
“载酒堂”源自《汉书·杨雄传》中“载酒肴,从暑假游学”的历史典故。儋州市载酒堂什么时候改成书院,历史文献和地方志无准确记述。
从元天历二年徐智《载酒堂记》看,所述“坡院”即是载酒堂。元泰定三年复建时,委派山长陈乾辅“实任其责”,并置买田地多个,“属之坡院”,供祭拜修缮的用处。得知,元朝儋州市苏东坡书院的编制早已存有,并日趋完善。从那以后,载酒堂所属的苏东坡书院就变成海南书院的地标性建筑。
蔚文溪北书院存,文昌市之名今乃不假
坐落于文昌市地区的蔚文书院和溪北书院,各自完工于明朝和宣统年里。明清两代,文昌市因蔚文书院和溪北书院的存有,变成海南文化艺术的管理中心。
蔚文书院创建之后,经历400多年历史时间,是海南古时候知名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里文昌市林有鹗在《玉阳书院纪略》中充分肯定蔚文书院在海南文化艺术教育发展历程上的影响力,“文昌市之名今乃不假,夫邑以文名耳”。
蔚文书院本名玉阳书院。文昌市城边大西北玉连州三峰绵延,正中间一座岿然不动坚挺,二翼高山拱抱,形若张翅辉煌的鸟翼,蜿蜒起伏十余里,至镇恬山而止。书院旧址位于镇恬山下,因玉连州而而出名。书院自然环境悠闲深菁,四山环翠,古朴典雅恬静,真不愧是念书圣地。
与海南别的书院对比,蔚文书院有三个特性:一是书院历史时间持续,历经明清两代坎坎坷坷,是书院中的引领者;二是师资队伍强,王弘诲、许子伟等海南优秀教师曾在这里授课;三是编制完善,具备中部地区书院的一同特点,在海南书院中一枝独秀,对儒家文化、理学类在海南的散播充分发挥了关键功效。
溪北书院是海南清朝末年知名书院之一,现为重点学科文化遗产保护企业。书院完工以后至宣统三年间,许多专家学者曾在这里授课,一是历史人文昌盛,人才济济。
武昌起义后书院一直为立德树人的场地,现为文北初中常用。(明洪武十九年),溪北书院由这个镇上出生的清朝末年书法名家、作家潘存进行,在广东省省长张之洞等的适用下筹集资金修建而成。
尚友书院:名贤创立书院的楷模
尚友书院是明朝海南最知名的书院之一。万历二十一年,乡宦王弘诲为种植再学,在定安县学左边原县学射圃地建立书院。王弘诲为明朝后半期海南名贤,曾任南京市礼部侍郎,其诗词卓尔不凡,开创一品,人叫有苏东坡风,被称作“一代文章山斗”,与丘濬、海瑞并称。
尚友书院与王弘诲相映生辉,留有一段名贤创立书院的美谈。
明朝海南书院的建立以嘉靖年间为最盛,万历年间其次。由地区高官建立的书院所占比例很大,民办书院关键由乡绅和名贤倡建。在民办书院中,尚友书院就是在其中意味着。
王弘诲于万历十九年(后乞休会员,没多久即倡建尚友书院。在重视身名的中国封建社会,地区上面有非常威望的士绅名儒倡捐书院,通常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力。
因为王弘诲在故居具有高尚威望,迅速获得诸多乡绅的回应。《天池草》记述了尚友书院初创期时的情况:“老先生往自南礼归,即捐金创尚友书院,群郡邑徒弟日游在其中。每一年出龙茶田租市税,为金二十,充会中费。适有疆事,郡中括市租发配兴,每举会仅称补葺。
至是增入田租以足额头,主管周悉,制为画一之规,可如事传统,令勿失。而一时守令,监司诸君子各相从业而乐观其成。”尚友书院的建立变成一代名贤王弘诲一生较大的事功。
琼台书院:清朝琼州唯一府立书院
“久负盛名的琼台书院大概始建清朝康熙四十九年,是一所典型性的官办书院,尽管并不是海南历史时间最久远的书院,则是清朝琼州唯一的府立书院,是琼州府网络舆论监督完善、优秀人才甚众、有重特大危害的书院,也是清朝至民国海南文化教育和发展趋势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章佩岚女性说。
琼台书院坐落于海南省琼山府城镇丁字街。清康熙四十四年,钦命广东省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抵琼就职,提倡捐款建造这所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始建时,经营规模小,院舍坐朝南北,院前边设课厅,正中间是大讲堂,院后还筑有一座奎星亭。客厅和讲厅二翼建造了木栈道,每边都有五楹。琼台书院的名称刻在院门口竖起的石坊上。乾隆皇帝十七年,太皇太后万寿恩科,琼台书院有四名生员考中秀才。
正逢新一任道台德明抵琼,振臂一呼喜事,便驾临书院监督和考课,感觉“奎星亭卑小湫隘,非因此焕文明行为而腾斗志”,遂筹集资金改建。此次改建,拆卸奎星亭,建造奎星楼,并在房子两侧扩建廊庑各三间。乾隆皇帝十八年(工程项目过去进行时,恰值科举发榜,琼台书院又有四名生员小试秀才。
在喜事连连、万众欢腾之时,德明大方编写《建琼台书院奎星楼碑》一文,记事立碑,鼓励后代,此碑迄今仍立在奎星楼前。
琼台书院生徒的招生最初为琼州府十三县配送,后改成招录。招生十分严苛,封闭式考卷,公布张榜。招生的生徒至少是20多的人,数最多时达80多的人,生徒全年度学习培训10个月,依次参与科举、会尝试、殿试。清朝建立至雍正年间,琼州只出了一名举人。
琼台书院建立后,笔风慢慢强盛。雍正年间,琼州进士及第四人,乾隆皇帝期内铸就举人十一人。自书院开创起,金榜题名者,计探花一名,举人十多人,秀才一百多人,忠恕之道生徒亿元人,成绩显著,有目共睹。到民国,那边也是人才济济,延续至今。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全部内容了,希望看完对你有所帮助。
东坡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东坡书院门票多少钱
东坡书院在哪里?
东坡书院是在海南省的儋州市,是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到时生活过的地方。
导读:苏东坡因文采而被世人尊重,培养出海南第一位举人,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如今的海南岛被定义为国际旅游岛,不仅吸引中国人的眼球,连一些外国人也趋之若鹜。古时候这里可是流放罪人的地方,文化落后,蛮荒闭塞,疾病流行,都是这里的代名词,大陆人如果不是逃难或者死刑犯(强盗、杀人犯),谁也不会主动去这里的,用九死一生形容这里也不为过,只有犯了重罪的官员,朝廷才会把人流放到这里,目的就是不准备让你活着离开了。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被流放到这里,而且当时他已经是60岁高龄,正所谓风烛残年,万里流放,境况十分凄凉,又不允许带从人,身边只带着次子苏过,可见当时朝廷的目标也很明确,虽然任命苏东坡为"琼州别驾",是名义上的琼州府官员,但是又不允许参与政务,而且不让在府城居住,必须到"昌化军安置",昌化军大体就是现在的儋州,开始苏东坡居住在昌化军使安排的官屋(秀才遇见兵的最好结局),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时,遣人渡海把苏东坡从官舍中驱逐出去,使他不得不"偃息于椰榔林中",那可是典型的瘴疠地,是要死人的,不像现在是风雅之地。
虽然如此,苏东坡因其过人的才华还是折服了很多人,其中昌化军使张中、儋州当地的文化名人黎子云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出钱雇人为苏东坡修造房屋,而苏东坡也不负这些人的仗义帮助,引用《汉书·杨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欣然命名其屋为"载酒堂",让一众人成为名垂千古的风雅之士,为后人津津乐道,让此地成为文化人朝圣之地,来海南必游之去处,足见其影响力,也充分证明了读书人的魅力,读书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苏东坡很难撑过三年而得以离开这里。
为了表达对这里黎人对他厚爱的回报,他便把载酒堂当成以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来自各地的学子常于载酒堂"问奇请益",载酒堂因此名闻遐迩。三年后苏东坡被豁免离开了,这里便成了儋州人民和文人墨客抚今追昔,缅怀、纪念东坡先生的一处胜地,被誉为"天南名胜",虽只短短三年时间,这里的人们便养成了以文会友的习俗,苏轼离开不久,他的学生唐佐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在此之前,海南这个地方,文化很落后,别说出进士了,秀才都很少,不用说举人了,可见读书对一个地方的影响,直到如今,这里也人人能诗善文,堪称海南一道靓丽人文景观。
几百年过去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之时,将“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并由清代书法家张积手书"东坡书院"悬挂于山门,院内景色宜人,亭台雅致,殿宇堂皇,古木幽茂,群芳争艳,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不远万里来此观光览胜,不胜唏嘘,殿内留下的是琳琅满目的碑刻和检联,翔实地记载着载酒堂的兴衰以及古今名人的感慨,其中居然有郭沫若的题词。
东坡书院与五公祠一样,是海南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儋州市中和镇东郊,距儋州市区45公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近在咫尺,小伙伴可自驾导航过去,票价比较便宜,25元/人,据说学生凭学生证可以免费参观,请导游解说需要另付50元,也可自己参观。
儋州作为海南岛上最有文化的地方,如今百姓依然能诗善文,是一个绝对值游玩的地方,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无限放大。
宜兴有哪些免费旅游景点
1、龙背山森林公园
门票:公园免费开放,公园内的文峰塔登塔需另付10元。
龙背山森林公园位于宜兴城区南侧,园内丘陵起伏,植被茂密,潭、池、溪、涧,碧水清冽,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全园以文峰塔为制高点,塔高108米,登塔四眺,尽可饱览宜兴西_胜景和铜峰秀色。
2、宜兴市团_风景区
门票:免费
团_风景区作为市内成规模的大型公园,对充分展现宜兴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提高城市品位,展现宜兴山水园林成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着眼于“绿与水”,依椐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设置一系例的游览内容。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度假、文体活动的绝佳场所。
3、东坡书院
门票:10元
东坡书院座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这里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环境十分雅致;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4、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门票:20元
宜兴作为中国有名的陶艺之城,这里的紫砂壶制作工艺都是很精美的,有专业讲解选壶的诀窍,这里还可以买到比较好的紫砂壶。
5、中国陶都陶瓷城
票价:免费
中国陶都陶瓷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以宜兴紫砂文化为特色,以紫砂陶、日用陶、工艺陶、化工陶、建筑陶为核心的综合性陶瓷商贸城,去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紧接着就可以去中国陶都陶瓷城淘一个紫砂壶回去给家里的长辈当做伴手礼了。
海南儋州旅游景点有哪些
海南儋州旅游景点如下:
1、石花水洞
位于儋州市雅星镇八一总场英岛山。石花水洞是儋州罕见的天然溶洞,距今已有约140万年,洞内有着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2、东坡书院
位于儋州市中心大道30号。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系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儋三年期间讲学会友的场所。
3、海南热带植物园
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中国热带农业大学院内。植物园有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木及园艺植物两个品种,保存有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物种,是一座园林景观优美的综合性热带植物园。
4、儋州千年古盐田
位于儋州市三都镇洋浦经济开发区盐田村半岛。儋州千年古盐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早期的日晒制盐点之一,如今依然保留完好。
5、兰洋地质温泉
位于儋州市兰洋温泉旅游度假区内。度假区内提供天然凉茶、农家粗粮等饮食,适合度假,休闲娱乐。
儋州有什么旅游景点
东坡书院:曾是苏轼贬谪到儋州时的著名讲学场所,如今这里保留着古香古色的韵味,书院内随处可见古时留下的碑文,有着浓浓是书香气息。东坡书院环境雅致,有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历史建筑,其中载酒堂曾是苏东坡父子起居和读书的场所。当年他就是在载酒堂开设学馆,讲授诗书,传播中原文化的。现在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览着许多苏东坡的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光村银滩: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光村镇北部沿海,濒临北部湾,有海南西环高铁银滩站和海南西线高速光村入口。沙滩细小银白,平坦宽广,总面积达488公顷。与光村雪茄风景小镇相距13公里;龙门激浪: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为海滨岩石山,海拔39米,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高兴30多米,宽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素称"南天第一门"。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受游人称奇;千年古盐田:位于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的千年古盐田,被辟为旅游景点。盐工们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改变过去“煮海为盐”的方法,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经暴晒制作成盐巴。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海南千年古盐田被誉为最早采用日晒的制盐场,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的古盐场;石花水洞地质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国营八一总场的英岛山下,距儋州市30公里,是目前我国成功开发的纬度最低的天然溶洞,形成于140万年前。整个景区由内景区、石林景区和热带果园观光景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集科考、观光、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观。洞内有石钟乳、石笋、卷曲石、单晶方解石花等极具观赏和科学价值的景物,其中卷曲石被专家称为“国家极品石”。水洞曲折蜿蜒,光怪陆离,五彩斑斓,在水洞轻舟漫游,犹如遨游龙宫,美不胜收。更多关于儋州有什么旅游景点,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儋州旅游景点介绍
儋州旅游景点介绍
养生之道网导读:去儋州桄榔庵旅游哪里最好玩,儋州桄榔庵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不少去儋州桄榔庵旅游的人都有这个问题,下面我就为你介绍儋州桄榔庵哪里最好玩,为你整理儋州桄榔庵旅游景点大全,以及儋州桄榔庵旅游景点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儋州旅游景点介绍
旅游景点名称:龙门激浪
龙门激浪地址: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
龙门激浪简介: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是座屹立于海岸的岩石山,最高点39米,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延绵起伏,状似万里长城一段,雄伟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高30多米,宽阔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北风掀浪,撞...
旅游景点名称:鹭鸶天堂
鹭鸶天堂地址:儋州市洛基镇屋基村
鹭鸶天堂简介:位于儋州市城北10余公里的洛基镇屋基村。村中三、四层楼高的三棵大榕树和茂林修竹之上,聚居着万只白鹭。尤其是三棵大榕树,树冠宽阔婆娑,成了它们生活的“天堂”。白鹭又称鹭鸶,属乌纲鹤鹳形目鸳科是世界上受保护的珍禽之一。白鹭栖息于屋基村已有20年的历史。每...
旅游景点名称: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南部
松涛水库简介:在儋州市区东南20公里处,跨儋州、白沙两市县,是享有“宝岛明珠”盛誉的高山天池。位于南渡江上游,始建于1958年,费时10年建成,是我国最大的土坝工程之一。高81.1米,长760米,将奔腾的南渡江水截在南洋和番加洋河谷里。库区面积达144平方公里,水...
旅游景点名称:云月湖
云月湖地址:海南省儋州市云月镇
云月湖简介:位于儋州市西南六公里处。她雾海云天山作黛,月色空明水亦悠,镜湖碧水充满着盎然绿色。这里方圆数百里,四周青山环绕,林木叠翠,山川逶迤。山脚陡斜,凹落成天然的低洼山谷大盆地,盆地荡漂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水波不惊,青山飘浮于湖面。湖畔有大片橡胶林、木麻黄林,...
旅游景点名称:中和古镇
中和古镇地址:海南省儋州中和古镇
中和古镇简介:中和镇古为儋州州治,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谪居三年于此。由于苏东坡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这里的人都很爱吟诗作对,中和镇享誉“诗对之乡”。这里古迹不少,镇东有东坡书院、桄榔庵、东坡井等,宋代建筑的古城至今尚保存有西、北两个城门,可见当时的宏伟规模。
旅游景点名称: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地址:海南省儋州市洋浦半岛盐田村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简介:洋浦开发区的新英湾区是一个天然避风的海湾,在这个海湾里,有流传千余年的古盐田和晒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它的名字叫洋浦千年古盐田。它没有天生丽质和华贵的美貌,它的美朴实而厚重,它有些神奇和神秘,千百年来它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今,它...
旅游景点名称:儋州军屯热带花果园
儋州军屯热带花果园地址:儋州市城区那大古镇中国热带农业大学院内
儋州军屯热带花果园简介:军屯热带花果园位于儋州市城北10余公里的洛基镇屋基村。距那大城2公里,占地面积5600亩,有妃子笑荔枝600亩,有300多亩水面的东湖,特种淡水养殖30亩。热带花果苗圃500亩,度假别墅20栋,配套设施完善而独特。军屯热带花果园内乡土古...
旅游景点名称:热带两院植物园
热带两院植物园地址:儋州市那大镇西郊
热带两院植物园简介:热作两院植物园位于儋州市,在镇西郊,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科学研究院内的东北角。作为中国热带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植物标本园,占地32顷,1958年建立。有40多个国家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是中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宝库,也是世界热带...
旅游景点名称:蓝洋温泉
蓝洋温泉地址:海南省儋州市蓝洋镇
蓝洋温泉简介:位于儋州市那大镇南郊12公里的.风景旎旖、山水秀丽的蓝洋温泉旅游度假区内,占地40亩,交通便利,沿西线高速公路至那大路口下,由那东公路而行,经东成镇、西联农场至那大文化路便可进入蓝洋路口。不仅有自然泉眼十几个,还有天下奇泉,两泉相近咫尺一冷一热的“冷热...
旅游景点名称:东坡井
东坡井地址:儋州市中和镇南郊桄榔庵内
东坡井简介:坡井位于桄榔庵内。其实,东坡书院虽为先生当年的讲学之所,但经后人多次修缮扩建,已不复旧观。东坡先生当年的居所桄榔庵,桄榔已经不知道何处去了。物是人非之间,只有这东坡井,依然是原有的风貌。据说当时的儋州,“饮食百物艰难”,当地黎、汉民族多饮沟渠腐水,每...
旅游景点名称: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地址: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
东坡书院简介:位于海口市西线180公里的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是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为现名。890年前,苏东坡由幼子苏过陪伴,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后人把他讲学、会...
旅游景点名称:合掌峰观音洞
合掌峰观音洞地址:海南省儋州市莲花峰上
合掌峰观音洞简介:合掌峰的“掌心”中有一天然洞天,称“观音洞”。洞深广各40米,高约100米,为雁荡山第一大洞。洞内倚崖建有楼房10层。从洞门口拾级而上,要走377级石阶,方可到达最高层的大殿。殿内供奉观音塑像和十八罗汉。此外洞中尚有“洗心”、“漱玉”、“一缕”三泉。...
旅游景点名称:蓝洋
蓝洋地址:海南省儋州市蓝洋镇
蓝洋简介:蓝洋温泉是海南较大的温泉之一,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蓝洋镇峡谷处,距儋州市12公里、海口市149公里。该温泉带该温泉带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2平方公里,有自然泉眼十几个,日自流量达2000吨以上,水温在43~84℃之间,偏硅酸及氟含量达到医疗执矿水的命...
旅游景点名称:魁星塔
魁星塔地址:儋州市中和镇
魁星塔简介:魁星塔是一座小型石塔,位于儋州市中和镇,是海南省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魁星塔建于清末,造型别致,保存完好。塔身共分七层,内部空心,每层平出短檐,首层窗为金钱形,拱门狭小不能进入。第一层后壁刻着两行字:“时光绪乙未年(公元1895年)仲月吉旦,儋州营水...
旅游景点名称:石花水洞
石花水洞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八一总场石花水洞地质公园
石花水洞简介:石花水洞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国营八一总场的英岛山下,距儋州市30公里,它由洞内景区、石林景区、热带百果园观光景区组成。三大景区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集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观。
旅游景点名称:洋浦经济特区
洋浦经济特区地址:儋州市西北角的洋浦半岛
洋浦经济特区简介:洋浦经济特区位于儋州市西北角的洋浦半岛。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经济开发区,这里集特区、保税区和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于一身,民风淳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田”。洋浦海岸线长达24公里,其新英湾是一个“国内少有、国外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洋浦...
旅游景点名称:白马井古迹
白马井古迹地址: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
白马井古迹简介:白马井古迹,海南旅游胜地。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距那大镇50多公里。白马井古迹主要景观有“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
旅游景点名称:石花水洞地质公园
石花水洞地质公园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八一总场石花水洞地质公园
石花水洞地质公园简介:石花水洞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国营八一总场的英岛山下,距儋州市30公里,它由洞内景区、石林景区、热带百果园观光景区组成。三大景区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集科学考察、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观。
旅游景点名称:古盐岛
古盐岛地址:海南儋州市洋浦半岛盐田村.
古盐岛简介:古盐岛,位于海南洋浦半岛盐田村的千年古盐田,这片古盐田有750亩,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
儋州市旅游景点
儋州市旅游景点东坡书院、松涛水库、光村银滩、叶榕海滩、石花水洞。
1、东坡书院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行幽静肃穆。
2、松涛水库
松涛水库源发自五指山流经白沙进入儋州境内,全库水面面积130平方公里,库容33.45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49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544公里,水域主要航线66.5公里,其中南丰至白沙牙叉港约39公里,南丰至松涛大坝约27.5公里。
3、光村银滩
光村银滩位于光村镇北部,距洋浦千年古盐场38公里,距龙门激浪20公里,距海口120公里。度假村沿海沙滩既平坦又宽广,沙滩长达8公里,最宽处1.7公里,最窄处有300米,总面积达488公顷。
4、叶榕海滩
沿海沙滩狭长飘逸,沙质细小银白,国家沙滩排球队曾到这里取沙用于比赛,海滩基本上是原生态状态,纤尘不染,在海防林的护佑下,这里阳光温和、波浪平缓,海水会随着阳光的照射不断变化,五彩斑斓,美丽无比。
5、鹭鸶天堂
白鹭群栖于屋基村已有多年,每年临近清明成群结队飞来,12月以后分批离去,在此生活八、九个月之久。为便于观鸟,村中修建了高达6层的观鸟楼。
中国四大书院
包括:衡阳石鼓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中,横截江流,秦然若素。“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诸葛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亮、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其状蔚为壮观。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三国时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后人建“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佑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他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元朝,继续办学。然其田于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又毁于兵火。明清时石鼓书院不断扩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修书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孔子,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之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楠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1549-1552)。又请赵大洲、皮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徐霞客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详细描述;万历四十的(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提学高世泰修葺。青年时的王船山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清世祖顺治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军事指挥所。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两试之,士风称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其中。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正雅、余廷松、林学易、易廷彦、罗瑛、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1944年7月,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被于日军焚毁。故址内还有唐、明、清碑刻多处。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诸如石鼓书院、回雁峰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2009年,石鼓书院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湖南省衡阳市石鼓书院广场举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共有4枚,分别为湖南的石鼓书院、江苏的安定书院、江西的鹅湖书院、海南的东坡书院,每枚邮票面值1.20元,由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范曾和著名画家邹玉利设计,以国画形式表现。
石鼓书院概貌
石鼓书院经过近十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貌,现在的石鼓书院主要是由禹碑亭、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朱陵洞组成。始入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此联为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史穆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最早见于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其后史乘屡有记载。衡阳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明代杨慎为禹碑作释文亦置于此。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名修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幅对联是对石鼓书院的真实写照。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位于左的为“李忠节公祠”,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与石鼓书院都没有很多联系,但是由于这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遂将其移至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湖湘学派
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
千年学府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编辑本段]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书院简介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书院的建制,古朴雅致,大方不俗。
书院学制
嵩阳书院学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教学特点:嵩阳书院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经过近千年的衡读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教学经验,其特点主要是: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名家辈出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对学生一团和气,平易近人,讲学鲜感,通俗易懂,宣道劝仪,循循善诱。学生虚来实归,皆都获益,有“如沐春风”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仅登封就中了五个。名儒景冬,就这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嵩阳书院正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声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书院珍宝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关于将军柏树龄一直是个神秘的话题。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赵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大得多,为什么被封为“第二”呢?这里有个“先入为主”的传说,动人的传说,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泼墨挥毫,赋诗赞颂,更留给人们以启示。巍巍将军柏,给嵩阳书院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浓郁的感染力。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瞻富,景观奇特名扬古今。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千年道场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以圣地之后,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这的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除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编辑本段]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佑二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