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回族人喜欢吃面食,善于经营面食业。回族人的肉食以牛、羊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和鸡为主,牛羊屠宰加工业普遍。回民出售清真食品的商店或摊贩,常在广告和招牌上画一把汤瓶壶,作为清真的标志。汤瓶壶系由阿拉伯国家传入。回民喜饮绿茶。
回族人有爱好清洁卫生的习惯。男子剃须时露上唇,以示卫生和方便。进行宗教活动前须沐浴,分大净和小净,沐浴时不用回流的水。大净用淋浴的方式,小净用一把汤瓶壶洗浴。男孩出幼时,须行割礼(割包皮)以求卫生。
回族人一般使用汉语、汉文。民间日常生活中迄今仍保留许多阿拉伯、波斯语汇,如多斯蒂(朋友),赛瓦布(施舍)、阿訇(教长),都瓦(祈福语)等。虔诚穆斯林见面互道色俩目,互祝安宁。宗教教职人员诵经通用阿拉伯语。
回族人习惯本民族内部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传统婚礼,由男女双方各两名家长代表和阿訇主持。新郎新娘到场,阿訇诵经,撒喜果。男女双方用语言明确表示同意结婚,证婚人作证,并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写一份宗教内容的婚约。男方赠给新娘聘金,多少不等,仪式而已。
常到清真寺礼拜或节日参加会礼的回民,男性一般戴黑、白色礼拜帽;女性戴黑、白色盖头,不露耳饰。
回族实行土葬深埋,不用棺木,葬礼从简,殡期不超过3天。不看风水。墓地一般选在地势较高、土层坚实的地方。各地有回民公墓。病人临危时,请阿訇为其作忏悔,提念作证言。弥留者头北脚南,面西仰卧,或头东脚西,抬高头部面西仰卧。人死后,将其脱去衣服,平放在专用的水溜子上,再用一块洁净的白布覆盖,由子女守灵。
回族除与当地汉族共度春节、仲秋等民间节日外,传统上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过开斋节、宰牲节等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现已演化为隆重的民族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是回族成年人封斋一个月后庆祝斋功完成的日子。山东省回民很重视这个节日,此日成年人要去清真寺沐浴并参加会礼。
二、回族人有哪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1、饮食方面,回族人们一般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类食草动物。他们不吃马、驴、骡子、猪、狗肉、动物血和自杀动物。尤其是猪肉。回族注意饮食卫生,淋浴和洗漱。
2、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区别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士戴白色或黑色和棕色的小圆帽。女性经常戴头巾,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女孩和新婚夫妇戴绿色,中年女性戴黑色和青色,老年女性戴白色。
3、回族我习惯于居住地建造一座“敬拜圣殿”,并在圣殿周围生活。朝拜寺庙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教”的中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干净真实”。
饮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吃牛、羊、鸡、鱼等。节假日吃“优香”“糌粑”等油炸食品。回族人非常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要在茶里加冰糖、红枣等。
关于回族分布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大分散”主要表现为全国2000多个县(市)几乎都有回族分布。这还体现在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的比例上,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回族人口占所在省区市总人口10%以上的只有两个(宁夏和青海),占1%-5%的有6个,占1%以下的有23个省区市。
同时,从回族人口占各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最高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回族人口占到了这些省区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以上。
三、回族的风俗有哪些
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回族人喜欢吃面食,善于经营面食业。回族人的肉食以牛、羊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和鸡为主,牛羊屠宰加工业普遍。
回族人有爱好清洁卫生的习惯。男子剃须时露上唇,以示卫生和方便。进行宗教活动前须沐浴,分大净和小净,沐浴时不用回流的水。
回族人一般使用汉语、汉文。民间日常生活中迄今仍保留许多阿拉伯、波斯语汇,如多斯蒂,赛瓦布、阿訇,都瓦等。
回族人习惯本民族内部通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传统婚礼,由男女双方各两名家长代表和阿訇主持。新郎新娘到场,阿訇诵经,撒喜果。
常到清真寺礼拜或节日参加会礼的回民,男性一般戴黑、白色礼拜帽;女性戴黑、白色盖头,不露耳饰。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回族风俗和回族风俗特点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