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做出的伟大贡献100字左右
袁隆平证明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带路人,对于困难的突破和正确方向的选择是何等的重要和关键。
提起袁隆平,人们本能想到的是杂交稻。袁隆平并不是第一个培育出杂交稻的人,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美国人Henry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最先培育成功杂交稻。因此,Henry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育成了“藤板5号”不育系,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提出远系杂交提升水稻产量。但是,以上这些都是处于理论和实验研究阶段。袁隆平的贡献是持续地提出了三系,二系,一系等杂交稻技术原理,并且是第一个真正成功地将杂交稻实用化,可在大田规模种植的人。因此,他是世界可大田规模化种植的杂交稻之父。中国有很多人都研究出了杂交水稻,甚至比袁隆平的种子在大田推广得更多,但他们都是采用袁隆平的技术搞出来的。袁隆平总是不断地向新的杂交方法发起冲击,总是在引领新的水稻技术,而不是躺在已有成绩上只考虑多卖种子。
在纪念袁隆平的文章中,大量出现了他“禾下乘凉梦”的说法。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回事。事实上,这说的是巨人稻品种。这个品种的培育并不完全是袁隆平做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首先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但袁隆平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袁隆平支持的另一个刚刚取得突破的是抗盐碱的“海水稻”。这种品种也不是袁隆平最先做的,中国比较早做这个的是陈日胜。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陈日胜花费了30多年坚持研究海水稻,将其单产一步步从100斤提升到300斤。但这样的产量还是难以大规模种植。
2017年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短短几年便将海水稻单产提升到过千斤,实际种植面积在2020年超过10万亩。已经接近可在大田规模化种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在检查海水稻生长情况
海水稻并不一定是用海水去种植水稻,而是指可以在高盐碱的土壤中正常生长。这对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有效扩展了耕地的面积。
还有一个突破可能不太被人们关注,就是让水稻可以去镉。工业化的过程都必然伴随环境污染,尤其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中国水稻田的金属镉污染问题比较普遍。这个品种的培育成功对中国人粮食的健康和安全可以说是善莫大焉。
从以上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袁隆平伟大贡献何在,虽然他已经是91岁的高龄,失去他对中国来说真的是非常巨大的损失。科学研究是需要很多人做出贡献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袁隆平在研究水稻。但是,袁隆平证明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带路人,对于困难的突破和正确方向的选择是何等的重要和关键。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袁隆平,甚至对他不断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失败有所微词。但他之所以被我们尊重,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其价值更为重大,就是他永远不躺在已有的成就上吃老本,而是永远在探索新的水稻技术。这种全新的探索必然遇到失败的问题。但正是他永远在坦然面对失败,所以他永远在攀登新的高峰。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或许海水稻、巨人稻、去镉稻或其他的水稻新品种会更快走上中国和世界人们的餐桌。但愿后续有人,能将他的创新精神永远留给中国人。
袁隆平的简介,短一点,100字即可。谢谢啦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袁隆平的事迹!!!要简短100字左右 最好半小时内解答!
袁隆平的事迹:一件事坚持了一辈子,到老了还奔波在一线。
1965年,袁隆平和妻子一起,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对14000多稻穗的观察和检查,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8年,袁隆平700多株不育秧苗被全部毁坏。他坚持不懈寻找了四天,终于在学校的废井里,找到了仅存的5根秧苗。
1970年,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去往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
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田间,过上了苦行僧般的试验生活。
吃喝拉撒睡,不超过方圆五里。
相关延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