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炮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花炮节的来历
花炮节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寓意,有的是为了庆祝丰收。花炮节也是在歌颂一种传统美德。那么花炮节到底是什么民族的节日呢?
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抢花炮是富禄三月三时最重要的活动,如小镇一样有着百年历史。三月三又名“上巳节”,时间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叫“元巳”。侗族在这一天要燃放花炮,所以又称花炮节。花炮是侗族三月三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应是侗族的娱乐狂欢,在侗族居住的广西、贵州交界地区更盛行。
抢炮队按传统规矩产生,以寨或以单位组队报名,队员人数10——20人,比赛时出场队员人数相等。吉时将到,队员们都在场上蹦跳、揉手、揉腿,严阵以待。待等一声炮响,把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众人的眼睛都盯着天空,铁圈将落,眼明手快的队员竞相争抢,这是一场力的角逐,智能的较量。
有的队员虚张声势,互相掩护,有的队员挤、钻、护、拦,个个使尽浑身解数。五指掌乾坤者,避实就虚,等众人上当后他忽地飞奔上前,将铁环投入对方球门的花篮里,夺取了最后胜利。抢花炮极为惊险、激烈、刺激,难怪抢花炮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节日活动更重要的是促进商业贸易,增进民族团结。花炮会上,吹芦笙、跳踩堂、对歌、演桂戏、唱彩调、斗牛、斗马、斗鸟、拉鼓等文体活动五彩缤纷,男女青年传歌择友,谈情说爱。花炮节象一条联结友邻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恋人之情的“情链”和纽带,年年岁岁都是群情沸腾的海洋。
...颁金节、摆手节、踩山节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这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在这七天中,从娃娃到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
篝火节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纠正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据满文老档)
土家摆手节
居住在湘鄂川三省交界之地的土家族,每年到了秋天,当他们把金灿灿的包谷棒挂上吊脚楼黄闪闪的稻谷装进粮仓时,一寨一寨的土家人全部聚集起来,走进摆手堂,开始了他们的盛大节日--土家摆手节。
踩山节
踩山节又称花山会,花杆会,踩山会。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流行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叙永县,兴文县,巩县,筠连县等苗族,其中以合乐的宝佤山最热闹、人数最多。举办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时间不一,重庆彭水是2012年9月2-10日。
龙船节花炮节木鼓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龙船节是苗族传统节日;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木鼓节是佤族传统节日。
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五炮。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木鼓节分为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一般在播种旱谷之前,收割旱谷之后期间举行。木鼓是佤族通天神器,相传是天神莫伟教佤族做的。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节木鼓活动的时节。于2002年确定,4月10日至12日为中国佤族木鼓节。木鼓是中华民族中的佤族所特有的鼓种。多以直径0.8米,长约2米的红毛树整木雕凿而成。佤族用它进行祭祀、报警、召集村民或进行娱乐。重点突出展示民族文化艺术和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