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植树节的来历?中国植树节来历

七月网2880

植树节的来历是什么

1、植树节的来历

植树节的来历?中国植树节来历

播种希望承载梦想-3月12日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设立,最初确定于4月5日清明节。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

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2、植树造林的好处

1.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够65人呼吸一辈子。

2.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还能吸收各种粉尘,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20-60吨.。

3.树林能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噪音的污染对人类的生活。

中国植树节来历

中国植树节来历

中国的植树节最初确定于4月5日清明节,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改为3月12日。最初是由林学家凌道扬等创议中国设植树节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农商部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每年4月5日前后)为植树节,该决议于同年7月21日获批准,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执行。自此,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植树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林业总局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扩展资料:

节日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株。

在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到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植树节来历

1、来历:

我国的植树节是3月12号。

中国古代虽有劝民植树的说bai法,但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植树节日则是现代的事。

3月12号这天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1883年,年仅只有18岁的孙中山,千里迢迢从美国檀香山带回幼苗亲手栽种的,在他的精心培育

下终于成材。孙中山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

他亲自起草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计划。

1924年,他在广州一次演讲中强调:我们防方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断植树造林,而且要造大规模的森林。此外,他还在许多著作和演讲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囯身体力行,亲自植树。

中国的植树节由林学家韩安、凌道扬等倡议设立。19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1981年夏天,四川、陕西等地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倡议,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90年3月12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4枚¨绿化祖国邮票,第一枚为“全民义务植树”。

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污染的加剧,资源的过渡开发,如果我们的家园已经干疮百孔,所以植树节的意义越发重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观念,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增加森林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2、意义:

中国设立中国植树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森林,增种树木。

每一棵大树的生长都对人类社会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国外曾有学者对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过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成群的树林能对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公顷林地与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1万亩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造价千余万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有专家预测,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约有450万个生物物种将不复存在,陆地上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人类面临严重水荒。森林的丧失更会使许多地区风速增加60%~80%,因风灾而丧生的人可达数亿。

在城市,行道树同样可对人类社会作出有益贡献。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

人口稠密缺少绿化的城市每立方米大气中有细菌3.4万个,是森林的一万倍,而城市内种植一定数量的数目后,大气含病菌量可减少约80%。“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气湿度,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使空气湿度上升的同时,亦可降低城市的温度,减缓热岛效应。

城市林带、绿篱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宽30米的林带可降低噪音6~8分贝。城市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可降低风速50%。

扩展资料:

节日成果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植树义务。截至2008年,中国大陆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株。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在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

到200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此外,中国加紧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

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