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著作有哪些
孙思邈的著作是《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其中《千金要方》是孙思邈不断积累走访下完成的,而《唐新本草》是在官府的支持下完成的。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士,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的医学成就非常高,他医学经验丰富,有虚心好学,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孙思邈主要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对于针灸技术也有很高的造诣。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
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孙思邈的著作是什么。
孙思邈的著作主要有《千金要方》、《明堂针灸图》、《唐新本草》。
《千金要方》是孙思邈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写成的著作。
《唐新本草》是在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
扩展资料:
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他特别强调医家的职业道德。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系统的论述了医德规范。
孙思邈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者。他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硝石、硫磺和炭化皂角子混合后用火点燃后能猛烈燃烧。他发明火药是在公元682年,同年他仙逝于王屋山。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
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邈有哪些著作
隋朝繁盛时期,出了一个普济众生的人,他就是孙思邈。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18岁推迟到21岁,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每次采药回来,他都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品尝: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
孙思邈20岁时(601年),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他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
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孙思邈从71岁到整整100岁时,把后三十年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等医书。
孙思邈总结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备急千金要方》等70多卷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这部医书的问世,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要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他想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因此,人们称孙思邈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