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季羡林的作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季羡林的作品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季羡林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的代表作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清塘荷韵》、《牛棚杂忆》、《佛》、《留德十年》等。
1、《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2、《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
3、《牛棚杂忆》
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4、《佛》
季羡林先生作品,书中主要是关于佛教的研究,全书具体收录了:《再谈浮屠与佛》、《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佛典中的“黑”与“白”》、《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我和佛教研究》等文章。
5、《留德十年》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季羡林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写下了很多的著作,比如《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等优秀作品。那季羡林的作品还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季羡林的著名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的作品
季羡林是现代最有名的学术研究大师,堪称是一代宗师。季羡林早年的时候留学海外,在德国深造,在这段时间他选择了学习梵文,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相互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入的研究印度文化,来比较分析中印文化的关系差别,所以他在哥廷根大学主修了印度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季羡林的努力学习之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梵文的基础语法,在他写论文的那段时间更是厚厚的《佛典》从不离身,争分夺秒的钻研学习。
综合季羡林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印度古代语言的研究,其中季羡林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等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着非常巨大的研究价值,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还有对于佛教史的研究也非常的深入,他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直接阅读原始佛教经典的学者,因此他的著作也就非常有着可信度。还有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季羡林在这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翻译了很多的吐火罗语的著作。
其次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上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等等著作都很好的传输了双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对于双方的影响。除了这些之外,季羡林的散文也非常不错,著名的比如《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记》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季羡林名言
季羡林一生专心于学术研究,不只是创作了很多的著作,也留下了不少的名言,比如这句“要将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这句话就是季老为人的写照,他为人正直,所以认为一个人虽然有些时候因为一些实事所迫或是别的原因,总是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是说出来的总归得是真的,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对于做人、学习季羡林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这么说“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就是说学习和做人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向上才能有所成就,任何的歪门邪道最后都难以攀上高峰。这样踏实做人,老实学习的人生态度也让季老最后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师,堪称是国之瑰宝。
季羡林是中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精研学术,多少困难都没有击倒他,留下了很多丰富的著作,其中包括《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大唐西域记校注》等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的作品。而且他一生出使很多国家,做过不少的讲座,有着很多的名言警句流传后世。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中,幸运的是他很小就有机会跟着老师读书识字,在6岁的时候就到了济南叔父家中,得以进到小学中学习,在课余时间季羡林还很努力的学习起了英语,等到小学毕业之后,季羡林成功考取了中学,在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古文的学习班,之后的日子季羡林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到了日本侵华的时候,济南是最先一批被侵略的,季羡林因此不得不辍学一年,在此期间,季羡林没有放下学业,反倒是写了不少的小说发表出去。季羡林在外文学习上非常有研究,考上了清华大学之后,专修德文,并且在毕业之后没两年就报名参加交换生的考试,成功前往德国学习,在此期间,季羡林接触了很多的印度当地的文字,包括梵文等,在这样漫长的学习生涯之后季羡林已经精通了很多语言,在文学、哲学等各种领域上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在二战结束之后,季羡林就回到了中国,成为了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的系主任,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之后因为精通各种语言,还曾经多次出使国外,后来在_的时候季羡林也遭到了很多的迫害,但是季羡林没有倒下,经过磨难之后的季羡林更加的沉稳大气。之后季羡林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国内外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最后在2009年季羡林大师溘然长逝。
猜你喜欢:
1.有关季羡林的优美散文随笔
2.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3.季羡林经典散文作品推荐
4.关于季羡林怀念母亲的短文章
5.关于季羡林写的母亲的短文章有哪些
6.季羡林有关植物的散文随笔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的作品有:《季羡林文集》,《清塘荷韵》,《听雨》,《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谈人生》,《母与子》,《三个小女孩》,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季羡林随想录:夜来香花开的时候》,《重返哥根廷》,《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垂钓》,《月是故乡明》,《林腊梅》,《病榻杂记》,《天竺心影》,《朗润集》。
1,《季羡林文集(套装全24册)》主要内容:这是不是表示自己又焕发了青春活力,创作力又旺盛起来了呢?我想,也不是的。我多次声明,自己不是什么文学家,也不想做文学家,只是积习难除,每有所感,便不禁技痒,拿起笔来。
所以我写东西,被动的时候居多,主动的时候较少。现在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写了这样多的东西,完全不是出自事前的计划,而是临时机遇凑巧,心血来潮。借用一个现成的说法,我的所谓文章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2,《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
3,《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季老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读者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他同时考中了北大和清华,但为何选清华而舍北大?
他本来文科成绩优秀,但入学后为何又要转学理科系?他身在外文系,为何有时对某些必修的课程不感兴趣,甚至逃课,却要到外系去蹭课?等等。总之,从季老叙述的往事中,读者依稀可以读出季老由少无大志的毛头小子一跃而成为著名学者的最初的成长岁月。
4,《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作品内容展现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2006年至2011年,《季羡林谈人生》五次出版,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讲述季羡林散文精髓中的“真情”。
5,《季羡林随想录:夜来香花开的时候》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黄昏、回忆、枸杞树、夜会(书评)、寂寞、年、兔子、母与子、红、香橼、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等诸多的精彩随笔。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关于季羡林的作品,季羡林的作品有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