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什么没有被盗
按现在的说法,乾陵是唐代帝王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挖的一座,因为历史上所明确记载的几次大规模盗墓,都没有把乾陵的地宫给挖开。
第一个大规模盗挖乾陵的,是唐末的黄巢。史载黄巢曾发40万大军来发掘乾陵,但仅仅挖了一道山沟,而没有触及真正的地宫,最后无功而返。黄巢沟今天犹存,就在神道偏西的位置——这就给人们带来一个疑问:黄巢为什么放弃明摆着的南北向神道,而偏偏跑西边开挖?当时陵寝地面建筑都存在,地宫位置显而易见,黄巢为什么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呢?
是黄巢太笨吗?好歹他也是考过进士的人,虽然落第,但总还不至于是愚笨至极的人;况且,从他遗留的几首诗看,也并非不学无术之辈,一个连长安城都打得下来的人,怎么能连乾陵的地宫在哪里都搞不清楚呢?
所以,我觉得,如果黄巢真的带那么多人来盗墓,乾陵早就被他翻个底朝天了,仅凭现存的一条黄巢沟,就断言黄巢盗错了方向、乃至乾陵没有被盗掘,是自欺欺人的说法。
若说黄巢是个失魂落魄的家伙,那么接黄巢之后前来盗墓的地方军阀温韬,可是个真正丧心病狂的盗墓专家,陕西境内的唐帝王陵,都被他一一光顾过,包括大名鼎鼎的李世民昭陵,也没有逃过,陵墓中的前朝图书,钟王笔迹,都被他一一取了上来。
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盗墓贼,据说挖乾陵时连续三日遇风雨,最后胆怯作罢。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史书写的是:“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宋欧阳修《新五代史》温韬传)。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嵯峨山,暴掠雍州诸县,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而且,温韬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个同伙:“泾阳镇将侯莫威,前与温韬同剽唐氏诸陵,大贮瑰异之物。“(宋薛居正《旧五代史》)
正史的记载是“悉发掘之”或“发之殆遍”,这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以温韬这样的有经验的惯盗,发掘时遇见什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他怎么会就此罢休呢?
无论是史书的记载,还是按实际情况的推想,乾陵都在劫难逃。
令人惊奇的是,通往乾陵地宫的墓道,1957年却被几个开山取石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经过考古勘探,墓道、地宫金刚门保持完好,没有被盗的迹象。由此,乾陵未被盗掘、墓室里有几百吨重的宝贝等说法甚嚣尘上。当然,这些说法都是猜测,乾陵地下是否已经空空如也,目前谁也拿不出肯定的答案。
乾陵到底被盗没被盗,为什么没有被盗呢
通常历史家认为没有被盗过,但是经过最新的考古认为:可能被盗过。
参加一代女皇武则天陵墓———乾陵全部探测工作的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治天,日前回到南京,讲述了探测的一些幕后新闻,认为此墓可能已被盗过。
这次由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和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联合对乾陵陵墓进行的探测研究,是从4月下旬开始的。探测采用精密磁测(GPM)技术,共完成乾陵南脉东坡、乾陵北坡、乾陵南脉西坡三片,计1.38万平方米的探测。主要结果有:基本探明了乾陵墓道入口、墓道建筑的宽度和长度,发现墓室范围内曾有两处发生过局部坍塌。
张治天说,乾陵周围山岭宏伟,气度不凡。但是,实测下来,武则天墓葬规模几乎只相当于一般小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不可比。武则天的孙子章怀太子的墓道长度在百米以上,孙女的墓道长度也在80米以上,而她的墓道长度仅63米。其中,有28米探测数据表明与当时墓葬中所设天井、侧室有关,就此可判定确系武墓。当年农民开山凿石时发现该墓,考古部门揭开顶部看到整条巨石还有铁钉浇铸,认为未遭盗劫。此次,张治天探测发现,武墓墓道入口靠山体西侧的建筑边界,比东侧约长4米。这是因为依山而凿所致,还是后来人为造成的坍塌?这个问题对判别武墓是否被盗非常重要。再则,63米墓道后方为墓室。而现探测表明,在墓道尾部紧邻现存乾陵墓室处有明显的两条塌陷,分别长15米、宽3米左右。在少雨的陕西和表面覆盖不够厚的地方,除由于建筑物本身不均匀而致墓室淤蚀坍塌外,一般应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可能由于大量盗洞集中造成坍塌。因此,张治天说,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武墓未被盗和被毁,恐怕要打个问号。
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不会被盗
乾陵为何没有被盗,民间传说更可谓神乎其神。有说从史书记载温韬盗墓至乾陵“风雨大作,未觉”推测,有“天神”守护,并非无人动盗墓之念。但据专家试探勘察证明了此墓未被盗过,这与墓结构的复杂严谨有很大关系,如在隧道内中部的边沿之处上部有石条封堵,并用铁细腰栓板和铁栓棍上下左右牵拉,空隙用锡铁灌注。此外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乾陵不仅蕴藏着历史宝藏,而且还笼罩着世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光环”。
据报载,1971年7月26日4时30分,美国阿波罗号发射成功,飞船达到二级宇宙速度,进入奔月轨道。当宇航员爱德宁在宇宙飞船上俯视中国大地时,突然发现中国长城的南方即北纬34°,东经107°11′有九个一字排开的小黑点,其中位于最西边的黑点最为显著。他认定这是新式武器的装置点,便立即进行了拍照并向五角大楼和总统尼克松汇报。
1981年,中美已经建交,爱德宁成了第一批来中国的美国旅游者,他提出要到九个黑点的所在地看一看,中国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把他送到渭北那九个黑点所在地,这里根本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有20多座汉唐帝王陵墓排列着,最西面的黑点正是乾陵。这一插曲凭添了乾陵的几许神秘。
乾陵墓室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
正如一直从事陵墓保护管理工作的、陕西省常山县唐东陵研究室主任徐广源老师所说:“国家规定,不经过国家批准,任何团体或者个人不能开掘帝王陵墓;即使陵墓以前曾被盗墓,如果有关考古单位想对该陵墓进行清理工作,也要经过国家的批准。”
那为什么乾陵作为一个从未被盗过的陵墓却引起了挖掘与不挖掘的争论呢?这与乾陵自身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近年来,地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抢救性开挖乾陵”,以防止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乾陵这座古墓,已经成为公众和全国媒体趋之若鹜的新焦点,有关它的传闻和报道也是接连不断,它已被公众列入“议事日程”和关注的对象。
据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介绍,这是因为乾陵的墓室建在石灰岩质的山中,由于雨水较多,内部肯定会有岩溶现象,所以肯定墓室内部会有积水,至于多少,对文物又会造成多大影响还不得而知。现在,有关专家正在做地震对山体的影响等一系列复杂的实验。
由陕西省各学科权威人士共同完成的《乾陵地区地质、水文、地震情况专题报告》也已送到上级部门。而且这个报告只是整个考古工作中最初步的工作,从这报告中根本推断不出目前地下文物所处的准确环境,因而对于是否发掘乾陵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刘处长说:我们地方上,对乾陵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只停留在科研的阶段,也就是只是考察勘测古迹,远未到达发掘的阶段。可见外界的“即将被发掘”或“正在发掘”的消息纯属不实之辞。
中国工程院研究室的王元晶告诉记者,在2000年下半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工程院曾先后两次组织院士、专家对乾陵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讨论,提出了“关于乾陵地区水文地质和地震现状不危及唐乾陵的咨询意见”。
咨询意见认为,乾陵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会对乾陵造成威胁;为防止地震灾害而抢救性开挖乾陵的理由不充分;目前我国尚缺乏有效地保存大面积出土文物的技术,国外也没有同类先进保护技术可资借鉴。因此,开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为了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开挖为宜。
唐墓中可能会出现不少名人真迹
陕西省文物局科教处的刘处长告诉我们:考古是一种责任,一切要“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她说:“隶属于文物部门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古墓的发掘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如寻宝一般,发现宝藏就会迫不急待地挖出来。考古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责任,它是以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宗旨,以‘不主动发掘的方针’为工作原则。”目前,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能否达到有效保护文物所需的程度,是决定发掘工作是否开展,何时开展的又一重要因素。以乾陵为例,在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对乾陵中的文物保护存在哪些棘手的难题呢?
据刘处长及乾陵博物馆的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有机质的保护问题。因为墓穴中是真空环境,如果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是比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而如果发掘,有机质是最易被氧化的。据历史学家推断,唐墓中大多有很多相当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丝绸,尤其乾陵中纸质的名人字画会有相当一部分,而且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少至今从未面世过的名人真迹和解读这段历史中众多谜团的文献,展示当时真实风貌的丝绸制品及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尸体。倘若在发掘时没有百分之百完好并长期保存的把握,这些文物一旦受损,那将成为无法弥补的过失。所以对有机质的保护是最令专家头痛的难题。但刘处长还向记者透露一种决定发掘的可能,就是从抢救文物的宗旨出发,一旦专家经勘察发现,目前地下的各种环境已对文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坏,而必须将现存文物抢救出来时,那就会立即开挖。据目前现状推测:是否发掘的决定将在近3至5年中得出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考古科学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即使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基点上,人类依然要受许多保护、发掘技术的限制,人们得时时提防着那些古老的诱惑……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开采对于这些珍贵的古代遗产来说才是最能将其得以妥善保护的方式,全人类期待那样一个高科技考古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