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画家和牧童(课文画家和牧童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月网3760

画家和牧童你最想称赞谁为什么

《画家和牧童》可以称赞的人是牧童,因为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

画家和牧童(课文画家和牧童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画家和牧童》告诉我们的道理

《画家和牧童》这篇文章,讲的是唐朝著名大画家戴嵩和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牧童指出了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这个故事说明了,实践出真,没有实践只凭想像就易犯猎。实践出真,没有实践只凭想像就易犯猎。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采取对比的手法进教学,将围观人与牧童的语言、围观人与戴嵩的态度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到戴嵩的虚心与小牧童的勇敢。

课文画家和牧童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

赞扬了画家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

《画家和牧童》是杨学良根据《书戴嵩画牛》改写的一篇短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画家和牧童》课文原文,希望有所帮助!

画家和牧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牧童指着画上的`牛,说:“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夹在后腿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躯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时期,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谨慎的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牧童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让人回味无穷。课文通过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决定不给学生讲述空泛的道理,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学习课文。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采用自由体会读、范读、评价读、创造表演读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自悟自得。让学生在体会主人公优秀品质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和启迪,懂得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