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山中杂诗吴均 吴均的《山中杂诗》赏析

七月网5160

吴均的《山中杂诗》赏析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吴均 吴均的《山中杂诗》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

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日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吴均的山中杂诗写作背景是什么

1、背景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2、原文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注释

①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烟:指山里面的雾气。

③竹中:竹林丛中。

④窥(kuī):从缝隙中看。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4、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时人仿效而作,称为“吴均体”。[1]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尚有其他史学著作。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山中杂诗吴均是什么朝代的

吴均(469~520)南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