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名字的由来,又怎样的历史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开凿于秦代,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便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湘漓二水。运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
桂林的灵渠有什么历史
您好!
灵渠,古名秦凿渠,灵渠、陡河,近代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秦代修建的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一条人工运河。分南北二渠,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可经珠江达南海。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凿渠修渠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刘安《准南子?人间训》)发动了统一百越之战。向岭南推进的秦军遇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三年不解甲弛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同上)也就是说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兵、民夫开凿灵渠,经过五年努力,至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粮道修通,秦军迅速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并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在秦统一前,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已形成了一个内河水道网,而南方珠江水系尚未沟通。灵渠的出现正如棋眼一样,使大半个中国的水道全盘皆活。作为水运枢纽,保障了全国统一、边疆安定,对两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馕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清?陈元龙《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在民国27年(1938年)湘桂铁路修通之前,灵渠都是南北运输大动脉,日过帆船上百艘。
如想了解更多,请HI我!
灵渠的修建历史和构造是怎样的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军南征岭南。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命史禄于公元前223~前214年修筑灵渠。灵渠长达34公里,沟通了湘漓二水,联系着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后来又经东汉的马援、唐代的李渤和鱼孟威的精心维修,灵渠的工程体系得以完成。灵渠的分水工程坐落于兴安城东3里的分水塘(镁潭)中,由铧嘴和大小天平石堤构成。铧嘴高约6米,长74米,宽23.4米,形似犁铧,把湘江水一劈为二,其上有一座亭子,称为分水亭。大小天平石堤紧接着铧嘴的尾端,其北侧是大天平,长达380米,南为小天平,长120米,大小天平组成了人字形,增加了水坝的抗压力。天平的斜坡部分以松木打桩,用长条石直插砌坝,称作“鱼鳞石”。坝的顶部铺以巨石,巨石间开凿有斧状的石穴,灌有铁锭卡牢。大小天平略低于湘江的两岸,从而可以使洪水能漫越堤的顶部,排人湘江的故道。它不仅是分水坝,能拦河蓄水人渠,亦是滚水埂,能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保证渠内的流量处于安全的界限,不至于威胁到渠的安全。灵渠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砌筑有半圆形的陡堤,用来提高水位,使船只能够通行无阻。这是船闸的原始形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灵渠沿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设计之精巧,令人赞叹,至今仍是兴安重要的灌溉河道,灵渠渠中流缓水清,水光激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