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简介 乔家大院真实历史背景
1、乔家大院简介,乔家大院真实历史背景:乔家大院(QiaoFamilyCourtyard):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文物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
3、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立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
4、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乔家大院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
5、2019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给予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取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处理。8月21日,乔家大院闭馆十天重新开馆:门票降价、景区内大部分商业店铺被拆除。
6、2020年1月24日下午,乔家大院景区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决定自1月25日起乔家大院景区暂停运营,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7、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是近代史上的晋商巨族,乔家大院向世人展示了当年叱咤商界的富有,因其家底殷实,收藏着很多珍品,其中有四件珍宝是乔家大院的镇宅之宝。
【大吉大利的吉祥物——犀牛望月镜】
在乔家的三号院有一面犀牛望月镜,高两米重一吨,采用木质最坚硬的珍稀铁梨木雕刻而成,上面是直径一米的镜子,代表圆月;中间浮雕祥云图案如彩云烘月,底座是犀牛,回顾上瞥望明月。
犀牛”的谐音是喜牛”,是大吉大利,喜从天降的吉祥物。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犀牛望月镜不仅是乔家生财镇宅之宝,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最早的监控设备——万人球】
乔家大院有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球,据说是从美国进口的,乔家在安装它的时候还加入了中国元素,用红丝线制成的穗子装饰了一下,让它看起来不像是舶来品,更像一个中式宫灯。
这个灯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监控设备,乔家会客时,只需瞅一眼房上的水银球,就可以将屋内角角落落的人都能监视到,只是人的影像在球上按一定比例缩小了而已,因此也被称为万人灯”,这是当时极罕见之物,是用来防止商业间谍的神器。
【30万两银子买的灯——九龙灯】
九龙灯为红木材质,设计精巧,共有3层。上层由4条龙托起葫芦形挂钮,龙首高昂,龙身盘曲;中层为八棱八面形灯身,其中四面是玻璃风景画,四面是水银玻璃;下层是5条龙,其中4条龙首向上,龙身呈卍”字形,能转动伸屈,配有灯台和蜡签;另有一条龙首向下,能四面转动,龙身盘于主轴。
这两盏灯大有来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吃顿热饭都是问题,逃到西安才缓过来。当时乔家捐赠30万两银子给慈禧,慈禧为表达感谢,便赏赐了这两盏九龙灯。
九龙灯整个灯重达71斤,将豪华、繁琐、实用、美观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是木雕工艺精品中的精品。经考证,目前还未发现有类似的第三件九龙灯,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乔致庸捡的大”漏——九龙屏风】
八国联军侵华,皇宫的不少好东西流到外国,也有不少流落民间,据说九龙屏风就是其中的大件之一。九龙屏风雍容大气,镶嵌九条玉龙,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与花梨木浑然一体,另外还雕刻有72条小龙,整个屏风共81条龙。
古人认为九”是天的象征,用九五至尊”来称呼帝王,加上龙是皇室专用图案,所以此屏风极有可能来自宫廷,机缘巧合之下由乔致庸出巨资购买,抬到了乔家大院。
这样的大件如何流落民间没有记载,能完好的等到乔致庸捡到此大”漏,也不失为中国珍宝的保存做出了贡献。
乔家大院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
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
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奇离古怪,被称为“神树”。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衔灵芝的鹿等。
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
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
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
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
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
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
1985年,祁县人民政府利用这所古老的宅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1986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12月8日开始申报5A级景区。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入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
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
乔家大院创始人乔贵发。清乾隆六年,乔贵发为做生意走西口。在包头一带做小买卖,刚出去的时候乔贵发和秦姓同乡开了一个商铺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及零星杂货。
两个人同心协力,苦心经营,加上为人处世好生意就慢慢起家啦。当时并没有字号,两人就为这商铺起名为‘’广盛公‘’,这是乔家第一个有名称的商号。
乾隆后期,两人把商号改为‘’复盛公‘’。当时包头就是个农村,是内蒙古地区和中原汉族地区交界的地方,当时包头的商会很大,这里地方势力最强的就是乔家。
买卖越来越发达,财力越来越雄厚。后来繁衍出许多子公司,最多时14家,但许多东家,秦家抽大烟,逐渐撤资都被乔家买断,渐渐成为乔家独门生意。
而将家族生意乃至票号生意发扬光大的,正是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
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的历史故事是什么呢
乔家大院人看《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地理位置:祈县乔家堡门票价格:35元/人停车价格:10元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由于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据说,大院当年还向摄制组收取了8万元的占地费,现在看来收得还是少了一点。山西多大院,一方面显示了山西多地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晋商乡土观念的深厚:有钱就买房子置地。从外观上看,乔家大院是真正属于那种平常所讲的深宅大院的。高3丈有余的院墙,把院子围成了砖木结构的城堡,在周围民宅的包围中显得很孤单。走进大门,才发现门里套门、院里套院,6个大院里分布着20个小院,共313间平房,好像迷宫。西南角的眺阁是全院的最高点,站在这里统览全院落,会发现整个大院的布局呈双“喜”字图案。再仔细看,斗拱、飞檐形态各具,就连屋顶上的138个烟囱也无一雷同。走进院落,砖雕、石雕和木雕赏心悦目。可以说乔家大院的每一处雕塑都是一个故事。
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距太原64公里,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世象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在原山西省晋中清末民国初年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在中堂”旧居院落建起来的,这是一处反映民族风俗的民俗博物馆。这里馆藏文物甚多,反映了晋中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从人的出生到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馆内得到表现。
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院落建筑构思精巧,平面为“双喜”字形。宅院古朴、大方、为传统中式结构。宅院周围,高墙围拢,达十几米。上有女墙垛口,房顶上多达140余个烟囱,形制各异、无一雷同。院内斗拱飞檐、木砖石雕刻精美大方、典雅美观,是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作品。这一院落,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是我国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博物馆内,馆藏文物达1110件,仅古字画一项就达500件,而且为唐、五代、宋、元、明、清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名作,多属珍品。
1990年代初,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此拍摄,从此乔家大院开始名闻遐迩。
高高的院墙,威严的高墙垛口,熟悉的老房子,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千回百转的唢呐声一声声击进人心深处。2月15日晚,被誉为2006央视情感大戏的《乔家大院》在CCTV—1正式开播。今年过年回到祁县老家时,父亲和叔父们一再跟我念叨,在中堂都拍成电视剧了,过了年就能看了。在他们心中,惦记这部电视剧已经不止一天两天了。我幼时居住的村子距离乔家堡不足3里远,老家人对乔家大院都有一种特殊的、说不清楚的感情。“乔家大院”这个称谓在他们心中远不如它的原宅名“在中堂”响亮。
在我记忆中,乔家堡“在中堂”一直是儿时伙伴们谈话中经常出现的东西。听说院落的整体布局就像结婚时贴的红喜字,曾经一段时间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到一个特别高的地方看“喜院子”。那时去乔家大院参观并不花钱,只是因为我们年纪太小,而大人们又因为农忙没有时间带我们去,而且那个时候在中堂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所破旧的老房子,没有啥看头。
所以幼时在中堂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却始终都没有去过乔家堡。母亲说,很久以前乔家大院曾经是县里党校的所在地,二舅当年在那里上党课,在乔家大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母亲们常结伴去看二舅,在中堂可以随便进出。在她们的眼中,那里除了旧房子什么都没有。
又过了几年,在中堂挂上了祁县民俗博物馆的牌子,那时乔家大院依旧很破旧,但如果进去参观,仍然需要买门票。虽然我有了机会能经常去乔家堡,但每次也只是在乔家大院的高墙和大门外转悠,想象乔家曾有的风光。至今我还记得乔家大院大门外的墙上的砖雕百寿图。附近居民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是“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后来我上了小学,听说有人在乔家大院拍电影,而且有很多有名的大明星,我几次与伙伴们骑自行车前去看热闹,每次在院门口只能见到一群穿着军大衣扛着机器的人进进出出,却一直都没见过所说的大明星。后来电影放映了,才知道当时拍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听说当时这电影还很有名气,但在我们那里却是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倒是电影里那句“大院点灯!二院点灯!”的台词,一度成为我们在学校大声喊叫的内容。
当时在村子里还有过这样的传言,电影剧组在乔家大院拍雪景的时候,他们买来了一卡车的化肥,然后把院子里和房顶上都撒满了化肥充当雪,人踩上去都“咯吱咯吱”响。等电影拍完后,乔家堡去乔家大院打扫卫生的村民,都分到了一两袋化肥。尽管这件事无从考证,这个话题却在乔家堡周围的村子里流传了许久,一时间乔家堡的村民便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去扫墓。在返回的路上,我们拐到乔家堡参观,等了多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尽管当时的乔家大院依然很破旧,但那时的我们却依旧兴致勃勃,认真地听着讲解员关于乔家历史的讲述。多年后,当乔家大院已经修缮一新,成为中国历史遗产时,我陪朋友重游乔家大院时却再也没有那种亲切的感觉。
再后来我上了中学、上了大学,很少有机会再去乔家大院。但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我却都能到乔家堡满足一回,这一天是乔家堡赶集的日子,应同学的邀请,我每年都能到乔家大院重温我幼时的梦想。也经常能在大院外看到穿着军大衣或者摄影马甲的人们扛着机器在大院进进出出。
过不多久,就又能听说什么什么电影电视剧又在乔家大院开拍了,但再没有当年类似化肥的传说,大家的目光已经都集中到了乔家堡村民修建的厕所上。大家都说,乔家堡人家里修个厕所都能赚钱,光靠厕所,一年啥都不干也能当个万元户。
关于乔家人的事情,小时候听说过不少,但真正可以相信的内容却并不多。我只知道乔家是从卖豆腐发家的,买卖曾经做遍了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后来乔家人都搬走了,也不知道是去了台湾还是去了国外,关于乔家乔致庸的故事,现在许多乔家堡的村民也不甚了解。
《乔家大院》开播了,说的是家乡的老人、家乡的旧事,拍的是家乡的天空和家乡的老房子,我心里还是有些得意的。这虽然不是乔家大院第一次上荧幕,但以前它总是作为一个故事的容器,用苍凉的外表盛放别人的故事,它终于可以歇下来,回忆一下自己主人曲折多难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