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神数-解签
1、图片参考:l.yimg/f/iugc/rte/*** iley_35 68得水地比卦卦象上坎下坤亲善帮助比试快乐之貌内卦土克外卦水显示本身的能力很好人也聪明所以若求转工必可顺利成事若是有人介绍或推荐的工作去面试的话更是能如鱼得水相谈甚欢所以就如签诗所言<向前行吧何须疑虑>图片参考:l.yimg/f/iugc/rte/*** iley_35 2009-06-29 23:29:37补充:可以正合卦象
2、舟离古渡月离云,人出潼关好问津;且向前行去求住,何须疑虑两三心。解:舟离古度月离云:船已经离开河岸,月亮与云已经分开。你已经辞职了。人出潼关好问津:人离开原本居住的地方,找机会。离开家乡到外地打拼。且向前行去求住:就下定决心要走,就去找工作。去找工作吧!!!何须疑虑两三心:何必怀疑三心两意还要回去呢?不要怀疑了 2009-06-30 02:43:51补充:舟离古渡月离云,人出潼关好问津;且向前行去求住,何须疑虑两三心。解:舟离古度月离云:船已经离开河岸,月亮与云已经分开。你已经辞职了。人出潼关好问津:人离开原本居住的地方,找机会。离开家乡到外地打拼。且向前行去求住:就下定决心要走,就去找工作。去找工作吧!!!何须疑虑两三心:何必怀疑三心两意还要回去呢?不要怀疑了
二、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自古到今,用兵征战,运用智慧或韬略的精彩战例不计其数,但达到艺术用兵者无几人。在中国历史上能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有秦之蒙恬、汉之韩信、李广,唐之李靖、宋之太祖,再往后还有成吉思汗,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高手。而在这屈指可数的兵家奇才中,能达到艺术用兵的更是难能可贵,诸葛亮就是极为突出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我国古历代将帅中知名度最高,最为令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智慧的化身。他不仅以能征善战而著名,更以智慧高超、谋略过人而被世人传颂。诸葛亮是一位智将、仁将、儒将、名将。他一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谋略家。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玄避乱荆州。“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总摄全国的军、政、财,大小事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不仅在进攻上出色的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精髓,更在退兵方面上演了绝世的用兵艺术。
中国兵法中极讲究用兵之道,而在各种用兵之法中,又独尊“计”、“谋”、“算”。《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沉于无算乎!吾以次观之,胜负见矣。”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庙算”是指在庙堂上做出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战前就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在这方面诸葛亮做的就尤为出色。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曹操差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命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军来而不敌,只待粮草。看南面火起,便纵兵焚其粮草。命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见南面火起,便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又命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命令赵云为前部不赢只输,甚至还吩咐主公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自己却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并命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
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自信,就只等着夏侯敦率领于禁、李典等十万曹兵自己往包围圈里钻了,最后曹兵直落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诗赞叹这一战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1可见这一战对历史的发展具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从而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庙堂高算,决胜于千里之外。
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立刻认识到曹兵会再次杀来,便乘胜利之势,再次巧妙部署,这才上演了二次火烧曹军的好戏。正如《太公兵法》中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时机,要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胆决断。正所谓“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三国演义》第四十回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更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为前锋杀奔新野。面对如此严峻形式诸葛亮并不慌张,他先教关羽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埋伏。用装满沙土的布袋遏住白河之水,只戴下流人喊马嘶,便放水淹之,并顺水杀下来接应。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此处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唤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先于城内人家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来日黄昏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便可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樊城。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一见曹军到,红旗军走在左,青旗军走在右。他心疑必不敢追。只要看到城中火起,便可追杀败兵,然后却来白河上流接应。
诸葛亮如此布置,意义何在?其意义就在于诓敌入郭,三面攻城,而独放东门。城中火起,城外阻击,一举歼灭。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曹仁领兵到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是夜火起之时,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曹仁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刚刚脱离火海,身后又有追杀,先逢赵云引军赶来混战,又遇糜芳、刘封引军截杀。到四更时分奔至白河边,却又撞着关羽在上流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曹军人马溺死者极多。最后再遇张飞时,已兵将无几也。
一条计策,从头至尾,天衣无缝,安排之周密,简直无懈可击。而诸葛亮最为绝妙之处却是连续两次使用火攻,恐怕其高人一筹之处也就在于此了。两次用火,两烧曹军,一连串的埋伏,一连串的阻击。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布置的何等周详。这两烧曹兵,不仅表现出他高超的用兵能力,更表现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所拥有的出众的战事预见能力。而在他的“庙堂神算”中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智算华容道”了。
这智算华容道一段可谓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段,在第五十回中面对赤壁之战即将结束,曹军败退,孙刘两家各自抢占胜利战果之时,孔明妙算华容道。孔明派赵云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戴曹操来时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又唤张飞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来日雨过,曹操必然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
诸葛亮安排了一圈,却全然不睬关羽,实际是在激他。因为诸葛亮深知此役无论是子龙伏兵乌林,还是翼德隐兵葫芦谷口都只是为曹操兵败华容做个铺垫,而此役真正的主角正是关羽。待云长请战时,诸葛亮才步入正题,“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他知云长会问,便道出曹操与云长的旧恩。“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此语一激,果然奏效,云长当即立了军令状。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投华容道埋伏去了。刘备深知关羽性情,只恐端的放了。而此时诸葛亮才倒出此中玄机,“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正像《太公兵法》中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的决策。在这里,诸葛亮不仅预见到了曹操兵败的必然,更预测到了曹操必走华容道这一事实。可曹操又不能就此殒命,因为刚刚统一的北方还不稳定,曹操一死,必然引发又一场北方大动乱,百姓又要遭受战争之苦。这与我国现代史中著名的“西安事变”相似,当时全国虽是形式上的统一,却毕竟是统一的。当时若除掉了蒋介石,国民党内部必然分裂,一场全国动乱不可避免,百姓就会遭受大规模战争之苦。而在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能有如此大局眼光的人物,不可不谓之高人也。既然不能除掉曹操,何不让关羽卖个人情?既挽救了北方的百姓,又制住了傲慢的关羽(因关羽立了军令状),诸葛亮庙堂之算可谓妙到了极点。
中国兵法还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也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诸葛亮一生的用兵,对兵法的诠释更是达到了完美。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诸葛亮第七次擒孟获之役中,孟获请来乌戈国主的三万藤甲军助阵。“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面对如此现状,诸葛亮深为苦恼。他必须想出办法战胜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火攻。因此,诸葛亮特意选择了地形,以期诱敌深入,完成攻势。他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车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处,遍观地理。山险岭峻之处,车不能行,孔明弃车步行。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光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为盘蛇谷。出谷则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遂回旧路,吩咐马岱备黑油柜车十辆,竹竿千条,柜内之物,如此如此。率兵把住谷两头,依法而行。吩咐赵云去三江大路口守把。吩咐魏延引兵去桃花渡口下寨,如蛮兵渡水来敌,便弃寨望白旗处而走。限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
诸葛亮为了引藤甲兵入盘蛇谷,可谓用心良苦。首先是让魏延连输十五阵,连弃七个寨栅,甚至命令说少输一阵都休来见我。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呢?实际上还是担心蛮兵不上当。事实正如他所料,孟获与乌戈国主对他的埋伏很有提防。他们曾商量好“但见山谷之中,林木多处,不可轻进。”交战的初期也正是如此,蛮兵“于路但见林木茂盛之处,便不敢进。”但当他们连胜了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时,以为“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这才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进入了早已为他们设下的包围圈。“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乌戈国主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赶。将出谷口,不见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忽见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此役虽有些悲惨,但却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用兵能力。他总能想你所想,料你所料,这的确是旁人所不及的。他的计谋并不是简单的诱敌深入、设下埋伏,而是一套连环的计策,将敌人诱致自己理想的地形中,一举歼灭。
中国兵法除了强调地形,还强调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即以我之实,攻彼之虚。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中,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用兵的法则就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善于发现、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做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抓住敌人之虚,佯攻偷袭”的好戏。当时诸葛亮正愁陈仓不可轻进,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陈仓城中大将郝昭病重。”孔明曰:“大事成矣。”遂唤魏延、姜维二人领五千兵,星夜直奔陈仓城下;如见火起,并力攻城。二人俱未深信,又来告曰:“何日可行?”孔明曰:“三日都要完备;不须辞我,即便起行。”随即又唤关兴、张苞附耳低言二人也受计而去。实际上郝昭病重,陈仓防御松懈这一事实,并不只有诸葛亮看到,魏军中郭淮也十分焦急,他令大将张郃星速前往救援。所以说这已成了一场比速度之战。当郝昭正呻吟之时,蜀军已攻至城下。时各门火起,城中大乱,昭听知惊死。蜀兵一拥入城。魏延、姜维领兵到陈仓城下时,并不见一面旗号,又无打更之人。二人惊疑,不敢攻城。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只见一人纶巾羽扇,鹤氅道袍,大叫曰:“汝二人来的迟了!”二人视之,乃孔明也。孔明谓二人曰:“吾打探得郝昭病重,吾令汝三日内领兵取城,此乃稳众人之心也。吾却令关兴、张苞,只推点军,暗出汉中。吾即藏于军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彼不能调兵。吾早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兵无主将,必自乱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正谓此也。”
在此役中,诸葛亮完美的运用了以实击虚的战术。他先声明派魏延、姜维三日内准备好军马进攻陈仓,而实际上这只是虚晃一抢、麻痹敌人,让陈仓城守将以为还有至少三天可以准备。诸葛亮却随关兴、张苞军中,暗出汉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敌军来不急调兵。诸葛亮用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集中兵力攻击毫无准备的分散之敌,以我之实,攻彼之虚,真正将兵法灵活运用在了战争之中。
驱得胜之师,决战千里之外,古来将领多有之。但退兵之师,得以全军而返者,古今少有也。正所谓进兵难,退兵更难。进兵时气势正旺,退兵时总不免失落。行军未果,半途而归,既有自军失去斗志之危,又有敌军乘势掩杀之险。故退兵时对军队调度的得力与否,也是评价一个军事指挥者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吃到败仗,甚至全军覆没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战国中期孙膑“围魏救赵”,惊得庞涓引军回救,途中遭齐军伏击,“与齐战於桂陵”,几乎全军被歼。一代霸王项羽也遭到同样的结局,“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就在项羽东归时,“汉王乃追项王至垓下。”只落得一代英雄兵败身亡。可见,退兵并非易事,指挥不当,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从此也便失去重整旗鼓的机会。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在这方面则是做的最为杰出的一位。他不仅在退兵中将兵法完美的运用,而且还使退兵之术升华为用兵的艺术。
诸葛亮第一次退兵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当时街亭已失,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也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而魏军则有司马懿统帅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众官闻讯,尽皆失色,唯独孔明镇定自若。他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而魏军至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司马懿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一童子,手捧宝剑;右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司马懿见状命令军队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诸葛亮此次用兵,看似冒险,实际上也是非常细心谨慎的。他早已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不善用险之事实,并抓住司马懿多疑心理,空城弹琴,以静制动。正如《孙子兵法》中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使司马懿疑其有伏兵,不敢冒入。此番“空城计”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空城计”都不尽相同,可以说孔明版的“空城计”,真正为世人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神奇和奥妙。如果说“空城计”是对中国兵法的巧妙运用,那么“减兵添灶”之退兵法则是对中国兵法的艺术再现。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孔明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苟安好酒怠慢,违限十日。孔明令武士杖其八十而放之。苟安心中怀恨,投降魏军。司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苟安允诺,径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入内奏帝,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
孙膑擒庞涓,用的是添兵减灶之法。但诸葛亮并没有简单的模仿,而是使用相反的方式,用减兵添灶之法,骗过司马懿,得以全军退回到汉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纵观他初出茅庐后指挥的战例,如初用兵便两烧曹兵,赤壁鏖战中神奇借东风。妙算华容道,计取荆州城。取西川,建蜀汉。七擒七纵蛮王孟获,盘蛇谷火烧藤甲兵。南征北战,六出岐山,百十战役,奇计连篇。既有出奇制胜,又有诱敌伏击;既有连环进攻,又有奇妙退兵;既有兵法的标准模板,又有战术的灵活运用。他那高超的用兵技巧,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无不表现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超人天赋,诸葛亮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其战例无一不是军事艺术的杰作,值得后人好好总结和研究。
详见http://ny-edu.net/dispbbs.asp?boardid=26&id=828&page=1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三、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是中国赫赫有名的鬼谷子学派的传人,智谋极高,该学派传人如张良、范蠡等,既明白功成身退之理,也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诸葛亮26岁时就自比管仲、乐毅,而管仲、乐毅都是王佐之才,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就为只有三千人马的刘备作出了三国鼎立及一统天下的战略战术谋划——《隆中对》,历史验证了《隆中对》在此后数十年间惊人的准确,三国鼎立后因为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及其子阿斗无能又听信谗言,导致一统天下之志未能实现。
诸葛亮虽为将相,然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且品格高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民间拥有崇高的地位,他甚至超过了一些开国帝王,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生留下的传奇故事很多,其病前死后还能将兵马粮草全部撤回,将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至今未见其真坟,其死令人生疑,诸葛亮当时到底有没有死已成为千古之迷。根据流传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处境和智慧推算,诸葛亮当时并未病死五丈原,但情势不得已他只好以死为计,金蝉脱壳,功成归隐。诸葛亮预知天意已定——三国归晋,人力已无力回天。既然无力回天,不如及早抽身,功成身退,保全身后的名节,但明退显然是不行的,因要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及托孤时的尽节以死的诺言,唯有选择(假)死而后已,才能两全,诸葛亮功成身退归隐,其金蝉脱壳之计用得绝妙,以致当世无人能破,留下千古之迷。诸葛亮以死尽节,保全了身后的名节千古流芳。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当世无双。表现在:
1、《三国演义》198页,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亮应以《隆中对》,“只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芦,已知三分天下”。孔明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此处为诸葛亮出山之时不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国终归晋,自己是不得已才出茅庐,并已提前安排了归隐之事)
2、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个月以后的特殊反常的东南风天气及自己脱离虎口的日期。《三国演义》235页,孔明曰:“亮虽虎口,但安如泰山,……,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令子龙驾小舟来南岸边等侯。切勿有误。”玄德问其意。孔明曰:“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
3、诸葛亮神机妙算特殊的大雾,用计草船借箭,真是千古一绝。《三国演义》239页,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只箭。”……“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4、诸葛亮能于瞬间准确预测并考虑好事情的始终,表现在:《三国演义》273页,孔明曰:“……吾观魏延脑后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孔明指魏延曰:“吾今且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数十年后,《三国演义》556页,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魏延喊道“谁敢杀我?”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
5、《三国演义》471页,孔明笑曰:“非汝二人之罪。吾未出茅庐之时,先知南蛮有驱虎之法。吾在蜀中已办下破此阵之物也;随军有二十辆车,俱封记在此。今日且用一半;留下一半,后有别用。”(此处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先知多年后破阵之事,并提前安排妥当)
6、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有如囊中取物,平定西南地区导致该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版图,并在以后的数千年间从不反对汉人统治。《三国演义》474页,诸葛亮将在蜀中已办下的另一半破阵之物——十车火炮,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7、《三国演义》439页,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吩咐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此处为诸葛亮入川之时,即已预知后来刘备必不听其言,伐吴兵败必经此地,提前数十年布石阵阻吴十万精兵,保全了蜀国的安危)。
8、诸葛亮可谓超级演员,其空城计表演之惊险之难度是惊心动魄和空前绝后的。《三国演义》502页,孔明只剩下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大开四门,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急令撤军。……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侯。”
9、《三国演义》613页,“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邓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我不能以师事之,惜哉!”……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此处诸葛亮早已算到数十年后三国归晋时邓艾兵马由此进入蜀国灭蜀。)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兵法,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能够神机妙算,在于他不仅明白天意而且始终顺天意而为。他是不会做逆天之事的,表现如下:
1、《三国演义》256页,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叫云长做了,亦是美事(从此处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会做逆天之事,活捉曹操就有希望一统天下,然诸葛亮并未强求)。”
2、《三国演义》547页,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你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此处诸葛亮公开流露出人力不能回天,自己不可强行逆天之事,到了功成归隐的时候了)。
诸葛亮金蝉脱壳功成归隐的理由表现如下:
1、《三国演义》198页,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此处为诸葛亮出山之时不仅知三分天下,而且知三国终归晋,并已公开暗示刘备,自己是不得已出山,到时侯该功成归隐,后来诸葛亮因情势不得已只好以死为计金蝉脱壳功成归隐。诸葛亮假死归隐,不能让人识破,否则身后的名节难保](诸葛亮没有统一天下的时机,正如司马徽自言其不及诸葛亮,但徽也已知道,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2、《三国演义》442页。刘备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此处刘备仁至义尽托孤,诸葛亮十倍于曹魏之才,却只言尽节以死,未言可终成大事,后来诸葛亮未能一统天下,只能假死脱壳,做了注脚)。
3、《三国演义》474页,诸葛亮用在蜀中已办下的另一半破阵之物——十车火炮,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此处诸葛亮说自己为社稷而损寿,为后来他自己突然在军中病死,通过假死金蝉脱壳,做了铺垫)。
4、《三国演义》546页,孔明曰:“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处诸葛亮明确暗示他将于讨贼中而死,为后来军中的假死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5、《三国演义》489页,孔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此处诸葛亮为蜀国寻找到后继军师,为他自己脱壳归隐打下了人事基础)。
6、《三国演义》533页。如何这里又有孔明:……四轮车上亦坐着孔明,披发仗剑,拥车而来。(此处为后来诸葛亮假死,真身金蝉脱壳,找到了诸葛亮善用替身的事例)
7、《三国演义》549页,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此处诸葛亮瞒天过海49天,表面在祈禳延命,实为假象,不过借此为金蝉脱壳之计的实施留出足够的时间,巧妙地、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后事,使司马懿中计,知道自己有病,不久便死,让外界知道诸葛亮之死为真,保全其名节,让有反骨的魏延扑灭主灯后知道自己马上要死,早日引发其反叛,早日消除暑军内部隐患)
8、《三国演义》551页,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此处为诸葛亮以其之才之德,本欲竭忠尽力,奈天意归晋,不得已只好当机立断金蝉脱壳假死脱身,故诸葛亮曰)吾旦歹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维哭拜而受。(此处诸葛亮早已将平生所学的东西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字,古时著书十万多字是要很长时间的,这就表明诸葛亮多年以前就已在准备归隐之事,现在顺势拿早已著好之书传给了接班人)……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此处诸葛亮一一调度已毕后便昏倒,实为安排妥当后自己控制表演的昏倒,将死之人很难调度得井井有条),……以七粒米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将星不附。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孔明曰:“吾死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此处诸葛亮已将后事安排妥当,并预测到费文伟之后三国归晋,无人再继,故诸葛亮不答最后的问题。诸葛亮在昏迷前后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可见他是假死,他的头脑始终都是清醒的)。
9、《三国演义》553页,诸葛亮是生是死,其当世对手司马懿即使通过看天象亦难以判断出来。故司马懿叹曰:“吾能料其(诸葛亮)生,不能料其死也!”(此处因诸葛亮没有真死,故其对手司马懿即使能看天象,但为诸葛亮步罡踏斗的法术所迷惑,仍难以判断出来诸葛亮的生死)。
隐士高人司马徽可为诸葛亮之知音,他既能准确判知诸葛亮之才可比姜尚、张良,又知诸葛亮不得其时,不可能一统天下。《三国演义》223页记载,张昭曰:“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大比当比姜尚、张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三国演义》190--192页,玄德曰:“……此人(诸葛亮)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司马徽笑曰:“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云长问:“哪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诸葛亮在军事谋划和预测上堪称神机妙算,当世无双,其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借东风、以及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等,都是空前绝后的妙计。诸葛亮行军途中留下的《马前课》,准确预测了三国之后十多个朝代兴衰的情况。从上述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经典事例,从诸葛亮不仅明白天意而且始终顺天意而为,不做逆天之事的事例,结合诸葛亮的上述金蝉脱壳功成归隐的理由事例,我们完全有理由据此推断出一代名相——智慧之星诸葛亮在五丈原并未病死,他必然选择了功成归隐金蝉脱壳之计以保全身后名节。诸葛亮鞠躬尽瘁,至死尽忠尽节,他也因此流芳千古。
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堪称神机妙算,当世无双,其功勋虽不及姜子牙、张良,但因其功成归隐金蝉脱壳,很好地保全了身后名节,故其影响反而在姜子牙、张良之上,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好了,关于诸葛神推和诸葛神推215卦详解全文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