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中的软肋是什么
1、没接种的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疫苗保护的,高龄和慢性病是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老年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导致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在所有人群的各个年龄段当中最高,主要原因有三点: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在减弱;对于老年人来说,一般感染病毒或者细菌后,自身免疫发生率增加,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
3、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基础性疾病,如果感染了病毒,也会导致原有疾病的症状更严重或者更容易出现合并症。
4、家里如果需要消毒但是又找不到消毒水,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家里有没有白醋。其实白醋的杀菌效果特别的好,使用白醋来进行消毒也是比较古老的一种方法了,在古时候科技还没有这么发达,其实很多人都是用白醋来消毒的。
5、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把水煮沸,然后把需要消毒的东西放到开水里面烫一下,这样也是可以起到杀菌的效果,因为很多细菌其实是不耐高温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高浓度酒精进行消毒。
二、家人是你的软肋,也是你的铠甲
1、记得十多年前去东北上大学,父母也是给自己准备了好多生活用品和新被子,最牵挂自己的一直都是父母,回顾那十五年的读书生涯,父母一直是我最温暖的依靠。每每想起,内心无比的感动和感恩。
2、曾经看过一则这样的新闻,一位泰国青年卡朗纳隆,他的父亲多年来开垃圾车供他读书。
3、卡朗纳隆说,小时候经常觉得父亲开垃圾车让他觉得丢脸,他总问父亲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的父亲一样穿的体面些。
4、长大后他才渐渐明白,只上到小学4年级的父亲,特别期望儿子学业有成,于是他刻苦学习,最终考上著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
5、卡朗纳隆走到父亲所开的垃圾车前,给父亲下跪叩头,又在社交网站上分享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令许多网友大为感动。
6、泰国这位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垃圾车,只为把儿子培养成才,不管自己吃多少苦都心甘情愿。
7、小时候孩子不理解,但孩子慢慢长大也终于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最终考上名牌大学,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的支持。
8、家人是我们的依靠,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9、世上有多少父母宁愿孩子吃学习上的苦,也不愿意将来他受生活上的苦。而父母他们自己,不管多苦多累,都想尽办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0、表弟小龙前两年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家里人都为他感到特别的自豪,骄傲。都说姑姑真的没有白辛苦,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儿子。
11、姑姑家经济条件不是特别的好,夫妻俩经常早出晚归,上山去打理果园。他们知道,生活再苦再难,不能让孩子缺了教育。他们不让表弟操心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好让他能安心读书。
12、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奋斗,表弟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国内的知名大学。
13、真替姑姑开心,难得家里有这么个努力学习,而且成绩又这么好的孩子。
14、而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家里人的支持,正是家里人给到足够的依靠,表弟才能心无杂念地寒窗苦读。
15、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家人的支持
16、有句话说得好,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人。
17、而今年的这场疫情突然来袭,禁毒干部能全心投入到一线上,正是家人们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着,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18、王乐,兴庆区禁毒办新华街绿荫工作室禁毒专干组长,疫情来袭,她主动请缨,值守在南熏东街48号的卡点,这一站就是三十多天。
19、王乐的爱人知道她请缨值守的决定后,非常支持妻子,为了不让妻子在工作中有后顾之忧,他将所有的家务事一并承担,买菜、做饭、照顾孩子不在话下。
20、虽然工作很累、也很危险,但是每当王乐下班回到家,看到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听到儿子甜甜叫着:“妈妈给您拖鞋”......这些温暖的场景总能让王乐一天的劳累瞬时烟消云散。
21、虽然许多人工作很辛苦,竞争压力很大,但是,只要看到家里人支持的眼神,回到家里,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就能够让我们又充满着源源不断的奋斗动力。
22、说起杨凌的国际标准舞,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就是王粉雪。
23、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也就没有王粉雪事业上的成就。
24、 2014年王粉雪的家庭被授予杨凌最美家庭的荣誉称号。
25、早在1978年,喜欢舞蹈的王粉雪想在杨凌办一个舞蹈培训班,推广国标舞。
26、为了王粉雪的梦想,老伴赵崇喜一直在王粉雪身后默默支持她,坚持了近四十年。
27、如今,王粉雪慢慢向公益方面转型,已成家立业的孩子们也给她提供物资支持着她的事业。
28、要是没有家人几十年的支持,也就没有今天的王粉雪。
29、每一个成功者经过一路的披荆斩棘,最终获收获自己事业上的成就,这一切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离不开家人鼎力的支持。
30、电视剧《我只喜欢你》里有一个片段让我感触颇多:
31、当乔一去北京后,乔母因为担心乔一,每天都准时在电视机前观看北京的天气,然后在前一天打电话给乔一,让她记得带伞,还经常给她快递泡菜。
32、北京的天气时准时不准,乔母频繁的关心出现在乔一工作繁忙而又烦心的时候,乔一口不择言伤了乔母的心,她们吵架了。
33、但是后来,乔母还是打电话给了乔一,乔一也明白了乔母对她的关心和爱。
34、“家人有时候会为了一颗黄豆争吵,却愿意用生命去维护对方。家人就算遭遇不幸,也会在一起,扶持着走下去。这就是家的意义。”
35、家人,待在一起的时候嫌啰嗦,但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为你挺身而出的人。
36、家人,是你的软肋,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你的铠甲。
37、杭州嘉培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扬,是一位为了家人才开始创业梦想的女企业家。
38、创业5年来,从刚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成为浙江省领先的VR内容定制服务商;从陪读妈妈,到高科技领域的CEO,这中间经历了各种转型和跨界,而在杨扬看来,这一切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39、杨扬说:“创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女人就对你怜香惜玉,更不会因为你没有经验,就会有人来帮你阻挡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40、她很感谢一路走来,家人的鼎力支持。
41、“这些年我尽了母亲的责任,圆了创业的梦想,却独独亏欠了丈夫。作为一名警嫂,创业之初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和我优秀的丈夫并肩站在一起。但事实上,平时能给予他的陪伴却少之又少。”
42、家人是她最坚强的后盾,也是其最柔软的腹地。
43、若说因创业而愧对了家人,可也因有永远支持自己的家人,杨扬才能在创业这条未知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迈得无所畏惧、坚定无比。
44、总是默默关心,默默支持着彼此,不管做任何决定,家人都是我们永远的支持者。
45、作者简介:职场小七,富书亲子文写作营精进班第七期学员,富小书的人,富书专栏作者,二宝妈妈,英语老师,热爱制作美食插花,喜欢做小手工,热衷于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欢各种折腾,但,一直都相信生活会心想事成,本文首发富小书(ID:fxsfrc),你身边最好的闺蜜,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三、疫情中的“软肋”
彭畅最初感受到的风向变化来自居民。
她是上海郊区的一名社区医生,最近一周,她所在的片区日均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大约是此前的7倍。
让她感慨的是,不少“做了很久工作都不愿意接种”的老人也过来了,说是“从前打疫苗怕有风险,现在觉得不打风险更大。”
防疫新形势下,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重点,提升疫苗接种率。
和其他年龄段相比,我国老年人基础免疫和加强接种率都较低,来自国家疾控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6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86.42%,而80岁以上的全程接种人数仅占80岁以上人口的65.8%。
在公共卫生专家冯子健看来,没接种的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疫苗保护的,高龄和慢性病是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个血的教训”,病毒学家金冬雁回忆今年春节香港疫情时说到,本地因新冠死亡的一万人里,70%没有打疫苗,90%有基础疾病,年龄中位数是86岁。
走出疫情的关键,也许就在于保护好我们的“软肋”。
12月以来,陈光华一直忙着统计辖区内老人的疫苗接种率,分60岁至79岁,和8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统计第一针、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情况。
他是重庆的基层防疫人员,所在街道包括6个社区,7个村,60岁以上老人共有4682人,80岁以上第一剂次接种率为75.76%。这几年,劝说老人打疫苗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告诉记者,有的农村老人觉得自己不怎么出门,没有接种的必要;还有些老人让他签下保证书,承担后果,才同意接种,“他们担心打了针后有什么不良反应”。
据他观察,有的老人走两个小时的路程,主动做核酸检测,但接种疫苗时就很犹豫。
陈光华所在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给老人接种疫苗。
陈光华的帮扶对象中有一对空巢老人,女儿嫁到外省,多年没有回家。平时他常去老人家里看望,老人都是挂满笑容。但去年夏天,他建议老人去卫生院接种疫苗时,那个爷爷的脸“一下子就垮了下来”。
老人说自己有心脏病,“一旦有了意外,我来找你吗?我的孩子又在外地。”
尽管陈光华反复解释,不在急性发作期的病症,不影响接种,可以“把医生喊过来,看看具体情况再做决定”。但老人也没有改变主意。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在受访中曾告诉澎湃新闻,早前的疫苗禁忌症和慎用情形掌握得比较严格,很多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被排除在接种范围外。
陈光华回忆,农村老人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基础性疾病,对此他们有一个接种的参考值,不过执行起来也有一定弹性。对于80岁以上老人,他们会评估身体状况,看是否适宜接种,行动不便的给予上门接种。
84岁的重庆人郑强患有白内障和骨质疏松。他的儿子郑志军告诉记者,除了2019年因为带状疱疹去了一次医院,父亲很少出门。去年,他把父亲患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上报给社区,社区告诉他这种情况可以不打疫苗。所以,至今他的父亲还没有接种。
相比之前,最新出台的老年人疫苗接种方案,禁忌范围大大缩小了,只将对疫苗严重过敏列为绝对禁忌。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12月7日表示,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是新冠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处于稳定期,都可以接种。
冯子健说,为了慎重起见,新的接种方案里增加了几条: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处于发烧阶段、严重的慢性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或者严重慢性疾病生命已进入终末阶段,要延缓接种。
“不能打或者不适合打疫苗的禁忌症极少,特别是灭活疫苗,非常非常少,那是由医生判定的。”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看来,世界范围内,高龄和有基础病的都被列为优先接种疫苗的人群。
金冬雁告诉澎湃新闻,此前香港也经历过民众对疫苗的不信任。“自媒体文章说有人打了疫苗患了白血病或者糖尿病,是无稽之谈。因为打疫苗的人多了,本来就会有一些得病甚至死亡的,这是偶合事件。”
为此,香港特区政府将接种疫苗和不接种疫苗的人患有糖尿病等的发生率列表公开,“一下就说明白了”。
在金冬雁看来,现在是改变期,首先要做好公民教育和政策宣导。“80岁以上老人,疫苗接种落实的话,死亡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他举例说,香港在5月提高疫苗接种率后,新冠的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抗原阳性后及时给口服抗病毒药,死亡率又可以下降百分之七十六。
“现在有很多观察,打了加强针以后,持续12个月,仍然有很好的预防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冯子健告诉记者,预防重症也可以在疫情上升阶段,缓解医疗机构资源紧张。
防疫优化之后,周广军感到压力更大了。
他是河南某地级市的养老院管理者。院里住着200多位老人,其中80%超过80岁。去年当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院里老人听说免费,大部分都愿意,高龄老人也不排斥,都希望“打完疫苗自由出行”。
但没成想,几乎所有子女都反对——养老院里的老人接种疫苗需要子女签署知情同意书。“有的说老人年纪大了没必要接种,有的说老人有慢性病不能接种,有的担心疫苗不安全,不同意接种。”
最终,一些老人决定绕开孩子,自己去医院接种了疫苗。如今,养老院里接种疫苗的老人大概有30个,按周广军的说法,已经在当地算接种率高的养老机构了。他自己85岁的奶奶,因为高龄,并患有心衰和肺水肿,也没有接种。
院内感染就像一把剑悬在周广军头上。院里有几个老人喜欢骑着三轮车出门会友,“一旦感染新冠带回院里,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院里还住着不少失能老人,他们生活起居需要护工照料,都没有接种过疫苗。
同样忧心忡忡的还有上海一家养老公司的负责人李扬。过去三年,他管理的养老院是“零感染”,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比例也达到了70%-80%。最近防疫政策调整后,他对那些还没接种的老人很担心。
这些老人不少是80岁以上且有基础疾病的,此前有关部门不建议接种疫苗,老人的子女也有顾虑。最近,李扬接到上级通知,要提高院内疫苗接种比例,他正在努力跟老人和家属们沟通。
截至11月28日,60岁以上老人全程接种人数占老年人口的86.42%,而80岁以上的全程接种人数仅占80岁以上人口的65.8%。资料图
此时,家住兰州的甘美还在犹豫是否给母亲接种疫苗。
她的母亲今年75岁,患有糖尿病,同时肺部肿瘤已经转移,在用靶向药物治疗。最近她所在的小区解封后,周围几个亲朋好友都“阳”了。
她想给母亲接种疫苗,但不知道能不能接种。此前她在朋友圈看到一份医院的科普问答,提到恶性肿瘤在稳定期可以接种疫苗,如果是病情进展期,就不建议接种,这让她很纠结,不知道母亲的情况属于哪一种。
冯子健曾在受访时建议,在医疗机构住院的老人,应该由医生开具疫苗处方,在医院提供接种,同时给不便去接种点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要告诉公众,我们未来一个时期,可能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抓紧时间接种疫苗,获得保护。”
“我们是在与病毒赛跑,特别是不打疫苗的人。”金冬雁说,怎么能够最快最早把药给到那些要用的人,并且不让不需要的人大量囤积,也要考验智慧。
他建议,有必要的时候,给到老年人一个逆向隔离,“方舱可以部分改建为安养设施,有疫情,没打疫苗,又没有机会用药的时候,用逆向隔离,也可以挽救一部分生命。”
相比高龄老人,60岁左右的活力老人疫苗接种意愿更高。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周广军的养老院第一次封闭管理,院内60岁左右的老人情绪有些激动,因为影响了他们出门活动。如今养老院封闭或半封闭管理已有三年。
“他们希望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也愿意接种疫苗。”李扬所在的养老公司还管理着一家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社区里近2万名老人提供日常服务,这些老人年龄在60到70岁,上个月的疫苗接种率大概在40%左右。
近期,服务中心在逐个给还没有接种的老人打电话,鼓励他们去接种疫苗。“有人一接到电话就立马去接种了,害怕被感染。”老人们白天主要在服务中心活动,如今,李扬准备了抗原,给进出的老人做,“不敢放松”。
12月5日,周广军也接到上级部门的要求,养老院继续封闭式管理,他还在等下一步的通知。
12月以后,来周春花的诊所咨询防疫的村民多了起来,大多“担心家里的老人孩子顶不住”。
周春花是河北的一位乡村医生。她所在的村庄有400多人,过去三年,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每周两次全村核酸,“村民们对病毒有恐惧”,防疫调整后,他们对病毒的特性、相关政策都不太了解。
周春花与前来咨询如何做好家庭防护的村民沟通。
周春花说,一些人开始囤感冒药,“原来没有人买,诊所就囤一两盒,现在总有人问,开口就要10盒8盒,说要给家里老人囤。”
连花清瘟胶囊卖断了货。最近两个月,上游供货商把采购价从11元涨到了18元一盒,周春花无奈地对村民说,“实在没有了,你们自己放松心情比啥都强”。
和周春花类似,最近在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彭畅也忙碌了不少。
她对口的片区65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8000人,接种率大约在95%。近期,接种的人数在直线上升。
在门诊部,她常能听到居民们的议论。一部分担心防疫优化后,自己或老人扛不住;另一部分觉得奥密克戎症状轻到不需要关注。
她和同事们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奥密克戎的特性是轻症为主,老人小孩症状可能明显一些”、“提前备好退烧药和温度计”、“心理上不用过于担心”
最近社区卫生中心流调组不用再追踪次密接人员轨迹,但社区居家隔离居民增加,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医护的力量都转入到了医疗保障。12月初,彭畅他们成立了应急小组,医护人员恢复到两点一线,全员待岗状态。
“有时候半夜也不敢睡太熟,怕听不到电话。”虽然还是挺辛苦的,但彭畅觉得团队“心理压力小了”。
从前密接居家要装门磁,如今不用装了,居民都很欢迎。“整套新流程下来,居民对我们态度好了很多,双方状态都缓和不少。”彭畅说。
此时,在重庆,陈光华所在的卫生院也组建了家医团队。每个团队各由一名医生、护士、村医组成,一个团队对应一个家庭,向村民们讲解病毒知识和疫苗接种。“目前在我们这里符合条件而没有接种的,只有少数人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疫情中的软肋和疫情中的软肋是什么意思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