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家4人查出幽门螺杆菌,最小的6岁,如何防范幽门螺杆菌
1、注意个人卫生,外出用餐用公筷公勺、家是有人感觉幽门螺杆菌要实行分餐制。
2、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导致人类出现消化性溃疡和消化不良以及胃癌的致病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明显,平时想要防范幽门螺杆菌就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通过口口和粪口进行传播的细菌,当人类的手触碰到幽门螺杆菌的时候,就存在传播风险,很容易让自己感染这种病菌,所以在饭前便后一定要用肥皂认真洗手。
3、外出用餐的时候,使用公勺公筷也能防范幽门螺杆菌,防止自己被这种细菌感染。因为在外用餐,不知道一同用餐的哪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使用公筷是最安全的做法。在没有攻勺公筷的情况下,同一桌就餐的人可能通过筷子把携带病菌的唾液带到食物中,自己吃到这种被污染的食物以后,就会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威胁。
4、自己家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一定要实行分餐制,而且要保证餐具消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他家人不被患者传染。家人或自己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后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专业治疗,防止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出现其他疾病危害自己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5、平时在外面使用公厕的时候应该先冲水再使用,防止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使用公厕中的马桶或者便池,这时直接接触也会存在感染的风险,冲水以后能把风险降低。幽门螺杆菌会通过粪口传播,所以家中的卫生间也要注意消毒,每个人上完厕所以后,都要把家中的马桶用洁厕灵或消毒液认真的刷洗干净。
二、家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哪些行为可能会传染给孩子
朋友青青6岁的孩子瘦瘦的,而且缺铁性贫血补铁效果也不好,一直以为是有寄生虫,但是打虫了之后还是不行,后来医生检查发现了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说可能胃也是炎症了,但是孩子太小了不方便做胃镜。医生了解孩子在家的喂养情况后,说应该是奶奶的不良喂养习惯传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给孩子,导致孩子得了胃病。后来让婆婆去一检查,果然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很多人体内带的幽门螺旋杆菌但是没有任何症状,可以说是一种沉默的细菌
这个孩子从小就是奶奶带得多,妈妈体了产假去上班后,都是奶奶带。奶奶是农村人,卫生习惯不是很好,上了厕所就随便洗一下而已。
而且孩子都6岁了还是会给孩子喂饭,甚至是有时候用嘴巴去试孩子饭的温度,看太热的话还给孩子用嘴巴把饭菜吹凉。每天还总是拿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弄菜,甚至用手给孩子弄吃的。
很多大人觉得幽门螺旋杆菌只有大人身上有,或者是胃炎只是大人饮食不当才有的病,事实上胃炎大多数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事实上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
感染的人数也最多,有关统计发现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也就是有7亿多人感染,有些大公司安排员工去做体检时也是进行这一项的检查,发现真是超过一半人都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而十岁之前的孩子其实也是幽门螺杆菌易感人群,研究发现感染率高达40%-60%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说一家有人有,就极容易感染全家。
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被感染,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家长不注意的话,更容易被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是寄存在我们胃里面的一种细菌,而且它不怕酸,在胃酸内也可以很好的生存。
而这些细菌会跟着我们的食物进入到大便里面,导致粪便中会有幽门螺旋杆菌,大便后不洗手或者没洗干净手就去吃东西或者摸嘴巴,就容易传到胃里。
比如老人家有幽门螺旋杆菌便后不洗手而去拿东西喂孩子,容易传播到孩子的嘴巴,进入到胃里,从此在胃里生存下来,导致孩子被感染。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唾液里面也会含有幽门螺旋杆菌,亲孩子,在孩子吃东西时讲话时口沫横飞,这些都会让孩子被幽门螺杆菌感染。
亲孩子是我们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亲的这个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那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幽门螺杆菌在我们人体最有可能的共存方式就是相安无事,也就是无症状携带者。就像乙肝携带者一样,不检查是不知道的。外表也是看不出来的。很多大人觉得自己很健康,很卫生,觉得亲孩子没什么。
但是亲孩子的脸蛋或者是嘴巴时也会把大人身上的病菌带给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更不建议亲,因为大人身上可能会有一些对大人无害,对小婴儿致使的病菌。
建议:不要随意去亲孩子,抱孩子也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也不建议有胃炎的老人和孩子一起睡。
木木坐月子时就把自己的阿姨请来帮带孩子了,木木休完产假上班后就在家里装了一个摄像头,说自己可以看看孩子要做什么。
木木时不时发现阿姨会亲孩子,木木想亲脸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有一天木木看到阿姨把自己喝水的杯子塞给孩子喝。木木忍不了了,后来直接不高兴了批评了阿姨。后来双方都不开心,不得不自己换了一个保姆回来带孩子。
和孩子共用喝水的杯,吃饭的碗或者是筷子都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
在我们中国聚餐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人情的一种。你给我夹个菜,我给你勺个汤也是很正常的。这样病菌也是最容易你传给我,我传给你的。
建议:分餐吃饭,也就是分好饭菜像在饭堂吃饭一样,用公筷夹菜,最大限度不要让口水乱飞才是最好的爱。
大人的唾液里面会含有幽门螺旋杆菌,只要是唾液到孩子的食物中被孩子吃到嘴巴里面就很容易被传染。
用嘴巴嚼食物给孩子吃,这个是最危险的,我小时候就看到邻居大婶就是这样喂孙子的,现在少见了。
而嘴巴给孩子吹食物,也很容易把口水喷到食物上。用嘴巴给孩子食物试温度,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比如大人喝一口奶看热不热这个是非常不可取的。
建议:孩子的食物家长要远矩离操作,最可能不要让口水污染到孩子的食物。
最可怕的就是便后不认真洗手,一些农村甚至厕所不冲水的,到了夏天更是臭气冲天。
而老人便后可能就是随意勺一勺水来冲两下手就算,什么洗手七步法,压根就不知道。洗手不干净,细菌就容易留手上,再去抱孩子,喂孩子就容易传染孩子了。
或者是自己给孩子换洗尿不湿后也没注意洗手,这些都非常容易造成粪口传播。
给孩子吃水果时不注意洗干净也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健康的习惯。
建议:尽可能改善家里的环境卫生,教育照料人要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而且要用洗手液,手心手背手缝手腕都要洗干净。
我们建议孩子新买的奶瓶要用开水煮十分钟,而婴儿的奶瓶和勺子,碗,要每天用开水煮沸消毒,或者是给孩子买一台奶瓶消毒器每天进行消毒。而使用之前再用热水给孩子烫一下就可以了。
奶嘴也是定期更换,孩子小时候可能一两个月就要换一个了。
如果家长都不消毒,那么大人手上的,口水里的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趁机而入。
建议:孩子的餐具,奶瓶一定要消毒好,对于入口的餐具和食物更加要细致加小心。
所以孩子和家长的卫生很关键,孩子如果被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会有什么样的症状的,或者说当孩子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时,家长要带孩子去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呢?
根据2015年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和意见和美国胃肠病学学院2017年的指南,如果孩子有这8种情况,建议去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为经常说肚子疼,腹胀,甚至大便会带暗色的血,或者是暗红色的血。有些孩子甚至会容易吐,还会吐一些血出来。孩子消化不良,消瘦。
一般需要做胃镜或者是肠镜发现孩子是不是消化道溃疡,如果发现消化道有溃疡,建议一定要加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一般是B超或者说是其他检查中发现,建议再加做一个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一般是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要做胃镜才发现,一旦发现慢性胃炎建议要加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如果是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慢性胃炎,治疗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也会慢慢变好的。
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自己的儿女都属于是一级亲戚。要给家里的其他人包括孩子做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5、反复发作,治疗不好的缺铁性贫血
孩子会定期做血常规的检查,一般以血红蛋白的值为标准,血红蛋白是90-120g/L;60-90g/L为中度贫血,而在小于60g/L为重度贫血为轻度贫血。
一般血红蛋白在100g/L的可以考虑食补,多吃动物肝脏,动物血和瘦肉,多吃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而如果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的,一般建议补铁剂了。
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做一个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比如有些孩子得了川崎病需要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防凝血。
这样的孩子也容易定期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比如有些孩子吃得多而且没有寄生虫和其他问题,那可能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导致孩子的消化系统出了问题,所以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8、孩子不明原因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孩子经常碰一下皮肤就会淤血,或者是经常性的鼻子出血。家长不要都以为是上火,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时候也建议做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
小常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查,现在也非常方便,可以用唾液检测试剂(HPS)检查孩子的口水中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或者是用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HpSA)检测法看胃里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大人可以采用 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三、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孩子会不会被传染上呢
经常有家长问到,家人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孩子需不需要也去检查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发生存在相关性,而且可能间接与消化道恶性疾病相关,所以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存在,常常让体检中查出这个菌的家长焦虑不已。
其实人群的幽门螺杆菌率相当高,全球有近50%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儿童的感染率约在40 50%。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和“粪-口”途径,也就是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家庭中共同居住的成年人或者儿童之间的相互传染而来。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成人对儿童的“口-口”喂食等。
2.提倡分餐。在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儿童可以使用单独的餐具。
3.家人之间不混用水杯、牙刷、漱口杯等。
4.坐便器经常消毒,或者设置儿童专用坐便器,减少“粪-口”途径传播。
5.益生菌。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双岐菌、嗜酸乳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可以多食用应用益生菌酸奶。有研究显示,长期食用含有这些益生菌酸奶可以使部分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被抑制或清除。
虽然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些防不胜防,但不意味着家人查出幽门螺旋杆菌,就要给宝宝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进行治疗。
1.明确存在消化性溃疡病(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患儿;
2.无法解释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3.患儿的一级亲属有胃癌家族史;
4.患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的患儿
而无症状者,以及没有任何危险因素(例如一级家属没有胃癌史,没有消化性溃疡症状,无难治性贫血等)是不需要去检测或者治疗的。
对于儿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的选择,消化道内镜和病理无疑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是13-C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试验在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关键是无创,所以是儿童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共餐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这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方式容易把幽门螺杆菌传给孩子。所以建议居家中最好搞好卫生。实行分餐制,患病者餐具、牙具等专人专用,不要和宝宝亲吻、尽量减少接触宝宝的时间。
保持口腔卫生:幽门螺杆菌还常存在于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因此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是预防该菌感染、预防胃病与胃癌的重要措施。
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反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反酸和烧心。
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导致口气重。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饱胀感: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此外须知,幽门螺杆菌不可自愈,发现肠胃不适,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消化科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如不正规治疗会陪伴终身,并能在家庭成员中造成交叉感染。而应在医生指导下。经过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才可以得到彻底根治。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感染Hp会有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风险。甚至研究表明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也有很大的相关性。
现在中国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50%以上,现在有很多家长比较关心,家中如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幽门螺杆菌会不会传染到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小孩?
下面就简单介绍下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口-口”传播和“胃-口”传播。
“粪-口”传播的根据是胃粘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其上的幽门螺杆菌必然会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正常人体十二指肠液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一般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不可能通过这一屏障在粪便中存活。但是研究发现从腹泻和胃酸缺乏的病人粪便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说明幽门螺杆菌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在粪便中存活的并通过粪便传播污染。
“口-口”和“胃-口”传播的根据是随胃粘膜上皮细胞脱落的幽门螺杆菌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道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家中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其它成员是有可能被传染的。现在的统计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群居特点’。
那么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呢?
幽门螺杆菌主要是“吃出来”的毛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感染和传播幽门螺杆菌。例如饭前便后洗手,聚餐吃饭时使用公筷,饭前刷牙、饭后漱口、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对待儿童尽量避免咀嚼喂食,尽量避免亲吻孩子嘴唇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最后,是不是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都需要治疗?
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会引发消化性胃疾病,特别是针对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检查出感染有幽门螺杆菌,切记不可私下用药,避免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应该到专业医院检查,遵从医嘱,针对需要治疗的患者必须按时按量服药,切记中途停药。针对不需要治疗的患者,也不必紧张,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还是可以在我们体内与我们和平共处的。
关于幽门螺旋杆菌,很多人知道它和胃炎,以及有可能跟一些消化道的恶性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一听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很多人就很紧张,以为自己成了胃癌的后备军,还总是担心传染到孩子,甚至连跟孩子接触都不敢了。
其实,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口-口传播,或者粪-口传播,如果仅仅是日常跟孩子在一起玩,或者仅仅是接触,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并不高,那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尽量避免孩子感染呢?
既然最主要的传播就是口-口传播,那么为什么我们一直不建议家长给孩子喂饭,尤其是嚼着喂饭,其实这就是原因之一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独自吃饭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把食物分割成容易咀嚼的小块,而不是自己嚼过了再喂给孩子。
除了这一点,还需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仅可以降低孩子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可能性,还可以降低孩子感染其他一些细菌病毒的概率,保护孩子的健康。
除了这些,不混用餐具,可以给宝宝使用专门的餐盘,勺子等,不混用刷牙杯,牙刷,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专门的坐便器,或者家中的坐便器要经常消毒,这些都是可以保护孩子尽量避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答案不是绝对的肯定,但是,不可否认,家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孩子感染概率通常高于无家庭感染者的同龄人。
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幽门螺杆菌,其是唯一一个存在于胃内的细菌,胃酸的强酸性可杀死一般的致病微生物,但杀不死幽门螺杆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且主要有两大类增长模式:第一类是儿童期易感型,在儿童时期感染较多,10岁以后感染速度减慢,到了50岁感染率趋于平稳,70岁以后感染几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多属于这一类,例如我国。第二类为感染的均衡型,其感染随年龄而增长,发达国家多属于这一类。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口-口”(口对口的喂食或共餐)、“粪-口”(可从粪便中培养出HP,但尚缺乏充足证据表明粪口传播的确定性)、“胃-口”(胃内容呕吐或反流入口腔),主要跟密切接触、暴露在共同的传染源下有关,此外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相关性。有了传染源,能不能致病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及致病力和宿主(潜在被感染者)的免疫应答能力。
因此,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是否会感染幽门螺杆菌,必须要有一个传染源,然后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并且细菌有足够的数量及足够的毒力,在人体免疫力降低或不足时趁虚而入。
因胃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大多数细菌受不了胃内环境,无法存活,但幽门螺旋杆菌却很喜欢,可以寄居在胃内褶皱,随着时间愈久大量繁殖,肆意破坏胃粘膜,引发胃病,并且如果不及时治疗控制,就会一直阳性,处于感染状态,传染性也很强!
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来控制的,以减少和避免再传染他人,或持续感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最好是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一般是通过C14(碳14)呼气试验来检测,方便快捷,早上空腹检测,10几分钟出结果,阳性/阴性,无创无痛苦,但因为需要口服一片药物,如果有备孕的想法要和医生沟通,酌情选择检测时间。
另外如有胃部不适,口臭,空腔异味,反酸,胃溃疡等症状的也需要多注意,排查是否已感染了。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是通过,唾液,口腔分泌物,传播,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家人被感染需要适当注意,尤其老年人易感人群,避免嘴对嘴亲吻孩子(最多见的感染原因)喂饭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免互相传染。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可以在胃内强酸环境下生存的细菌,其不但生存繁殖能力强,而且传染性也是极强的。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各种胃病最主要的原因,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可以引起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有时幽门螺杆菌也可以潜伏在孩子胃内,当孩子抵抗力低下或者胃部有感染时,就可以引起胃部的各种疾病。
所以,当家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时,不仅仅大人要做好防范措施,孩子也同样要做好措施。具体如下:
1.做好隔离措施,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应该配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餐具、水杯、牙刷等生活就餐用品。家人的餐具应该定期煮沸消毒。
2.指导孩子做好手部卫生清洁,并鼓励孩子用肥皂洗手,饭前洗手,上完厕所洗手等。防止病从口入,引起胃和肠道部的感染。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应该禁止给孩子夹菜,口对口喂食,因为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以存在于胃内,也可以存在于口腔内。当口对口给孩子喂食时,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极容易转移到孩子的口腔和胃内。
4.经常性的补充益生菌,调节胃肠内的菌群环境,像市面上买的酸奶饮品都含有很多的益生菌,可以促进孩子孩子的消化吸收,改善肠胃环境。
5.对孩子的餐具做到定期的消毒,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可以使用高温煮沸的方法对孩子的餐具消毒,指导孩子正确的刷牙方式,保持口腔内的清洁。
幽门螺旋杆菌传染途径:人和人之前的亲密接触,如口对口接吻、口嚼食物喂孩子,和感染者共用盘子、碗,甚至是水杯,吃了被感染者唾液或者排泄物沾到食物,都可能感染上。在孩子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比如胃粘膜抵抗力变弱的时候,是非常容易被感染上的。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家人一定要和孩子分开睡觉,减少其传染的可能性。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高温煮食、餐具消毒。幽门螺杆菌怕热,因此,要喝烧开的水、煮熟的肉、消毒的奶。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家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食用常康乐益生菌杀菌。益生菌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活性,所以平时给孩子吃一点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提高肠胃免疫力,预防幽门螺旋杆菌。
只要我们生活中多注意一点,完全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锻炼,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少吃刺激性食物。
家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家中还有孩子,孩子会不会传染上幽门螺旋杆菌呢?首先,孩子并不是幽门螺旋杆菌的绝缘体,在共居共餐的环境下,当然是有可能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的。但如果进行适当的防护措施,这种传染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大可不必太担心。
要想避免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
在家庭成员之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口口”传播,一个是“粪口”传播;比如说嘴对嘴喂食,嘴对嘴亲吻,都有可能通过口口传播这个致病菌,有些人担心共餐的传播,当然也是有一定几率的,但共餐传播的几率相对较小,也与被感染者的易感性,免疫力等方面息息相关;所谓粪口传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粪便中往往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源,而过不注意卫生,比如便后不洗手,就容易将幽门螺旋杆菌通过沾染细菌的手,传染给其他人。
明白了上述传播途径,关于如何避免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成员间的交叉感染,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1.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家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清洁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还要正确的洗手,对于家庭中的马桶,洗手台等部位,可以定期的用含碘或含氯,含过氧化氢的消毒剂进行消杀,幽门螺旋杆菌在自然界很脆弱,一般的消毒剂都可以杀灭它。
2.适度分餐:很多人都说,有幽门螺旋杆菌一定要分餐!分餐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家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较为反感,可以采用适度分餐的方式,比如碗筷每个人专用,吃菜用公筷,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交叉感染,又避免了彻底分餐导致的不习惯和尴尬。
3.避免不良习惯: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一定要避免对家中的儿童嘴对嘴喂食,嘴对嘴亲吻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但容易传染幽门螺旋杆菌,其他的病菌也容易随着这样的做法传染给儿童。
会,最近医院消化科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孩太多了,70%的儿童有家族病史,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增多,大家需引起注意。
昨晚刚收了一下,6岁男孩,因为呕吐、腹痛3天入院,在半月前已经因为相同的病史在外院住过一次院了,院外诊断阑尾炎,治疗4天病情好转出院。院外未查HP,来我院后,追问病史,孩子妈妈和奶奶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于是入院后我们常规进行了HP相关检查,今天早晨结果出来了,幽门螺杆菌阳性。
对于确诊的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需要给予根治治疗,一般选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规律服药半月后复查。
1家4人查出幽门螺杆菌 最小的6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家4人查出幽门螺杆菌、1家4人查出幽门螺杆菌 最小的6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