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精神
1、罗家伦任中大校长时提出必须树立“诚、朴、雄、伟”的学风:
2、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能把做学问作为升官发财之道和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
3、朴,即质朴、朴实,做学问不是为做门面、作装饰,不能尚纤巧、重浮华,让青春光阴耗费在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上面,而是要埋头用苦功夫。
4、雄,即“大雄无畏”,要纠正中国民族自宋朝南渡以后的柔弱萎靡之风,要把民族存亡的念头放在胸中,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5、伟,即伟大崇高,能摆脱狭隘,放开眼界,有大胸怀,做大事业。
6、其后,“诚、朴、雄、伟”就成了中央大学的校训,尤其是“诚、朴”两字,在中央大学相沿成习,蔚然成风。此校训也由南京大学沿用,现为南京大学校训一部分。国立中央大学校歌之一
7、陟升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
8、词作者汪东,字旭初,号寄庵,江苏吴县人。他与黄侃同为章太炎入室弟子,乃一代国学大家。他是中央大学中文系的首任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
9、曲作者程懋筠(1900~1957),早年留学日本。1926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立湘湖师范音乐科主任、杭州英士大学音乐教师、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任兰州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
10、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
11、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
12、进取、发扬,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
13、唐学咏(1900~1991),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2年入法国里昂音乐学院学习,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桂冠乐士。1930年学成归国后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科主任。中央大学校徽由艺术系教授陈之佛于1933年设计。陈之佛192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为工笔花鸟画名家,自1930年起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曾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大学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陈之佛设计的校徽为等边三角形,紫边、黄底、红字、黑色图案。色彩上体现了中大“校色”的特点。其设计构想及其含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图案正中央的牌楼门是中央大学的新校门,往内望去是圆顶的大礼堂,它们都是中大的标志性建筑,把它们置于校徽的正中央就是要体现“中央”之意。(2)礼堂高大雄伟,形同苍穹,寓意“全国最高学府”,“涵盖全部学科”。(3)礼堂两边是城墙垛子,表示中大“建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内”。(4)校徽下端有数行水纹,“表示学校设在长江之滨,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
二、南京大学的源头是哪个学校
1、南京大学的源头是三江师范学堂、金陵大学。
2、南京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3、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汇文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的工、农、师范等学院及相关系科独立,同时并入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仍名南京大学。因此,金陵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4、南京大学校徽外形采用盾形的设计风格,该风格为中央大学时期所流传下来。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为英文“NANJING UNIVERSITY”。南大校徽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紫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南大紫。
5、校徽正中为南京市——雪松,寓意南大坚忍不拔的精神。雪松的下方为书图案及“1902”字样,点明南京大学的建校时间为1902年。校徽的上方中间部位为由“南京”的艺术字体所组成的圆形图案,其两旁各有一只金陵辟邪神兽(貔貅),是南京的标志。
6、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京大学
三、国立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前身吗
1、1949年4月23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取名南京大学。
2、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追溯学脉古为源自三国吴永安元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实施高校,是九校联盟、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高校。
3、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
4、知名校友:严济慈陆孝同吴健雄沙祖康等
5、主要院系:文学院天文学系物理学院大气科学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6、主要奖项:1个国家实验室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7、旧称:三江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