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固若金汤(固若金汤的典故)

七月网2430

一、固若金汤的意思

1、“固若金汤”这个成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是“金汤”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可以比喻坚固呢?实际上,“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缩略语。金子打造的城墙当然坚固无比,是为“金城”;“汤池”是灌满了滚水的护城河。无水的护城河叫“隍”,有水的护城河叫“池”。

固若金汤(固若金汤的典故)

2、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非常坚固。

3、在《蒯通传》这篇传记中,班固讲述了蒯通游说的故事。秦末乱世,陈胜、吴广起义,派武臣攻夺赵地。武臣率军一直攻打到范阳城,范阳令徐公准备誓死保城,到处修建防御工事,准备抵抗到底。

4、当时,范阳城里有一个口才极好的辩士名叫蒯通,得知武臣已经兵临城下了,就去拜见徐公。他张口就向徐公致哀,然后又向他道贺,弄得徐公莫名其妙,连忙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5、蒯通说:“大人当范阳令十多年来,杀戮抢夺,逼得人民妻离子散,弄得百姓对你怨声载道,只因先前有严厉的秦法在为你挡灾阻祸,百姓才对你无可奈何。现在天下大乱,秦法不管用了,百姓还不把你剥皮剔骨以报昔日之仇?但大人若听小人的话就不会死,而且还会富贵。”那范阳令一听,就赶紧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6、蒯通就启程去求见武臣。武臣此时正在招揽四方豪杰,非常愿意接见他。蒯通对武臣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打仗的上策。

7、以范阳令徐公为例,假如他整顿士卒固守,您就要出兵攻城,但人都是贪生怕死的,徐公守不住了肯定会投降,到了那个时候投降,您的士卒个个怨气十足,您还能饶得了他吗?饶不了他,杀了他,其他地方的守将们就会说,‘徐公投降了还被杀’。

8、他们就会据城坚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不如用隆重的礼节迎接徐公,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其他地方的守将们就会说,‘徐公先投降得到了富贵’,则一定会相继投降。”

9、武臣听完蒯通的计策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果然在范阳令投降后不久,附近几百里的守城官吏也都纷纷向武臣投降了,虽“金汤城池”也没什么用处了。

10、后人就把“金城汤池”一次缩略作“金汤”,用“固若金汤”来比喻城池和阵地坚固异常,无法攻破。

二、坚如磐石固若金汤什么意思

1、“固若金汤”着重在“固”;“坚如磐石”着重在“紧”;“稳如泰山”着重在“稳”。

2、“固若金汤”多形容跟“防守”有关系的城镇、阵地、防线等的牢固,不可攻破;

“坚如磐石”多形容建筑物等的坚固,不可动摇,也比喻集团、组歌、国家的坚强,不可战胜;

“稳如泰山”多形容高大建筑物的坚固,不可摧毁,也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的镇定、坚强,从容不迫,临危不惧;

3、“固若金汤”只用于“物”,不用于“人”;“坚如磐石”多用于“物”,也用于“(人的)集团、组织、国家”,但不用于“个人”;“稳如泰山”多用“物”,也用于人的组织。

东汉·班固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文选·古诗十九首》:“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有?”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1、我军万船齐发,攻破“千里江防”,很快就占领了蒋介石自以为防守得固若金汤的南京城。

2、潮汛已经过去了,狼窝掌的三十八条大坝仍然屹立不动,稳如泰山。

3、比方说,路上有块小石子,大老板看到随便把脚踢一下就踢开了。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掺上沙子、石灰结成团,就会坚如磐石,大老板搬也搬不动了。

三、固若金汤的意思是

固若金汤的意思是金:指金城;金属铸造的城墙;汤:指汤池开水一样滚烫的护城河。坚固得像金城、汤池一样。形容阵地或所守卫的地方非常牢固。

读音:[gù ruò jīn tāng]。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近义:铜墙铁壁、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安如泰山、安如盘石、牢不可破、坚不可摧、金城汤池、安如磐石、安如太山、壁垒森严。

反义:一触即溃、不堪一击、土崩瓦解、岌岌可危、瓦解土崩、危如累卵。

1、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许保护,固若金汤。

2、这个军事基地在我军的严密保护下固若金汤。

3、这个阵地固若金汤,从来没有失陷过。

5、我军阵地固若金汤,敌人是难以攻破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