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苏轼词中的月下放歌走进现实(苏轼看到月下美景)

七月网2700

一、诗歌中的虚与实

谈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实理论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但在我国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这一理论却被广泛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相通之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像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多是如此。虚实结合,二、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当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三、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寓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历尽坎坷而最终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诗歌鉴赏所探讨的范围之内,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用瑰丽的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此外,常见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梦境来写对亡妻思念,虚实结合,可见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的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的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的要数刘过的《沁园春》(斗酒彘肩)词人把与杭州颇有渊源的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请到词中,饮酒赋诗,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词。想象奇特,

苏轼词中的月下放歌走进现实(苏轼看到月下美景)

二、诗词中酒的意象

1、唐宋诗词中的酒意象  :

2、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唐宋诗词更是灿烂夺目,同时中华古国也是一个酒香浓郁,充满酒文化的文明之邦。我们不妨走进唐诗宋词,掬一捧千年琼浆去感受诗人的才气,酒气,去领略诗人的豪情愁绪。 

3、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因而人们称之为“酒圣”。自从有了酒,人们的生活似乎也随之丰富起来,情感也被激活了。你看: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而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贺知章正“金龟换酒”,杜工部“潦倒新停浊酒杯”,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苏轼“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江月”,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再听:有人在呼喊“将进酒,杯莫停”,有人在“劝君更尽一杯酒”,有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人则“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人在询问“今宵酒醒何处”,也有人在谈说“醉里吴音”。酒朦胧了醉眼,让英雄失去展示的舞台,是酒充满着愁肠,让抑郁苦闷得以排遣,也是酒壮足了英雄的胆魄,使人崛起。酒与诗人或多或少的联系着,从而使诗韵里夹杂着酒香。 今天喝酒似乎不要太多的理由,可是,千百年来从诗歌中看酒的功能却有太多的变化,可以借酒助兴,可以壮胆,可以饯行,可以接风,可以浇愁,可以陶醉于山野,亦可引动诗情„„ 酒的功能是这样的丰富,难怪人们总爱举杯。在诗歌海洋中,酒似乎是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各种情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因而跟许多题材紧密相连。 

4、一、送别诗与酒 从军,仕途的坎坷,游历及出使送人多设酒饯行,或以酒表示对亲友的祝愿或表劝慰或寄离愁,让别离在酒气中朦胧以致消散。 盛唐,北宋送别诗歌有许多。李白有《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居易《琵琶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宋代柳永有《雨霖铃》等。其中当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二字题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此诗入乐后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别席离宴的绝唱。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唯有何勘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自注“沈有讴者,普唱‘西出阳关无故人’词”。李商隐《赠歌妓》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联诗流传百代,以致阳关满身离绪,而别酒一杯,青青柳色岂只断肠? 

5、二、边塞诗与酒      盛唐开元至天宝年间,朝廷大事边关,出现了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以守边博得高爵的著名将领,为当时的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的捷径。热衷功名富贵,大有豪侠之风的士子或慷慨从军或出使边陲,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人的忧怨借美酒倾吐而出,恰如范仲淹《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股忧国思乡,壮志难酬情绪裹挟其中。 

6、三、酒与情怀      李白一边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诚然,得意之时可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然而失意之时则更多的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销愁愁更愁。唐宋诗歌中酒与情怀的交结亦可看作是心灵的寄托,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重在遣怀,抒情,解愁,助兴。       

7、我们可以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出李白失意时的无奈与抑郁;“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读出人生的慨叹;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里读出壮志难酬的心痛;同样也可以从“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读出诗人的乐观昂扬;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辨出词人的豪情壮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看出其喜悦,更在“浓睡不消残酒”感受诗人的清闲。还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愤慨。       

8、当然更有那浓浓酽酽的思乡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江南春尽尚春寒,添尽征衣独掩关。日暮酒醒闻谢豹,所思乡在水云间。”——高翥《春怀》。“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吹起江南梦,愁起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      

9、 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