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好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从未接触过手工艺的彭乾香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与布依族非遗——枫香染结缘。
2017年,易地搬迁到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后,彭乾香经过一个多月的就业技能培训,顺利在车间上岗。她说:“现在不仅学到了手艺,一个月还可以拿2000多块的工资,既顾家又赚钱。”
近年来,贵州通过实施挖掘整理乡村“好手艺”、提升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等举措,让文化扎根于乡村振兴的土壤,不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乡村经济也更加繁荣。
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村,坐落在苗岭深处的山脊上,都柳江在山脚下缓缓流过。封闭的环境曾让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52.56%。
2019年年底,一支“文军”加入了大歹村的脱贫攻坚战。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组建了专门工作小组,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大歹村进行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个仅有2000多人的村子,除了非遗曲艺类代表性项目外,其他非遗9大类代表性项目竟然全都有。除此之外,附近的小村寨也有不少非遗项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回忆。
工作小组提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促进大歹村乡村振兴的保护思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大歹苗寨”的保护理念渐渐清晰起来。通过将各个村落的非遗项目“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文化旅游“非遗走廊”。
2020年4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到大歹村,对当地居民进行刺绣等传统技艺培训,建起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非遗扶贫家庭工坊。
“经过短短5天的培训,村民就能呈现出跟之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且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手工艺产品很快就转化为订单。”龙佑铭说。
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贵州已建立3个非遗小镇、10个非遗村落和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上万人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就业和创业,成为非遗传承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回到唐代,和李白喝酒,再去宋代,找东坡散步,不去别的地方,邀他们来荔波洪江……”
这是诗人雁西在诗歌《洪江的夏天》里发出的邀请。诗中的“洪江”位于被誉为“地球绿宝石”的黔南州荔波县。这里曾是一个人口大量外流的“空心村”、深度贫困村,如今却已成为人们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
故事要从2017年讲起,洪江村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村政策,引进了各地艺术家来到洪江,将废旧老房进行艺术工作坊兼居室改造,全面激活闲置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洪江村目前已有60余栋由艺术家投资的建筑陆续修复和建成,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画家等艺术家先后入驻。
2017年,艺术家李向明怀着“如何将语言回归泥土”的创作思考,从北京南下洪江村,雇佣本地村民将废弃的破旧干栏式老民房进行改造,并将这个全新的建筑空间命名为“土语南居”。
在老房修复与日常交往中,李向明直观感受到了村民们的变化:当他第一次到洪江村时,村民老远就躲进家里,眼神大多是木讷;现在,村民都很热情,眼里闪烁出光芒。
在洪江,诗人雁西在修缮后的老房子里教孩子们读诗、写诗;有过职业足球运动生涯的画家李慧熙和策展人徐涛夫妇在村里成立了儿童足球队,带领孩子们踢球、参加比赛;还有村民在艺术家和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回村开设了陶艺馆……
“‘振兴’二字,振的是精神世界,兴的是产业发展。”李向明表示,希望通过艺术家与村民的合作,将新的理念注入乡村,让村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发生变化,激发出大家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如今,洪江村正在探索走出一条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2019年以来,洪江村外出务工回流就近就业500余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今年,洪江村“艺旅融合探索乡村扶贫新路径”案例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姊妹街浩邓苗族民间博物馆里,各种样式的苗绣成品琳琅满目,还有一面墙壁挂满了荣誉证书和荣誉牌匾。
博物馆的主人叫石传英,她从小跟随母亲走村入寨收集刺绣,再拿去周边城镇摆地摊。她一直有一个愿望:让苗绣走得更远,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技艺和苗族文化。从2000年开始,她带着绣娘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外面的市场更广!”石传英说。2016年,她决定返乡注册成立公司,将传统苗族破线绣技艺与现代工艺和服饰文化元素相融合,并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苗绣工艺包、围巾、抱枕等系列产品。
2019年,石传英又与意大利OTB集团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苗绣时尚产品。开发推广阶段的120万元订单完成后,参加项目的260名绣娘收到了27.6万元工资,也让石传英的苗绣产品成功打入欧洲市场。
为拓宽苗族文化产品销售渠道,自2019年5月开始,杭州市余杭区先后投入300万元帮扶资金,为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先后与多家线上平台开展合作,实现500名以上贫困绣娘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
今年以来,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在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中,也将符合条件的苗绣企业纳入培育范围,同时投入资金590万元用于支持苗绣、贵银、蜡染等民族手工艺培训项目,投入资金390万元支持苗绣等特色旅游商品项目。
二、乡村振兴的例子有哪些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新时代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明星级”村庄,这些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全国乡村振兴建立了一个范本,本次主要精选浙江达人村、陕西袁家村、四川战旗村、浙江鲁家村、四川明月村5个案例值得分享。
1、浙江达人村——复兴乡村文明。
达人村位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整个项目占地40余公顷。以乡村为基础,以复兴乡村文明使命,融合了集市文化、节庆庙会、田园风光、美食小吃、民俗演艺、童话世界等项目,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浙江首个田园综合体。
整个项目将重点突出田园夜色,弥补宁波市中心以“乡村”特色的商业空白,也弥补了宁波乡村夜游市场空白。是城市中心区不再有的田园,城市中心无法再生、无可复制。
区核心内容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农俗演艺、农家美食、农趣玩乐进行开展。
达人村每年还定期举行六到七场农俗文化类主题活动,包含——农俗风情嘉年华、春耕花痴秀、乡村童趣节、冰雪纳凉节、灯光艺术节、丰收农趣节、聊斋鬼节等,其中农俗风情嘉年华被评为全国“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
2、陕西袁家村——乡村旅游黑马典范。
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袁家村汇集了1000多个创客,也就是有1000多人在袁家村投资、开店、做生意,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
袁家村有两个创举:一是开创了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的商业模式,二是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
3、四川战旗村——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标杆。
战旗村是一面旗帜,是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一杆旗,从战旗村发展上看,村两委会把握住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流转、入股和自主经营三种方式,盘活了土地资源和集体经济。创新:“流转、入市、自主经营”跳出土地资源三步曲。
第一步招商引资,有“成都小普罗旺斯”之称的妈妈农庄,11年前被招商引资到战旗村。对于妈妈农庄的运营,战旗村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的方式合作。
第二步土地入市,战旗村被确定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原有的村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用地入市拍卖,以705.9675万元的总价成交。在全川敲响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拍卖的第一槌。
第三步把乡村变景区,采取自主经营,打造“乡村十八坊”给老百姓新的财富密码。迄今,战旗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市场淘汰,产业结构进行了很大调整。
4、浙江鲁家村——全国田园综合体典范。
“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鲁家村的家庭农场集群是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模式上的一次大胆创新,特别对于大型农业园区或村集体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从村庄内现有可利用资源入手,村里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外来的企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鲁家目前已引入外来工商资本近20亿。
二是从村庄策划规划上突破,按照村庄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当时鲁家村花了300万请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
三是从产业融合创新上突破,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的理念在全村范围内建设了十八家差异化的农场,其中包括了鲜花农场的6亿资金投入的这个大项目。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为主体,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让农场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乡村旅游产品,各个农场内休闲项目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实现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
5、四川明月村——乡村文创时代精品。
明月村,位于天府成都绿色蒲江,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宋时月色,照无边松林,诗意生活,拥抱青山。四十余个文创项目散落茶谷松林,一百余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栖居田园;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共创共享幸福美丽新乡村。明月村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生态、科学的手段。种植特色的早春笋和柑橘,并大力推广无农药的生态种植技术,人工除草、物理除虫、生态肥料等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增加了人力成本,却使得其柑橘的市场价比同类产品高出一倍。
同时成立合作社,助力农产品研发、包装、推广,实现农民增收。明月村合作社相继推出“明月酿”、“远山活物”雷竹笋等农产品品牌。
二是在地文化挖掘。在地文化是乡村灵魂,明月村围依托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龙窑,绕陶艺文化,通过修复明月窑,建立以陶艺为主的手工创意集聚区,开启了陶瓷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明月村建设之路。
三是持续力量介入。明月村设计出一套多元参与、相互制衡、健康发展的乡建制度:从政府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组,统领村子的规划和招商,引进一批新村民成为双创(乡创文创)引擎,老村民以出租房屋、在地创业、村内就业等方式加入到乡村发展建设中。
成功吸引了一批乡村建设需要的企业家、艺术家、学者扎根明月村,他们被称为“新村民”。
三、丁宅乡的景点
位于丁宅乡北部,距县城12公里。景区以险、奇、幽、美而著名,是一个以翠岩、翠洞、翠泉为主的山水风光区。
游客可以穿行于岩际的窄缝之中,身旁的石壁仿佛是刚刚开裂的壁画,让人很是震撼。岩缝中的冷泉清新怡人,夏季来此探险,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景区位于丁宅乡和东风乡交界处,距离县城不远。作为亳州最大的森林公园,这里集森林、山岩、峡谷、流水为一体,是中国中部地区罕有的自然保护区。
公园内设有徒步游览和生态观光等众多项目。游走在公园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森林气息,纵身跳跃在瀑布之间,领略到巨石的壮观和奇妙景象。
丁宅乡作为著名的陶瓷之乡,拥有大量的传统陶瓷工艺,丁宅陶艺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里,陶艺家以自己的方寸之间形塑出比山峦更高的艺术,取之自然,浑然天成。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自己的陶瓷作品,并带回家作为纪念,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瞪羊山草原位于丁宅乡南部,是一个海拔达到1500米左右的高原草原,是观赏牛羊野生动物的绝佳去处。
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整个羊草坡和山峦之间锯齿状的景象。养滋草、羊毛带、猪毛带等草原特产在这里应有尽有,同时还有充满儒雅和传统气息的草原游乐场。
陈良庄是中国现代文艺领袖之一,其曾在该园陈良庄故居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雨,如今已经成为丁宅乡的一处著名文化旅游区。
园内保留了陈良庄故居的原貌,展显了陈良庄的生平事迹,同时还有陈良庄纪念园、陈良庄大剧场等多个景点,是在亳州体验文化氛围的不错的选择。
丁宅乡是太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太极文化旅游区便是该乡的重要景点之一。
旅游区主要包括太极、气功、健身等项目,同时还有太极文化博物馆和太极大道。无论是深入学习太极文化,还是休闲度假,丁宅太极文化旅游区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丁宅乡有一片密林,位于乡村中,是一片有着深厚自然韵味、充满人情风声的生态旅游区。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那份淳朴和宁静,可以在浓郁的树林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传统,可以体验那远离尘嚣的闲适和舒适。来到这里的游客将可以感受到绿色自然与人文的链接,更能领略到健康美丽新丁宅的精神风貌。
园林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丁宅乡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园林文化历史的地方。红藕花、绿绕池,芳草鲜翠,满园春色,营造出来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游客可以在这里穿行于几百年前的园林建筑、品味园林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气韵,是一个让人舒心放松的好地方。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陶艺之乡的乡村和陶艺之乡的乡村是哪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