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网

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典故(简短))

七月网4230

大家好,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简短)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典故(简短))

“程门立雪”出自什么典故

“程门立雪”是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此语源于《宋史•杨时传》。北宋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颇具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家。兄弟二人,家居洛阳,共同创立了洛学学派,是我国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世称“二程”。兄弟俩为人持正严谨,很有学问。人们都很尊重他们,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自然也特别多,杨时和游酢就是其中的两位。游酢是杨时的挚友,两个人志同道合,常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

杨时性喜读书,淡泊名利,考中进士后,却放弃做官,继续求学,一心致力于理学研究。当时程颢在河南颍昌,杨时经常登门求教,得到了不少教益。

后来,程颢病逝,杨时十分悲痛,发誓要把老师的理论发扬光大。为了掌握理学的精髓,杨时决定奔赴洛阳伊川书院,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游酢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来到伊川后,杨时与游酢稍微休息了一下,便直奔程颐家而去。二人走在路上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多时,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到程颐家时,正巧程颐在案头打盹。杨时和游酢就恭恭敬敬地站立在窗下,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雪越下越大,两人冻得腿脚麻木,游酢实在受不了了,几次欲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醒来后,见到窗外雪人似的杨时和游酢,感动不已。之后,他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后来,杨时和游酢都成为厚学之士,杨时更是不负众望,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而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弟子。

程门立雪的典故(简短)

尊师典故(尊重老师的历史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程门立雪的典故 50字左右

程门立雪的主要内容: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扩展资料

程门立雪中的人物介绍——杨时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作诗文,被人称“神童”。幼时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

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二十四,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后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

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时

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典故(简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