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的一些知识点,和2014年高考俄语真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2014年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5)
3.【图片版标准答案】B
【解析版答案】C
【解析】C项“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标准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标准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标准答案】B
【解析】B项错误为: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图片版标准答案】
(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解析版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各1分,句意1分)
【图片版标准答案】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解析版答案】
(2)韩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銮宝殿给皇帝上书,奏章递入皇宫,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图片版标准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盛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象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解析版答案】
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6分)【图片版标准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版答案】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6分)【标准答案】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轴轳千里旌旗蔽空
【解析】【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朝菌、晦朔、蟪蛄、长、轴轳等。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标准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各选项表述,从各选项关于小说主题、人物性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方面的表述中发现问题。题中,B项错误在于:“对比”的说法不正确。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E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图片版标准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版答案】
①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
1.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2016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题及答案
5.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6.2016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7.2015北京高考语文真题试题及答案【word完整版】
8.2016年高考语文预测试题题及答案
9.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提升题及答案
10.2016全国I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
求历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真题及答案 理工类的
专升本历年真题及答案,我们有收集整理。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xeclN3cUnlMTFwsy8yeNQ?pwd=2D72
提取码:2D72
求中考语文阅读训练真题
读书关乎心灵
胡晓红
近日见三五好友在网上发表读书照片,并附几句评价。对此我最初只匆匆一扫,觉得
朋友很勤奋,工作之余仍能把一些时间腾给读书,心中颇为赞赏。但是再关注他们读的
书,发现其中成功学著作、名人自传、励志书籍居多,赞赏之意便少了几分。
成功学著作风靡,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自从它们诞生后,便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读过励志书的人,并未在阅读之后精神焕发,然后志存高远、悬梁刺
股、夜以继日。因为这些书讲述的,只是一个个他人成功的模式化故事,能起的作用大抵
是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我从心底认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好书给人的馈赠往
往也是思想和心灵上的。真正能够起到励志作用的书并非成功学著作,也不以励志为直
接目的,而是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书不胜枚举。
真正的书中良品,能让读书人了解知识的精深,胸怀与精神的清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博
览群书的人,也仍自惭于自身的少知与浅薄。好书使得读书人不敢妄自尊大,不断激发他
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把精力放在学习求索上。读书人真正盼望的,是通过经年的努力
与积累,让精神避免躁动和浅薄而接近澄澈。
同时,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好书是写作者废寝忘食的真诚创作,凝
结了作者尽心体察的智慧以及经年的积累。那些平实精到的表述,严谨克制的低回,深沉
宁静的思想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润物于无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
凉风的娇羞”,适用于形容它们对阅读者产生的自然却深邃的影响。好书往往是娓娓道
来,并非套用统一的模式讲述类似的故事,因此每一次阅读都会成为一次心灵之旅。
人最可悲的是没有主心骨,寻不到自己。书籍在浸润心灵和感染精神后,最为重要的
功劳是教人成为自己。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也使他们的心境变得更为开阔,学会更加
尊重他人和环境,更加尊重自己。
所谓成功的路径,并非励志书里说得那么单一,成功的真正定义,理应是在自身最喜
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读书关乎心灵,读书渐少又渴望成功的当代人,更需要好书的感染和浸润。心灵丰盈
了,意念坚定了,励志的路才会真正好走。
(略有改动)
22.作者为何对好友读成功学著作少有赞赏之意?(3分)
23.作者认为好书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好书的作用?(3分)
25.作者认为成功的含义和条件各是什么?(2分)
26.每年高考前夕,有的地方的高三考生,把课本和资料从楼上抛向天空,名日:“释放压
力”。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2分)
答案
22.(1)成功学著作只能暂时刺激一下阅读者的神经。(1分)
(2)成功学著作并不能真正使阅读者精神焕发,志存高远。(1分)
(3)为下文引出“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的观点作铺垫。(1分)
23.(1)好书应当触动思想和心灵而不以励志为直接目的。(1分)
(2)通过帮助读者一步步建设心灵,使读者自觉地实现自我价值。(1分)
24.(1)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1分)
(2)好书能培养人的心性,砥砺人的品格。(1分)
(3)好书促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1分)
(4)好书可使人心境开阔,学会尊重他人、环境和自己。(1分)
(以上四点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25.(1)真正的成功是在自身最喜欢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1分)
(2)走向这种成功的条件是心灵丰盈,意念坚定。(1分)
26.示例:肯定:可以理解,确实可以有一定的释放压力的作用。(1分)
否定:不该如此。这分明是把读书当作了敲门砖。(1分)
读书是关乎心灵的事,关乎心灵的'事需要坚持一生。(1分)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喜旺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3.喜旺再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13.得知父母回家消息后,每天就兴奋得朝思暮想,急切盼望。见父母那一天,害怕雪大,见雪越下越大越揪心;高兴做好早饭后焦急地等待,在忐忑中兴高采烈去迎接父母。见到父母时,因太激动张嘴喊不出爸妈,酸楚委屈油然而生,忍不住哭出声来。
14.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
14.原句文字照应前面喜旺“天天数日子”的生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喜旺在漫长等待中那种朝思暮想急切盼望的煎熬,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删去后则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4分)
15.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希望心情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16.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
16.动作细节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母盼望回家见到亲人见到儿子的急切心情;喜旺看父母望自己时陌生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希望的失落感心酸感,另一方面也深刻表现出三年父母未回家,父母和儿子心灵上的陌生感。
17.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7.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的当下存在的普遍现象,外出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无奈背井离乡,户口入学等诸多现实问题又只能让留守的儿童无奈地留守家乡。这种空间距离逐渐会演变成亲人间的情感距离、心理距离。就像文中的喜旺,独自留守中盼望父母回家,可回家的父母居然不认识自己,和自己形如陌路。这就是中国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两难境地,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