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的历史来由
1、从史料来看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3、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4、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5、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6、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7、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8、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9、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10、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11、回答者:水薇星-举人四级 10-5 12:20
12、从史料来看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据历史文献记载深圳市的历史可分为4个时期:
14、归附时代(即未独立建县时代,史前—公元1573年)距今四、五千年的夏、商年代,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进行开发,这时属于南海郡的深圳,便纳入中国的版式图,也融合了中原文化。东晋咸和6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隋朝开皇10年,东官郡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到唐朝至德2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中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是食盐产区,香料亦很出名。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明洪武27年,深圳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的防御性卫所组织。稍后,在南山半岛又设立了南头寨,是“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为一庞大的军事机构,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15、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16、县境分割时代(1842年—1898年)公元1842年即清道光天化日2年7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公元1860年即咸丰10年11日,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公元1898年即光绪24年4月21日,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给英国,为期99年。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县,县治仍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在日本南侵下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当时的深圳虽然成为日治区域,却有支威震南疆的东江游击纵队在山岭活动。全国解放后的1953年,因深圳联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便将宝安县治东迁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于这一带水泽密布,田边又有一条大水沟,故取名深圳。
17、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8、1992年7月,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决议,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有制订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19、1992年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深圳市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挂牌。1998年设盐田区,3月30日挂牌办公。
20、现有罗湖、福田、宝安、龙岗、盐田、南山6个市辖行政区,24个街道办事处,19个镇。福田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10月7日成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区与南山区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8万人。
21、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特区城市开发较早的商业中心区。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1日成立。区政府驻文锦中路。全区总面积74.2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盐田区,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罗湖桥与香港毗邻,北连龙岗区。下辖黄贝、蛟湖、南湖、桂园、翠竹、笋岗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7.99万人。
22、位于深圳市经济特区部。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24日成立。区政府驻南头。全区总面积150.79平方公里,其中二线为119.4平方公里,二线外31.39平方公里(包括内伶仃岛和大铲岛),行政区域东至车公庙工业区与福田区相连,西至伶仃洋,北背羊台山与宝安工相连,南临香港。辖沙河、西丽、南头、南山、粤海、招商、蛇口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
23、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东部。该区于199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区政府驻沙头角镇。全区总面积67.36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大鹏湾背仔角与龙岗区相连,西接罗湖区,南连香港新界,北接龙岗区。下辖沙头角镇,梅沙、盐田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6万人。
24、位于深圳市西北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建制。区政府驻新安(原宝安县城)。全区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接龙岗区,南连南山区、福田区、西临伶仃洋,北靠东莞市,深圳机场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石岩、龙华、观澜8个镇和新安、光明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4.2万人。
25、位于深圳市东部。该区于1992年11月11日与宝安区同时建制。区政府驻龙岗,全区总面积940.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临大亚湾、大鹏湾、南连罗湖区、盐田区及香港,西接宝安区,北靠惠州市、东莞市,大亚湾核电站在该区辖区内。全区辖布吉、平湖、横岗、龙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鹏、南澳10个镇。全区总人口98.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8万人。
26、深圳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春风沐浴,往日的老城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气势非凡的“地王”,绵密林立的高楼大厦,大街上、商场内川流不息的人群以及华灯初上时那绚丽夺目的霓虹灯……一片繁华欣荣的景象,无处不透露着勃勃生机。即便是见证了特区的发展与成长的拓荒者们,看到这一奇迹也感慨不已。
27、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旧时的深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那时的房屋结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在客家地区,有一种被建筑学界称为汉族民居五大特色之一的围屋。围屋一般为正方形,城堡式,四面有高墙,四角有楼阁,围墙和楼阁下有枪眼。围内有天街。住宅多有天井。如坪山的大万世居,坑梓的龙田世居,龙岗的罗瑞合等都是宝安比较有名的客家围屋,其中以双层复合结构,九天十八井的大万世居最为显著,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渔民一般都以船为家,船小人多者,则在沿海较高处搭茅棚栖身。建材以竹木为框架,茅草作墙和房顶,只能勉强遮蔽风雨,常受台风摧毁。
2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房屋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全都盖成二三层以上,样式别致,色彩绚丽,空气流通,采光良好,还有精心培育的小花园。城区居民住宅,都是成片的新式的五六层以上的楼宇,内设若干单元套房(二房一厅)、三房二厅、四房一厅),旧式瓦房已不存在。
29、建国前,深圳居民所穿衣服的布料是自织自染的“十丈乌”,结实耐用,颜色多为黑、青、暗红色。服式为唐朝装便服。男上衣开胸,七纽四袋或五纽二袋。女上衣右边开纽大襟。男女裤一样,阔裤头,宽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教师、学生及机关工作人员、城镇部分居民穿中山装、西装和衬衫西裤,少数女教师和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逐渐过渡为中山装,青年穿青年装,但老农民并无多大改变。布料以棉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80年代后盛行西装和多种装式。
30、清未男子小梳辫民国初年剪辫,剃光头脑,继而逐渐采用平顶或圆顶发型,后来流行西式发型。女子从小裹脚,梳辫。民国初年禁止缠小足,少女梳辫,已婚妇女梳髻。建国后,男子仍流行西式发型,再加头腊。女子盛行齐眉发,梳短辫。80年代后,部分男女喜欢烫发,女子还有波浪、流云、菊花等发型。
31、在装饰方面旧时的深圳居民穿着多朴素,随俗而变。女子头帕、围裙、客家妇女凉帽颇有特色。头帕俗语称“冬裙”或“包头仔”,长三尺,阔一尺的黑色细布,边缘绣有白色花纹。缀以系带,未婚女子白色绣系带,已婚少妇红色绣花系带,中年以上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妇女喜欢在上衣外加一条素色的围裙,未婚女子用白色裙带,已婚妇女用青色或红色裙带。而布吉一带,未婚女子用红色围裙,已婚的用青色或黑色围裙。凉帽以竹篾编织成扁平圆形,头顶是空的帽框,边缘饰以黑色帽裙。系带妇女自己编制,未婚女子用白色系带,已婚少妇用红色系带,中年以上妇女用青色或黑色系带。建国前,人们逢喜事外出男的多穿布鞋,女的多穿布花鞋,在家男女老幼都穿木屐。建国后,鞋的种类多样,有布鞋、皮鞋、橡胶鞋、人造革鞋,款式五花八门牌号,传统的木屐几乎绝迹。
32、此外,在建国前,妇女头上梳髻,饰以钗、簪、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客家妇女婚后喜欢穿戴银质耳环、手镯。老年妇女戴有刻上“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锁。建国后,妇女戴首饰减少,六七十年代几乎绝迹,但男女带手表逐渐增加。80年代后,妇女又兴起戴耳环、戒指、项链之风,男人也普遍戴戒指。
33、回顾鹏城历史,古代的内地移民曾来到这里创造了鹏城的古代文明,而现代的内地移民又来到深圳,再造了深圳的辉煌。由此看来,新的深圳应该是旧的深圳的延续和创新,历史是不能忘怀的,民族文化的创新终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二、深圳有方言吗
对于生活在深圳的人来说,深圳本地语言就如深圳本地人一般,被潮水般天南地北的腔调和五湖四海的身影遮盖,留下的是深圳本没有文化、本没有语言的印象。但是远溯到大鹏所城建立的600年前,本土深圳人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以及语言,来自五湖四海的守卫大鹏的官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语,再加上后来客家语言和粤语的冲击,形成今天独特的“大鹏话”。还有范围更广的“围头话”,反映了客家人来到深圳后跟当地围头人的互相融合和斗争,也反映了许多至今流传的风俗。蛇和青蛙的斗争围头话是原新安县地区(包括现在深圳和香港地区)所流行的广州方言的分支语言,它主要流行在深圳平湖、横岗荷坳村(语音已跟广州话很相近)、上沙、下沙以及香港的新界一带,为什么叫“围头话”?人们熟知客家人是全村人住在围屋里,实际上在客家人之前的深圳本土居民也是住在围屋里,像罗湖的蔡屋围和现在属于香港的天水围等等。围屋旧时集居住、祠堂和防卫于一体,山贼海盗来了大家可以共同防卫,他们也将自己的方言叫做“围头话”。围头话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叫“蛇话”。这个名字很多围头人并不承认。这个名称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时宝安县地区的人原为讲围头话的本地土著,后来客家人迁移至该地,因为好的土地都被当地人也就是围头人所占领,客家人只好另外找土地劳作。他们除了没有土地外,更大的障碍是听不懂围头话,“我们听不懂,你们这些话是蛇讲的话”,被客家人称为蛇,当地围头人觉得受到了侮辱,围头人是蛇,那么客家人就是蛤(围头话发音,“青蛙”的意思),也就将客家话说成是“蛤话”。大家都知道,蛇是可以吃掉青蛙的。这个故事是一位平湖的年轻人黄建全告诉记者的。黄建全曾是深圳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对语言学很感兴趣,他说,围头话里有很多词汇是很独特的,部分还沿用了古义。如衣服合身就说成“衣服很合身份”,另外,围头人经常使用的如“回家”,会说成“去归”或“返归”,“归”有归宿之地的意思。“天亮”为“天开”,“晚上”为“晚头黑”,还有,围头人已经没有“水”和“茶”的区分了,平时喝开水的时候也是说成“饮茶”,口渴的时候就说“好确”。围头人流传了许多民谣,黄建全的妈妈在他小时候就经常唱下面这首“狗仔吠”来哄他睡觉:狗仔吠人客来移埋凳仔拐埋台洗净茶壶装滚水洗净碟仔la杨梅杨梅好食多人爱唔见晚风打落来骑长棍打榄仔骑短棍打石榴石榴生仔驼驼neng5油柑结仔结成球 chu2米落船煮晏昼几时到得外家头这首民谣说的是出嫁的围头女儿在婆家平时所做的家务以及回外家(娘家)时的迫切心情。开头的“狗仔吠,人客来”说明以前围头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狗,因为平时大家下田种地时一般都不会将门关闭。围头的老人家说,关了门,家里拜神的香烛就烧不上天了。第二到第七句讲述了出嫁围头女在婆家要担负起招待客人的任务,客人来了要斟茶递水,招待用的蔬果也由出嫁的围头女去采集。第八句描写石榴与油柑子的结果情况,象征着围头女希望为婆家开枝散叶,多生几个大胖儿子。最后两句是出嫁的围头女终于可以回外家团聚了,把路途上要吃的粮食放到船上面去,准备做中午饭,而最后一句是在路途中,围头女迫切希望可以尽早回到外家,因为嫁出去的围头女是每年正月初二才可以回一趟外家的,回家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围头人还有很多风俗是独具特色的。围头话有很多的禁忌,例如他们不能直呼自己的影子,而把影子叫做“同年仔”,他们觉得影子是有生命的。结束漂流的深圳人远溯到秦汉时期,就有一群人长期生活在水上,无论在语言、服饰、居住、婚俗和信仰等方面均自成一体的人,有人叫他们“蛋家人”,可能因为所住渔船极像蛋壳。他们却自称“水流柴”,认为自己无依无靠,随水漂泊。在深圳附近的海域上,也曾有这样一群“水流柴”。他们在陆地上没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历朝历代都从来没有他们的户籍,好像地球上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一群人,甚至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记不清自己的家族渊源。他们只知道在风浪中讨生活。有些“水流柴”将自己逝去的祖先安葬在宝安西乡的土地上,他们开始将这里当成故乡。终于,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都上岸安居,在西乡码头盖起了楼房。宝安西乡码头的渔业村里,记者见到了渔业村的村委书记黄伙和当年的生产大队队长冯伯,黄伙的办公室有一个外人看来非常特别的规矩,就是进门必须脱鞋,赤脚进入。黄伙说这是从小在船上养成的习惯。冯伯曾经是这个渔业生产大队的队长,村民们都称呼七十一岁的冯伯为“老队长”。冯伯是大半辈子漂流在水上的“蛋家人”。他以船为家,随波逐流地飘荡了四十多年,在珠江口一带的惠阳、潮州、澳头等地大大小小的码头停泊过,所以蛋家话虽然属于粤语,却掺杂了一些客家话和闽南语的因素。冯伯的家族最早来自番禺,而从冯伯的祖辈开始,就视宝安西乡为自己的故乡,虽然没有陆上的房屋,但当年先人们的坟墓都在西乡的山上,每年清明,在水上漂流的人们都会约定一个日期,上坟祭祖。冯伯如今已经是真正的深圳人,生活比起以前大为改观。当然,有时他也会回忆起以前“水流柴”的生活。他说,水上人在进食时说话充满禁忌,如爱说“捞起鱼来”、“顺起鱼来”、“顺摊”。吃鱼的时候,不能讲“翻”这类的词语,害怕因此给行船带来不吉利。此外,女蛋民也不能随便在龙头(船头最前最尖部位)、海口两处地方随便走动,妇女行经时,更是被禁止在船头任何地方走动。冯伯说,最奇特的是结婚仪式。水上人很少和陆上人通婚,“水流柴”一般都只能找“水流柴”。平时男子未婚的时候,为了让女子知道,就在船头放一盆草,而女子放一盆花。蛋家在女子出嫁前一二月,便得练习用蛋家话对歌,称为“对叹”,新娘与母亲姐妹你一句我一句地对答,“叹”的内容以教导新娘为妇之道和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对歌一般在晚饭后进行,只能女人参加,经常唱到深夜,称为送嫁“坐夜”。婚礼大多数在凌晨三时至五时的吉时里举行,为了避免遇上丧事或孕妇,这是古婚遗风,如果在白天举行就要进行打“当当”(铜锣)奏乐。另外,花烛会由“花烛婆”、“花烛公”负责燃点和管理,花烛最好能够烧到末尾,这代表同偕到老。迎娶时,新娘红上衣,黑围裙,的饭菜都是由娘家送,“蛋家人”称为“头返昔”。住在棚屋的蛋家人的风俗又不一样。新娘子出嫁时从陆上离开家门一会后便返回娘家,称为“翻面”。新娘子在娘家待一会便再次离家,这次离门,再不能回头看娘家一眼,一直走到接新娘的小船里。冯伯和黄伙有时会听听中山人民广播电台,冯伯说,现在只有那里能够听到“咸水歌”。记者问,什么是“咸水歌”?71岁的冯伯略带羞涩说,就是那些讲“蛋家人”男女恋情的歌。冯伯说,多年前“咸水歌”盛极一时,尤其在晚饭后,年轻人都喜欢划个小艇到处找对手比试,“咸水歌”是当年“水流柴”们的业余娱乐,虽然提亲相亲还是要拜托媒人,但也有很多姻缘都是由对歌撮合而成的。“咸水歌”唱词没有固定格式,也没有一定的曲谱,多是清唱,很少有乐器伴奏,题材可以唱物、唱情景和对字等。“咸水歌”万变不离以“妹又好”、“哥又好”为起子的对歌,部分地方则以“姑妹”、“兄哥”为起子。“咸水歌”多以男女恋情为主要题材,蛋家人日常生活所见的大海、鱼、虾是比兴和暗喻的素材。在记者的鼓励下,冯伯奋勇唱了一段:“海底珍珠容易‘稳’,真心阿哥世上难寻”、“虾仔聚涌,鱼仔聚海,鱼虾攒水不见哥来。”“筷子两双同妹拍档,未知何日筷子挑糖。”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代,回到了那段漂流的时光。大鹏人讲什么话?据大鹏所城博物馆的黄主任介绍,位于大鹏镇东部的大鹏所城,早在600年前的明代就有了,那时叫“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所以后来的小兄弟深圳也叫鹏城。这个军事单位并不是只有一个纯粹的军事目的,它还有屯田的功能,所以很多军士来的时候都是带着家属来的。既然是“千户”,按一家三口人算也有三千人。那时,大鹏周围人烟稀少,大鹏自然就是政治经济中心,来自五湖四海的军士们天天一起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内部的“普通话”,这就是所谓的“军话”。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的大鹏话不是纯粹的“军话”,如深圳大学参与深圳语言研究的丘学强博士就认为大鹏话是疑似的粤客混合语,听起来既有广州话的味道,又不时蹦出几个客家话的词语,但是它的很多音调跟这两种话又大不一样。阿刘是一位在大鹏所城长大的中年人,他现在大鹏所城博物馆工作,负责收收门票之类的工作。他说大鹏所城最独特的东西就是凉帽。他用大鹏话说“凉帽”的时候,很像普通话的“军帽”。阿刘说,这种“凉帽”是当地的妇女戴的,用细竹篾做成。跟客家凉帽不一样的是,凉帽四周用于装饰和遮阳的布料全用蓝色,而且顶部涂成大红色。阿刘也说不上为什么要把顶部涂成红色,他说,据大鹏所城博物馆的翁馆长推测,可能与大鹏人是军人出身,而清代军帽的顶部是红色有关,暗示自己光荣的身世。阿刘的表姐英姐是大鹏所城最有文化的老年人之一,记者采访的时候,她正在家里跟几个老伙伴商量唱大鹏山歌的事。说着说着,英姐忍不住唱了一段:“你知乜人过水脚不湿?乜人上树树不摇?乜人造起令丁倒吊屋?乜人架起半天桥?”“我知神仙过水脚晤湿,蚁公上树树晤摇,黄蜂造起令丁倒吊屋,萁罗架起半天桥。”英姐唱的这段叫问答歌,唱词鬼马滑稽,唱调却十分优美婉转。英姐说,以前男女结婚的时候,男女双方都事先召集一群人,双方对歌比输赢。有的对歌持续一天一夜,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听歌。英姐说,现在50岁以下的人都不会唱大鹏话的山歌了,很多年轻人也不说大鹏话了。大鹏很多风俗跟外面不一样。英姐说,他们叫过年为“做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大家都会用龙眼或者九里香制成的扫帚来“扫屋”,这一天叫“入年界”,入了年界,由于开始不能进山砍柴了,所以说话要斯文。它们都濒临灭绝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深圳的各种方言在慢慢消失。平湖的围头话就受到正宗粤语的冲击,因为受到香港电视和传媒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围头话很土,而广州话则是文明的象征,大家都不愿意学围头话,很多家长也慢慢有这种想法。黄建全说,他的表妹都不愿意讲围头话,表妹的父母也不让她学围头话。他为围头话的消逝感到可惜。大鹏的阿刘说,在大鹏居住的本地人高峰的时候曾经有3000多人,现在估计就1000人了。现在大鹏所城里住的大部分都是外来人,除了对古城保护没有好处以外,大鹏人都迁出龙岗以后,子孙们应该就不会讲大鹏话了。深圳大学的汤志祥老师说,类似他现在负责的深圳语言研究这类方言的保护和记录活动,很少会有人去做。方言是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这个地方数百年以来形成的文化风俗的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文化全球化席卷每个民族和地方的时候,如何在方言消逝的时候让文化传承下去,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深圳龙岗双龙到龙岗坪山区龙田街道坐几路车
1、不打算转站的话,可以坐E34路和M361路公交车,从双龙地铁站公交站上车,坐13个站到盘古石公交站,再步行900多米到龙田街道,用时1小时7分钟左右。
2、或者从双龙地铁站坐16号线,田心方向,4个站到坪山地铁站,步行几十米,到坪山火车站南广场公交站,坐m427路公交车,到盘龙世居公交站,步行200多米就到龙田街道了,用时48分钟左右。
好了,关于深圳龙田世居和深圳龙田世居在哪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